浅谈幼儿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策略
2022-04-21韩芳
韩芳
说到游戏,相信每位老师都不陌生。因为不论是幼儿还是教师没有谁不喜欢玩游戏,因为当我们听到“游戏”二字时,心里会非常开心,孩子们也会欢呼悦雀,迫不及待的想和小伙伴、老师一起游戏。老师们也很喜欢孩子们专心游戏时的那份安静。
但在平日的时光里,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时候也存在问题。所以,要想提高幼儿自主游戏的质量,教师首先要提高自主游戏的认识。因在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可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小朋友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之间主动交流合作,同时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创造力,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
其次,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发应尊崇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满足幼儿兴趣,发挥幼儿游戏的天性。但现存幼儿自主游戏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个体差异等,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自主游戏的最高效能。
当下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幼儿操作过于急切,甚至会中断幼儿自主游戏,并没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幼儿实际操作干预,有时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在具体游戏中也没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个别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
一、在游戏中运用适时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
幼儿游戏行为的生成;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完全摒弃了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给娃娃洗澡要用暖气,教师及时引导孩子,按意愿去收集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一日,老师在整理玩具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穿衣服的娃娃,依依見状后,立即做了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生病了。”优优和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优优将娃娃抱起,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它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优优,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普遍感兴趣,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对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参观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衣服。
二、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可将环境设计的更加活跃、生动。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用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游乐场,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角色选择中,要充分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通过教师的邀请来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完成的角色,而产生挫败感。如游戏反复性进行,可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达到生动形象,如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材料应该在形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不形象生动,可发挥幼儿想象力去模拟,也可发挥幼儿动手能力去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为主。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尊重幼儿自身的选择,幼儿自发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充分满足幼儿需求,减少教师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要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来开展。积极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的设置等。教师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强制性的干预。同时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游戏活动,让幼儿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过多去干预。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想法和意见,充分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幼儿的表达、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也可以由教师作引导,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教师不要过多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