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融入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及策略
2022-04-21任润娥
任润娥
摘要:学校思想德育教育是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安全、合理的前提,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压力和抗压能力,发现和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的关键措施。在新时期新的教育背景下,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既是时代的必然,又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实效性
一、以“朋友”的姿态,更应以“家长”的态度,循循善诱,更要因势利导,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要以积极沟通、有效交流为基础,学生们的问题是“谈”而不是“看”的,“望闻问切”虽然能从理论上对高中生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因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让他们“伪装”,让他们看上去“可怜巴巴”,其实“小确幸”。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的根本途径。中学班主任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以“朋友”的身份,又要以“家长”的身份,真正地关心和体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长期的观察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正确地描述自己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恋爱”与道德教育没有关系,许多老师都认为,学生的情绪问题不应该是道德问题,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但是,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因为高中生的生理特征,在高中时期,“恋爱”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高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首先要在交流中认识到“恋爱”的存在,以“朋友”的身份与高中生“谈心”,与高中生“聊天”,甚至可以说出自己高中时代的“那些事儿”,从而让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在“恋爱”问题上,从根本上强调“恋爱”的不合理性,用“家长”的口吻提醒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要做什么,“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干扰学习、影响学习质量的行为、活动,都会“得不偿失”,从而在思想上鼓励学生去接受这种“高中恋爱”观念。在这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打个巴掌”,把学生目前的成绩情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忧患”感;然后,“给个甜枣”,引导,分析“恋爱”问题的现实价值,以及对提高成绩的正面效应。高中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期特征,与家长、班主任之间存在着“鸿沟”,所以,正确的交流方式和态度是提升班主任工作实效的根本措施,也是跨越这一“鸿沟”的根本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使他们更容易地接受自己的观点。通过平等协商,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使学生得到道德教育,使教师的道德教育在无声中得以实现。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老师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老师更加开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才能顺利地进行道德教育。班主任最忌讳的就是居高临下,老师必须俯身,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二、以“榜样”的力量,更以“以德育人、以德强人”的行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提升工作内容的针对性。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不能“样样抓,样样瞎”,工作要有重点,而重点或者针对性应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分层”教学也好,“分级”沟通也罢,均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以“以德育人、以德强人”的工作行为,提升工作内容的针对性。“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榜样”可在思想上、行为上给予高中生合理、科学、正确的参考,从而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更为高中生提高学习方向和生活目标,进而提升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优化高中生的生活状态,为高中生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合理的资源,促使高中生在此类资源的影响下,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促使高中班主任在此类资源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手机”问题由来已久,“现代”早已不是“当代”,手机、平板以及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也出现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虽然很多学生针对此类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实际上效果欠佳,依旧无法非常彻底地阻止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进入校园,走进教室。“查资料”也许是部分学生的初衷,但绝不是允许高中生携带此类电子设备的理由,更不是高中生携带此类设备的真实想法,即使一些学生初期确实有可能单纯为了查资料,但在班级学生的影响下,也“缴械投降”,“随波逐流”了。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正视此类问题,分析并总结手机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依据此类影响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往往会应用类如QQ、微信等聊天软件与同学“互动”,不管是“交流问题”,还是“闲聊斗嘴”,在正常的上课或者写作业时间中使用此类软件均会影响学习质量,而具体的聊天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基于此,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针对学生的此类行为,描述应用手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弊端,可引导学生“有事当面谈”,“有问题当面说”。
很多学生利用手机“交流”课堂学习感受,对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评判”,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可在课下以书信或者留言的方式提出此类意见或建议。此间,高中班主任应以正确的姿态和合理的态度接受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在处理事情、接收意见和建议方面做好“榜样”,凸显“师德”“师能”。另外,更为关键的是,手机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追星”“捧星”“微博互动”“饭圈互撕”等网络行为已经对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高中班主任应针对此问题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为学生讲解兴趣爱好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平衡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各类网络行为,弱化学生的“网络站队”意识。除此之外,手机中的各类弹出式新闻“营养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很多新闻内容“哗众取宠”“扭曲事实”,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可谓不严重,在高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结语
总之,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结合高中生的一般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与高中生进行沟通时,应注重沟通态度,应以更能符合高中生心理状态、更能贴合高中生实际生活状态、更可契合高中生实际学习状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高中生的各类德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功.高中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1(32):157-158.
[2]顾秋婷.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漫谈[J].启迪与智慧(中),2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