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反思及问题分析
2022-04-21李付彪
李付彪
本文对当下以院校为核心的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起因与现状进行反思,针对其中关于玻璃艺术生态与良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起因
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在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以院校为核心的当代玻璃艺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成熟的国际玻璃艺术生态保持了较好的联系与交流,大量汲取国际玻璃艺术创作、教学、展览等多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以说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与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第一代中国玻璃艺术实践者,在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这条路上,做了从無到有的事情,并推动着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中国玻璃艺术从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理想,建设工作室、学习探索新技术、解读材质,赋予玻璃艺术创作理念与生命,使得以院校师生为主体的玻璃作品从质量及数据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壮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命题。
二、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现状反思
人们对发展中的事物进行梳理总结,通过理论系统与批评的建构,以去伪存真、获取有价值的经验,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的发展、理论批评和大规模的淘汰常常是并存的。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但作为当代玻璃艺术另一面的评价体系却是相对缺席的。其生存环境现状的改变和如何顺应环境的思考,需要学术界、艺术界、教育界和业界多方从外部和内部进行反思。这不但是玻璃艺术家的职业生存问题,更是一个艺术门类或现象的依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
院校作为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主流承载,肩负着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以及引领未来玻璃艺术的发展导向。透过院校玻璃专业发展背景和现状,或许更易把握当代玻璃艺术的概况,以及面对未来走向做出玻璃艺术范畴内的有效判断与积极选择。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这需要中国玻璃艺术的从业者面对现实环境进行冷静思考,并针对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现状发出询问:为什么中国的玻璃艺术家仅靠艺术品难以在国内独立生存?为什么国外的玻璃艺术或在中国的其他艺术门类却相对常见独立艺术者的职业生存?为什么玻璃专业培养的学生,甚至很优秀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改行,要坚持专业就得依托学校,如继续考研深造或做玻璃专业的老师?就上述问题审视反思玻璃艺术发展的现状:1、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虽已发展,相对于西方或国内其它艺术门类,仍然十分年轻;2、国内玻璃艺术市场与收藏不成熟,需要培养玻璃艺术的收藏群体;3、玻璃艺术生存环境狭小,缺少自己的评价体系和生态系统,在这方面自然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积极地理解为中国玻璃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对本体的积极反思,不断探究当代玻璃艺术的前进之路。
当代中国玻璃艺术或当代中国学院派玻璃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也许不仅仅只是玻璃艺术,其他的艺术或工艺美术也都存在,问题在于谁能够早些面对,并勇敢地迎接。笔者就玻璃艺术的实践体会,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以院校为核心的玻璃艺术创作者学习世界各国成熟的玻璃艺术语言认知、工艺技术,并伴随个人的艺术创作思考,探寻着各自的玻璃艺术创作途径。艺术创作是比较个人化的事情,而玻璃艺术生态系统却更多是整体的、共性的、链条环节性的,个人的玻璃艺术行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分子。从这个意义上对应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的状况,不难发现当下新发展的难点与痛点,即是中国玻璃艺术生态链条的局部膨胀。
三、中国当代玻璃艺术问题分析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2020年7月在上海举办了“对话与重构”跨界当代玻璃艺术沙龙,旨在玻璃艺术边界内外,通过以艺术家与企业家团体对话方式寻求新的“重构模式”。此次活动针对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生态链条的不完善问题,达成共识;初步探讨了院校玻璃艺术创作融入社会问题,玻璃企业提升品质、品牌意识的问题,并对中国玻璃艺术未来发展模式开始探究思考,如:1.同行间的团队组建;2.艺术家与企业家合作的可操作性,以及如何逐步构建企业家与艺术家、设计师的长期合作机制;3.探讨品牌的含义与未来规则制度的形成问题。
针对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关于学术问题,在此讨论的并非一般意义上主题性逻辑规则的辨析,而是就当前玻璃艺术的现状进行具体问题探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至当下显现出的各类问题,已成为从业者私下交流的共同感受与话题,而在一些正式学术活动中却鲜有谈及。长时间以来,所谓学术活动甚至形成一种玻璃圈内小范围的熟人大聚会、相互捧场的形式局面和“政治学术”“经济学术”的实际内核。
2.关于“大数据时代与小农意识”的矛盾问题。从上海龙美术馆展出的“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说起,以此品牌展览对照我们玻璃艺术圈的品牌,企业,设计师或艺术家,问题和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工厂的生产力或技术水准不够吗?是我们的设计师或艺术家水准不够吗?是我们没有品牌意识吗?我想也许也会有一点可见差距,但都不是主要的,其主要矛盾应是隐藏在我们骨子里的小农意识与大时代的不匹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自然经济,进入到全球视野下的新时代,与当代玻璃艺术发展不相匹配的是人发展相对缓慢的思想意识。这种不愿意协作、不真心协作的新时代小农意识,已远不能适合时代节奏。放置在玻璃艺术的产业内,小农意识存在于同行间彼此的凝视中,他有的我也得有;而协作精神存在于跨界站在一起向远方看,他有的我就不必有了。
3.关于社会背景与玻璃艺术的关联。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黑猫白猫论”发展背景,是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顺应历史潮流。而今天的社会背景已走到“只有好猫才能逮到耗子”的时代,生存法则在变,过去的思路与经营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时代境遇,也是当代玻璃艺术产业的境遇。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作为新生命,在狭小的社会空间里初步成长起来。时代赋予当代玻璃艺术的新命题就是跨界整合艺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建立和完善生态、体系、规则,探寻生存之路。没有人可以独身于环境之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人可以保持静止不变,变则通。
4.关于“当代”,“当代”既是时间概念,也具有某种艺术领域观念、形态的指向性。中国当代玻璃艺术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下中国玻璃艺术新生代已被“当代”概念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即是勇敢地从第一代中国玻璃艺术的建设者们手中拿起接力棒,去翻开在过去不曾触及到的问题,面向未来,分析当下,迎接一个具体、复杂、长期的工程。以团体作为,构建玻璃艺术共同体,共建中国当代玻璃艺术新生态,那就是生态系统的完善,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良性循环的维护。
5.关于未来建构,品牌、品质问题。在“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设计师永远和他的作品在一起,这就是品牌的品质。”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玻璃产品的设计中,学习不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山寨和所谓改创,抄袭必将走向越来越窄的夹缝中。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在彼此欣赏与尊重中共存,在生态规则下共进,这是品牌、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的合作模式和应持有的合作心态,玻璃艺术良性生态环境的建立与完善,是未来的长久之计,需要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推进。建立完善的生态链和配套的舆论机制与法规制度,确保大家做规矩的事和规矩地做事,保持生态良性的循环运行,激发玻璃艺术的时代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