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2022-04-21王琦

时代金融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市场农户

王琦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以不同的方法对信贷资金进行配置,最终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对农村经济的推动,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还存在着供给结构无法满足需求,金融市场功能不健康,金融模式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以上问题会使农村金融信贷供需失衡,农村信贷效率得不到提升。本文先对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优化路径提供建议。

一、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相关理论分析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金融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正处在改革开发早期,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自然条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具有天然的风险属性。同时,农村居民闲置资金数量较少,可供金融机构抵押的物品较少,原始资本积累能力不强,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流动资金,农民只好寻找高利贷等非正规渠道获取资金。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由国家投放资金以低利率贷给农户,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信贷补贴以政府干预方式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此理论认为,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合理地引导,通过建立起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利息补贴,推行存款保证金制度,提升金融盈利能力,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打下了基础,但该理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制定的,而通过“输血”方式的信贷调节,无法在根本上转变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机制,使得农村金融过多依赖国家政策补贴,易产生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以农村信贷补贴作为基础,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不依赖政府部门的干预,通过市场化利率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建立起均衡的金融机制,由市场对农村金融进行调节和資源配置,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影响金融价格机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支持非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农村金融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由于利率市场化过于理想,并不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导致利率大幅上涨,信贷成本、风险管理等问题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再受到当时金融体系收缩背景的影响,很多国有银行停止向农户贷款,只保留农村信用社负责信贷供给,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整,使得金融改革局面更为复杂。

(三)不完全竞争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只依赖于市场调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这是由于农村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变成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可以过多依赖政策进行调节,也不可完全借助市场力量,政府相关部门可在市场机制失灵时进行合理干预,引导农民以个体或组织方式进入到市场体系,防止农民与市场对接时产生成本、风险等问题,可以通过联保贷款等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外部资金在不损害农村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可以进入到市场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市场缺陷。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具有天然弱质特性,对农村金融起到抑制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无法与城市工业金融领域相比,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强化资金向农村地区投放,提升金融体系配置功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从宏观政策体系来看,国家层次多次强调农村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将保险机构、担保公司等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支持金融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从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通过多年改革和政策支持,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对农村经济稳定、农民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从信贷供需状态来看,农村贷款投放量保持增长态势,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比重较高,还有部分资金用于农资、农副产品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方面,贷款投放领域较广,但农业生产信贷力度有待提升。信贷需求主体有农民、农村企业,贷款用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资料购置、企业经营等,而收入较低农户以消费性贷款为主,但还款能力较弱,而中高收入农户已经从事类似于中小工商企业的活动,生产性消费需求较大,对资金贷款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生产要素会变得更多,农户需要购置数量更多的现代要素,对信贷的需求也就越大。

从农村信贷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农业、农户贷款主要供给者,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已经逐步收缩,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满足县域企业贷款需要。

三、农村金融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金融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的扭曲市场机制,只通过政策干预、财政补贴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需要承担高风险,监督体系和信用体系的缺失会抬升道德风险。参保农业保险可以规避风险,但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只能对生产成本进行一定的补偿,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协同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如果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通过金融衍生手段进行干预,但农户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不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没有形成。农村信用制度缺失对金融市场价格机制起到抑制作用,没有抵押品、金融资产等现实问题给建立信用体系带来困难,收集农户信用状况、负债状态也较为困难,这就会使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准入门槛。

(二)供需失衡

农村信贷机构提供的资金主要是为了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东部地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需求主体是以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人口生产技术较低,仍采取小农经营方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农村生产必定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到保障农村经济稳定的需要,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金融市场仍需要满足小农经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的依赖比较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比较高,抵押物、金融工具、融资渠道等方面都有优越性,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

(三)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某些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比如,信用担保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等还需补充,不利于农村金融配给效率提升。农村信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再受到农户位于市场链条末端,可利用的信用信息不足,农户信用意识差,信用约束力不高。受到上述原因影响,农村信用贷款多以联名担保方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差,不能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用到资金与人力,而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意愿较差,农村互联网金融水平较低。

四、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优化路径

(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科学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发挥金融市场功能的前提条件,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对金融的需求不断增多,农村金融体系正向着综合多元需求方向演进。需要金融供给体系进行改进与调整,形成供需匹配的金融局面,将来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还会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进行搭建。

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还会作为主要供给方,构建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运营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机构供给能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应该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农村金融的可获得性,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对农民开展初期培训,学会利用网络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努力降低村镇银行固定金融设备的投入,将金融业务挪到农民身边,节省金融机构和农户的时间。采用金融联结机制,降低服务成本,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发挥出合作金融的优势,降低评定信用等级成本,及时了解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创新金融产品,将大额资金批发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内部进行资金零售式分配,发挥出正规金融、合作金融的作用。采用科技手段来减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升金融风险的管控能力,农村金融市场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可以协调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电子银行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精准营销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可以将新兴金融业务推广到农村金融市场,向农户宣传电子银行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起满足市场经济规律的产权架构,严格防范各种风险,避免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建立起现代银行经营体制产权结构,使其真正成为市场化的金融主体,以客户需求作为中心,将市场作为经营导向,把效益作为经营目标,培养服务社的服务意识,与农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推动多种金融产品,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兼顾社会责任,控制好经营风险,确保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探索多元化股权结构,顾及商业效益和合作金融的初心,合作金融可以让入股农户具有主人翁意识,通过股权的多样性可以让农户具有参与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参与到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好政策的支持,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能使金融市场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推动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主要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但受到监管、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县级以下区域是主要的服务对象。由于村镇银行等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工作人员对贷款人员情况十分熟悉,可以降低征信成本和经营风险。需要对村镇银行进行准确定位,针对小微客户进行服务,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储蓄粘性,增加与本地客户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吸引高端金融专业人才进入到村镇银行,提升晋升通道和施展报负的平台。

(二)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针对土地等抵押物进行金融市场功能创新,合理确定承包权、经营权适用范围。土地未来收益抵押贷款,体现出将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归属在有益物权范围,是将来农村金融模式创新主要趋势,但还是以土地承包权作为抵押,是否取得收益还具有不确定因素,在施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可先将预期收益抵押给物权公司,通过资信担保获取到银行贷款,对抵押面积进行明确,还需要预留由于不能还款而维护基本生活的土地。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明确流转、定价、抵押和处置等功能,提供金融咨询、估价、信用背书等服务,由政府进行主导,引入具有资质的社会金融资本,以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对具有土地经营权且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户进行咨询,根据具体需求提供意见,让其了解相关权力与义务,农户决定进行土地经营权抵押以后,对土地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最终确定出土地的价格,将土地价格作为担保凭证,以该凭证去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如果出现拖欠银行贷款问题,资产市场先进行垫付,具有追缴欠款的权力,如果农户不能偿还贷款,在约定期限内对土地代为经营。该模式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农户的合法权益,对土地进行评估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为农户基本生存提供保障,还要防范抵押土地过于集中,规范土地的用途。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农村抵押品种,可以对农机、存货、农资等进行资产评估,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农村金融的支撑,建立起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金融体系。

加大涉农贷款扶持力度,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积极性,提高农村金融收益水平。为了消除农業低息、贴息贷款存在的缺陷,需要对扶持制度进行再设计,保证扶持政策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合理设置补贴费率,避免给财政带来过重负担,也可以真正起到支持农户贷款的作用,明确贷款对象和范围,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享受贴息政策,明确重点扶持领域,对粮油生产加工,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化集群项目等进行重点扶持,要明确资格审核流程,保证补贴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出现骗补情况,重点确定具有成长潜力的发展项目,发挥出银行贷款人监管职责,以奖励手段来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出政策的引导作用。虽然农业保险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农业保险普及率并不高,无法发挥出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农业贷款开展的有效举措。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只依赖政府或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起政策、保险双结合的保险体系,通过多元化的保险机构来建立起更为完备的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将保险进行分散。

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成本,为信用贷款提供可能。通过信用评级,可以减轻农户抵押贷压力,降低金融机构征信成本,征信体系建设需要由政府部门进行规划,将个人信用记录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指标,在进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时,可以通过符合农村需要的项目来反映出农户的综合信用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需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根据不同金融发展模式来配置信贷资金,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部门的参与可以优化信贷配置,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还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对资金流动的调节,通过两者结合才是金融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解若冰,王克钧.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1):6-7.

[2]遇程川.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J].中国市场,2021(29):23-24.

[3]焦涛.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30):86-87.

[4]林莹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21(28):32-33.

[5]韩斐,孔亚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21(28):38-39.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市场农户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