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劳动教育
2022-04-21李艳丽
李艳丽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何把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資源,选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台阶》一课,进行一次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
教学准备
利用我校在教学楼楼顶开辟的劳动实践基地——“小农田”,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我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块种植箱,组员任务是进行松土种菜,菜苗有辣椒、番茄、南瓜等,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师负责抓拍学生劳作时的照片,学生的亲身劳动种植体验为课堂上的发言做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分析
《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是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本课重点是抓住文中的细节来分析“父亲”的形象,再通过父亲的话来分析“台阶”的含义:台阶只是外在形式,父亲的内心追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最后并没有实现。通过分析课文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小人物”的故事,再结合学生“小农田”的劳动经验,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文新鲜的立意,朴素感人的情节,容易产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中父亲的形象也容易把握,但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对小说通过写父亲台阶建成后内心的失落茫然比较难理解,对小说引发的对乡村农民精神追求的思考这一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概括文章内容,抓住细节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②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小人物”导入: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如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杨绛笔下的老王、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走近另外一个“小人物”,李森祥笔下的“父亲”,这个人物出自他的小说《台阶》。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塌鼻大娘》《台阶》等,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现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如《卧薪尝胆》《天下粮仓》等均获较高评价。
整体感知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层次。
开端(1—9):梦想造台阶
情节 发展(10—16):准备造台阶
高潮(17—24):建造新台阶
结局(25—32):台阶建成人老去
3.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三)分析“父亲”形象,体会“台阶”的含义
走近“父亲”: 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例如第5段“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可见父亲是个勤劳、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可见其谦卑。
第10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这段话写出了父亲辛苦劳作的过程,又从正面体现出了父亲做事认真、有毅力、勤劳节俭。
……
2.理解“父亲”:文章结尾写到父亲问“这人怎么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四)悟主题:这里的父亲,是不是仅仅指父亲一个人?还是一个群像?
我们来看看两则材料:
作者李森祥曾经在给朋友(尤志心)的回信中提到——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他在《台阶》创作谈中还说过——
“……这样的一个父亲不仅是我能接受的,而且还可以为他不经意间散发出的点点滴滴的人性光彩而感动……我读懂并理解了他。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节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07年第17期)
所以说,父亲是当时中国乡村农民的代表,也是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他跟长妈妈、老王、卖油翁一样是社会中普通的“小人物”,这些人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五)研学拓展
请说一说你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三个同学分享后观看视频《致敬每一个伟大的劳动者背影》,2.2分钟)
谈认识:通过以上学习分享,结合自己在楼顶耕种“小农田”的劳动经验,谈谈你对劳动的认识。
(六)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李森祥笔下的父亲,看到了他的平凡,也读懂了他的伟大;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当然,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名言:
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绽开。——巴尔扎克
知识是從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希望同学们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付出辛勤劳动,让自己的生活开出灿烂之花。
(七)布置作业:把你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写成片段作文。
三、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的建议。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其核心要求就是要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能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品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赞扬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的文章,教师可以依托文本,深入解读课文,拉进学生和劳动者的距离,让学生认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劳动者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赏析句子、分析文章大意等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台阶》这篇课文中的老实厚道、不甘人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要强执拗、热爱生活、渴望得到尊重的“父亲”形象,是当时中国乡村农民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代表。这堂课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整体感知中的3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能快速回答;教学重点中分析父亲形象的时候,学生先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自己从文中找到的依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再由小组推荐发言,学生发言踊跃,细节找得仔细,对父亲的形象分析都比较到位。对父亲台阶建好后的心情分析时个别学生也能说出“无奈”“失望”等,特别是“身边小人物”、“谈对劳动的认识”这两个拓展环节,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和观点,感受到了身边平凡小人物的努力和善良:如学生何奕樟说到他小区的一个较熟悉保安,一直省吃俭用、经常假期都上班就是为了赚多点钱在家乡给孩子建了一栋房子,自己却一直都住在小区的值班宿舍里,但是他也很善良,小时候还会给他糖吃。陈栩熙同学分享到她的关注到的:家门口的卖早餐的夫妇,早上很早就卖肠粉,早餐卖完后就收拾好给人剪发,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赚钱。他们人都很好,肠粉还挺大碟的,街坊们也喜欢去帮衬他们。夫妇俩勤勤恳恳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她说从心底尊敬这对夫妇。还有黎祉毅同学分享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以前会不太喜欢劳动,甚至有时候会看不起底层的劳动人民,现在自己通过亲自种植“小农田”感受到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特别是看到自己种的辣椒和番茄有收成时,自己感觉好开心。梁紫煊同学分享自每天给楼顶的“小农田”浇水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劳动也充实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发言都是自己通过课堂的学习而有所感悟的,真实而朴素,也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愉快。整堂课围绕着“小人物的平凡却又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来展开,读懂父亲,读懂劳动者身上的平凡和伟大。对广大劳动者来说,劳动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收获,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付出和建设,引导学生致敬每一个伟大的劳动背影。2分钟左右的视频播放升华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情感,“小农田”的种植劳动的经验分享也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教师最后引用巴尔扎克、宋庆龄的名言引申了劳动的内涵,劳动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付出辛勤劳动,让生活开出灿烂之花。整堂课既分析了课文、渗透了品德教育,也渗透了劳动教育,达到了“以课堂育人”的效果。课后从学生写的关于“小人物”的片段作文来看,学生也学会了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小人物、关注他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者、激励自己热爱劳动、愿意付出劳动的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PY28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 09-11(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