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庆有:呕心沥血抢救杨柳青年画

2022-04-21秦改梅

科学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技艺

秦改梅

受疫情影响,2022年开年以来,霍庆有的家庭年画博物馆鲜少有游客到访,几家电视台的拍摄邀请也被他拒绝,这反而让他得以有时间安安静静地坐在博物馆的工作室里,进行年画的研究与创作,与记者的线上采访也在这里进行。

视频连线接通时,霍庆有端坐在工作室的书桌前,笑容满面地与记者打招呼。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改变的是对话形式,不变的是坦诚的交流。操着一口天津话的霍庆有思路清晰,表述干脆利落,把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向记者娓娓道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霍庆有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虽年近七旬,仍呕心沥血抢救着年画,为守护这一民俗文化而不懈努力着。

杨柳青年画具体兴起于何时,霍庆有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明末清初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杨柳青镇形成了“家家会点染 户户擅丹青”的名场面。

“当时,杨柳青镇有300多个作坊,3 000多人从事年画制作,并带动了周边地区6 000多人。不光是年画的制作,与此相关的装裱、纸张、笔墨等行业也被带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链。”霍庆有说。

1926年,霍庆有的父亲霍玉棠和其他两位民间艺人在杨柳青镇创办了“玉成号”画店,靠着刷灶王爷、“缸鱼”画、门神勉强维持着。“受战乱影响,加上民国时期石印对年画的冲击,镇上的其他年画店相继倒闭,到1949年后只剩下我们一家,‘玉成号’画店其实只是一个小作坊。”霍庆有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化部挖掘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杨柳青年画是其中的保护项目之一。霍庆有说,据他的父亲回忆,到1953年,国家文化部派了一位姓李的女工作人员,专程到杨柳青镇抢救年画,多方打听下,才好不容易找到了父亲的画店。

“工作人員看到画店的艰难处境,深感杨柳青年画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国家再不抢救,可能这个年画就没有了,这么有名的年画失传了太可惜!工作人员让父亲刷了好些不同种类的年画样子,并且很快带到北京汇报给了国家。”霍庆有说,国家了解到杨柳青年画的发展状况后非常重视,鼓励画店增加人员,扩大生产规模。

在国家的支持下,“玉成号”画店由最初的3个人增加到6个人的互助组。到1956年,发展成为9个人的合作社。此后,画店的发展势头可谓是蒸蒸日上。到1958年,在国家的帮助下,画店从杨柳青镇上搬迁到了大运河对岸的太平大街门牌1号,继续扩大再生产,发展成为了七八十人的生产车间。

令人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惨遭破坏,发展中断,一度濒临失传。

“后来,有很多人问我:‘你们家世代画年画,为什么现在不画了?’也有好多人来杨柳青镇寻年画,结果都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对于他人的疑问,霍庆有感到很无奈,“外人不懂,以为年画随手就能画,它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先刻版,再从版上刷出来。”

有一次,朋友到霍庆有家中做客,看到墙壁上张贴有一张留下来的旧年画,感叹道:“怎么还有这么好看的年画哩?!”

朋友的随口称赞让霍庆有陷入沉思,“杨柳青年画曾经在天津那么有名,如今却在杨柳青镇消失了,出身年画世家的我们感到很可惜。父亲更是失望地说:‘年画传承到我这里是霍家第五代,恐怕要就此中断了,第六代传承不下去了!’因为我们家有关年画制作的工具几乎都被毁掉了。”

更令霍庆有痛心的是,曾经他亲手劈过很多年画刻版,这成为他内心深深的歉疚。“一来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二来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霍庆有有了重振年画的想法,决心担当起传承家族年画的重任。

1980年,在大港油田参加工作的霍庆有调回天津南乡一带从事石化工作。“当时我在石化厂搞污水处理,处理完了的颜料就是过去刷版用的炭黑。我把恢复年画制作技艺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说家里烧大锅的灶台后面可能还垒着几块刻版,结果我还真从里边找到了。”霍庆有清楚地记得,找到刻版后刷出的第一张年画是灶王爷,效果还很好,小小的成功令他欣喜若狂。

为了恢复年画的制作技艺,从在石化厂工作的那一年起,霍庆有就开始走街串巷,搜寻、挖掘、整理老版。“受杨柳青镇的影响,南乡一带也是年画之乡,中午休息时间和周末没事的时候,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周边走访,听老人讲年画故事,看看有没有留下来的画样和老版,慢慢地找寻到了好多。”

渐渐地,天津一带已不能满足霍庆有对于年画的挖掘需求,他走访的足迹扩大到全国各地。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日,他刚从记者所在的山西寻得了一块清代的杨柳青年画老版,上面的内容是赵州桥。

“这些年我开始到国外去搜集刻版和画样,到过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近几年,从俄罗斯和日本搜集的画样较多,尤其是俄罗斯,有好多国内没有的杨柳青年画品种。”谈及这一收藏过程,霍庆有内心很复杂,惭愧与感动相交织,惭愧的是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搁置在国外,感动的是庆幸它们在时代沉浮中终被保留了下来。

霍庆有这些年搜集、寻找到不同時期、各种风格流派的400多块杨柳青年画刻版及多幅画样,并将它们陈列在家庭年画博物馆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霍庆有对已故的艺人和创作者们充满了敬意。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上万种年画,它们是很好的时代名片,值得后人深刻地去研究。比如,过去的年画使用的是纯天然的矿物、植物颜料,颜色历经百年不褪色,我现在也在研究这些颜料,想等条件成熟时恢复它们的使用。”作为霍家年画的第六代传承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定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断了档。”

“杨柳青年画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把世世代代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画到上面,内容与时俱进,题材涉及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戏曲类、民间故事类、佛学类等,形成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霍庆有说,中国有30多个年画产地,唯独杨柳青镇的年画可以进贡到朝廷,定有它独特的艺术性。

“有时候我也在琢磨,或许我生来的宿命就是传承年画。在年画世家长大,少年时期就已熟知年画的全部制作工艺,参加工作后,所学的各项技能都对后来系统地掌握年画的勾、刻、刷、画、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霍庆有说。

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它把中国历代各个时期的绘画精华都吸收进来。霍庆有虽已掌握了年画的全部制作工艺,但对于他来说,对于技艺的探索与学习永远没有止境,要“干到老,学到老”。

“在我这一代,解决了父亲那一代没有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杨柳青年画有一个特点,不管年画套多少色,最后都要看到主线。过去印套版年画,先刷主线再套颜色,套着套着就把主线套没了;现在我把工艺改了,先套色后刷主线,这样出来的色彩效果更好,当然对于技艺娴熟度的要求也更高。”霍庆有认为,日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既要遵循传统又要突破旧的观念,让年画的制作工艺趋于完美。”

“继续抢救、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恢复年画的制作技艺,还原年画的本来面貌。”霍庆有深感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光是杨柳青年画,目前全国的年画发展都面临传承困境,这是让霍庆有最为担心的问题。为了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代,他潜心培养着儿子、儿媳,还有几个学生。希望更多有朝气的年轻人加入到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守护这一传递着美好的民间技艺。

霍庆有,男,生于1952年12月,艺名古一张,天津市杨柳青镇人,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霍庆有将父亲留下的祖宅改造成为家庭年画博物馆。40余年间,霍庆有创作、加工了上百幅年画版样,不仅有延续传统风格的作品,还设计了《百代寿星》《奥运之门》《盛世中国梦》等反映和谐盛世的新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

猜你喜欢

杨柳青年画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授技艺
Politeness in Language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