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多了一颗“华中科技大星”
2022-04-21
星空中多了一颗“华中科技大星”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发现的,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赵长印表示,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提名命名的天体,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
“中国天眼”观测到快速射电暴起源证据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能量极强、射电波段的电磁波爆发,是宇宙中的极端爆炸,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观察并计算出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研究团队测量了5个快速射电暴,加上对国际最新研究结果的总结,一共获得了21个快速射电暴样本。基于“中国天眼”以及其他先进设备的持续深度监测,我们有望在未来回答关于快速射电暴起源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遥感三十四号02星成功发射
2022年3月17日15时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及后续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我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调试
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从商用磁浮列车1.0版(时速100千米)、2.0版(时速160千米),到今天的3.0版(时速200千米),我国已实现了时速100千米的提速,也实现了从短定子直线电机驱动到长定子直线电机驱动的跨越。
科研人員培养出人类全能干细胞
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是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的“最年轻”的人类细胞,是继科学家成功诱导出人类多能干细胞后,再生医学领域的又一颠覆性突破。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使用患者本人细胞进行器官培养,并用于自身器官移植和替换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水晶玛瑙
中国、德国、美国、缅甸等多国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些琥珀昆虫标本的“肚子”里,竟然有水晶、玛瑙等硅化物。在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运用显微镜观察、电镜分析等方法,重新研究了一亿年前包裹着各类昆虫的缅甸琥珀。结果发现,不少琥珀中的昆虫变成了硬质的矿化标本,其中一些昆虫的中空体腔和软组织被玛瑙和水晶填充。
清华大学制成栅极长度最小晶体管
清华大学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制备出世界上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能让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并提升性能。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将其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来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钼沟道的开关,从而创下了0.34纳米栅极长度的纪录。
香港大学开发出测量纠缠熵新算法
量子多体纠缠是研究量子物质的基本组织原理,纠缠熵的缩放行为提供了对量子多体态结构的深入见解,并给出可用于表征不同相和相变的通用不变量。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非平衡增量方法来计算纠缠熵,并通过大规模量子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其在去限制临界点的缩放行为。该研究推动了对量子力学规律更全面的探索,向量子材料的实际应用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