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发展现状及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2022-04-20郝长娥李发明

中国果树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石榴果树

郝长娥,李发明,白 丽

(1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453000)(2 信阳农林学院)(3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息中,用勤劳和智慧,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特色鲜明,经济、生态、文化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长期以来,这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没有被认真地保护和传承,甚至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弃的危险。2013 年农业部公布了我国首批19 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共性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截至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公示6 批,共计138 个,其中,果品类共计37 个,包括水果类31 个和坚果类6 个,占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总数的26.8%。这些传统果园中分布于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就有14 个(表1)。可见黄河流域保存至今的传统果园最多,是我国果园的重要发源地。这些传统果园生产系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藏[1-2]。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果园,不仅对弘扬果园文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3-4],而且传统果园作为休闲农业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丰富和增强了果业发展后劲,可带动产地农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开发利用中的传承和保护。笔者拟以黄河流域传统果园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发展现状、区位优劣势,分析传统果园休闲旅游价值,探索传承途径和方法,为我国传统果园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农业管理部门挖掘和健全果园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供参考。

表1 黄河流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果品类)名单

1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发展现状分析

1.1 分布及历史演变概况

世界农业文明多产生于北纬30~40°。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华农业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果园经营是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果园分布遍及黄河上、中、下游各个区域,气候条件、土壤和河流等因素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5]。笔者从农业农村部网站获取了6 批传统果园名单,并筛选出黄河流域水果类传统果园遗产地共13 个,包括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陕西临潼石榴种植系统、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山东枣庄古枣林、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山东峄城石榴种植系统及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河南嵩县银杏文化系统未作统计)。然后通过google 地图地理定位获取各果园文化遗产地的地理坐标,然后运用GIS 10.2 软件将地理坐标转换为空间矢量数据,并投影到黄河流域自西向东流经的9 个省区划矢量文件,最终得到黄河流域13 个传统果园的分布图(图1)。由图1 可知,传统果园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6个省区,并且均有沿黄河主流河道分布的趋势,说明黄河水资源是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息息相关。

图1 黄河流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果园类分布

黄河流域的传统果园属于大农业范畴的农业生态系统,多属于包含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多物种共生的复合系统[6-7]。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显雏形。据《孟子·尽心上》记载,“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这是最早可追溯到的对黄河流域一带农耕复合生产系统的描述,其主要形式兼具果树、粮食、牲畜三者结合,属于典型的桑粮结合形式。在其之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发展中还出现了枣粮结合、梨粮结合、桑麻结合等多种典型传统果园的“树粮结合”形式,此外还有“果蔬结合”“种养结合”多种模式相互作用共存[6]。这些复合农业种养系统不仅能够做到对资源合理地有效配置,而且能够改善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研究证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北方果树的发源地,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增加不同的树种,并在明清时期达到规模和种类的高峰[8-9]。传统果园在历史演变中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农业系统具有生产的稳定性,并对不同历史时期下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传统果园在战乱中曾一度遭遇毁坏。发展至今,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许多传统果园更是被遗忘、被毁坏。2013 年开始,这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始被逐渐纳入国家保护。这些传统果园都是历史悠久且延续至今保存较好的活态果园文化遗产地。此外,黄河流域传统果园树种既有本土品种,也有在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引入的域外树种,如石榴、葡萄和海枣等。“植入秦中,渐及东土”,陕西临潼的石榴园就是通过丝绸之路引入中原,逐渐本土化,并延续千百年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之一。

1.2 发展特点分析

1.2.1 传统农业的耕作理念“天人合一”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农业系统中,主要由种植业、经济果林和养殖业共同组成,特点均是以果园为主体,果农则是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使得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5]。黄河流域传统果园中果树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发芽晚、落叶早、枝干修剪稀疏、根系发达且分散。果树的这些特点就为其他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也为树粮结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传统果园的树粮结合中间作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麦、黍、麻苎及其他豆类作物,其生长期一般与果树生长期在时间上错开,形成互补,减少了资源相争;其次,它们多为耐阴植物,对水肥要求宽泛,不会影响果树的生长。古人早就重视五谷、五果、五蔬、五畜对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果蔬结合模式多与树粮模式共存,并且蔬菜的间作主要采取季节性的套种。传统果园农业系统中,畜类养殖方式多以散养为主,充分尊重动物生产需求,释放动物天性,畜类在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可见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从果树到林下间作和管理都秉承了传统农业的耕作理念。未来果园发展,需要研究历史,汲取农耕精华,不仅利于保护和传承遗产地农业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也能为现代果园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1.2.2 生长环境和树种特点

黄河流域的传统果园延续至今,很多已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长历史。陕西佳县现存的千年枣树是目前我国保存面积最大、树龄最高的千年枣树群落,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说明在佳县1 000 多年前就已有大面积的枣树栽培。黄河流域千年传统果园,是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黄河流域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是枣、梨、樱桃、苹果和桑等果树的黄金生长地带,不仅可以保障果树生长所需要的热量,同时也能满足充足的雨量要求。因此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均以我国传统果树为主,如枣、梨、樱桃、桑等。这些果树多为乔木,需水量比大田作物高出1 倍左右,除了降水因素,靠近黄河流域,其充足的地下水资源也是果树长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黄河流域的温度变化也恰好与这些果树的物候期相对应,基本满足了果树从休眠期到快速生长的温度需求。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果树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光照条件则是影响果树长势和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一带既没有北方长时间的冷空气,也没有长江流域的阴雨不断天气,年日照时数2 000~3 000 h,光照充足,不仅可以满足果树生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果实营养和糖分的积累,造就了黄河流域千百年来的果中佳品。这也是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发展“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人类实践。黄河流域的土壤多以黄土为主。黄土呈粉粒状,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保水性能强,非常适宜果树生长。从黄河上游至入海口保存至今的传统果园均生长在这类黄土上。研究表明,这类土壤的肥力在生态系统运作良好的环境下是动态的无穷无竭循环的[11],这也是这些传统果园历经数百年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当然,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基本是依傍黄河水而存活数百年之久。梨、枣、桑等果树都属于适应性强的乔木,根系发达,耐旱又耐涝。一方面,河流水灌溉是传统果园的主要灌溉水源,即使是旱季,由于生长在黄河沿岸,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并利用丰富的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获取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另一方面,果树的耐涝性,还可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起到防洪固土的作用,可见果树具有改善水土流失的作用。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树种以梨、枣、桑、石榴、樱桃为主,尤其是梨、枣、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梨树栽培在先秦古籍中就已有记载,“梨”作为栽培梨的专用字最早出现在《尔雅》[12]。历史上“以黄河流域生长的梨品质较好,江南地区稍次”。枣树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中国果树志·枣卷》中记载:“晋陕是枣栽培最早的地区。在这里不仅把酸枣驯化为枣,而且有枣的优良品种出现”[13]。

1.3 区域优劣势分析

在黄河流域的13 个中国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地中,传统枣园系统有6 个、梨园有2 个、石榴园有2 个、桑园有1 个。

(1)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梨生产国,据FAO 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 年至今,我国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平稳增长,至2020 年产量增加至1 781.5 万t,同比增长2.9%,占世界梨总产量的70%左右,年产量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6.7%左右。2020年梨产量位居全国前10 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新疆、河南、辽宁、安徽、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江苏,总产量占全国的78.05%。其中,黄河流域梨总产量为582.51 万t,占全国的32.70%。从各省梨生产情况来看,我国梨种植区域划分如下:环渤海地区即辽宁、河北、北京、天津,以秋子梨、白梨为主;黄河流域地区即甘肃、陕西、河南、山东,以白梨、秋子梨为主;长江流域地区即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以砂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水果贸易由多年来的持续顺差在2018年转为了逆差,且逆差继续扩大。在此背景下,鲜梨顺差却逆势增长,年均增长9.5%。中国鲜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2010 年不到10%,2019年已将近30%。

(2)枣。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枣生产国,2019年产量746.4 万t,占全球的90%以上。从区域分布看,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种植面积分别为47.60 万、28.54 万、21.46 万、19.07 万、8.41 万hm2,分别占全国的31.0%、18.6%、14.0%、12.4%、5.6%,总占比为81.6%;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山西产量分别为366.48 万、89.57 万、84.34 万、78.37万、67.18 万t,分别占全国的49.1%、12.0%、11.3%、10.5%、9.0%,总占比为91.9%。我国枣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尤其是新疆,2019 年种植规模和产量占比分别为31.0%和49.1%,成为我国最大的枣栽培区。黄河流域枣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相对稳定,由于规模增加不明显,2019 年占比分别下降至31.9%和30.8%。《我国红枣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2020》数据分析提出,我国枣以内销为主,出口量不足产量的1%;未来几年内枣生产规模将小幅回落,产量持续增长;由于低效密植枣园大面积存在,加上标准化程度低,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未来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对困难。分析还指出,新疆红枣种植已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3)其他。石榴、杏和樱桃均属于小宗水果,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其中石榴是我国最早引进的果树树种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最具历史文化传承的传统优势特色果树之一。据《博物志》记载,石榴原产于西域,西汉武帝年间,汉使张骞从涂林安石国(现伊朗)引入古长安,至今已有2 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后又有丞相匡衡从皇家上林苑引至家乡(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谈村)栽培。因此陕西临潼和山东枣庄是我国石榴栽培最早和作为生产利用最久的地区,也是我国石榴种质资源、传统栽培技术经验最丰富的地区。

综上,我国梨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而枣产业对欧洲市场拓展较少,其他地区的海外市场的需求尚未完全形成。黄河流域的梨产业和枣产业均占据全国近1/3 的份额。作为我国梨树和枣树的重要发源地和国家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地,黄河流域梨产业和枣产业具有较大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传统梨园和枣园的农业、文化和旅游价值更是独一无二,需要认真挖掘、传承和发扬。

2 传统果园人文价值分析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黄河母亲的哺育,留下了宝贵的农业历史财富。我国入选重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果园,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人文特色价值。

(1)陕西佳县古枣园。陕西佳县是世界枣树栽培起源地之一,现存的连片千年枣树林集中分布在黄河、秃尾河沿岸。园内共生各龄枣树1 100 余株,其中干周在3 m 以上的有3 株(最大3.41 m)、干周在2 m 以上的有30 株、干周在1.5 m 以上的有106 株,是目前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千年枣树群,是枣树的活化石,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清康熙年间,佳县红枣就已闻名遐迩,曾为皇室贡品。2006 年,佳县红枣面积已达3.54万hm2,红枣产量首次达到1 亿kg,总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枣乡”。

(2)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据《兰州市林业志》记载,位于甘肃省兰州城郊、黄河之滨的皋兰县什川镇有一闻名遐迩的梨园,这里许多梨树树龄100~300 年,有“中国第一古梨园”之称。日本植物学家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梨园内梨树千姿百态,景象壮观,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皋兰年鉴》(2013 年10 月版)记载,皋兰软儿梨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国常编修的《重修皋兰县志》中记载,“香水梨俗名软儿,秋时色青黄,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于佑任先生曾赋诗:“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至于民间传说,更是把“皋兰软儿梨”称作“天庭神仙味,人间灵芝草”,简直成了仙果。据《皋兰史话》(2004年7 月版)记载,“皋兰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一入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无怪乎于佑任先生将之与葡萄相提并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梨”。

(3)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蓝田县曾是“三皇故里”,据《陕西通志》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陵,民间称作“羲母陵”。相传上古时代,伏羲、女娲因食其母华胥氏所植杏树之果,灵气顿生,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华胥氏大杏从此得名,后因地处蓝田故又称“蓝田大杏”。蓝田大杏栽培已有2 500 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大杏栽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据《蓝田县志》记载,远在唐以前,杏树在民间就已普遍栽植,唐代钱起有诗句“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现蓝田大杏种植面积1 333.3 hm2,年产量1.2 万t。

综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美人文景观,展现着传统果园农业生态的多样性,展现着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以及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古人“天人合一”的农业生产理念。传统果园系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果园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为例,吃法独特,将鲜果贮藏到冬日春宵变为“褐蛋蛋”时才享用,类似果园文化能清晰反映整个古村落的历史发展特征。这也说明农耕文化是农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是集当地风俗、民俗、饮食、服装、建筑等元素为一体的多样性的文明形态,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3 传统果园旅游潜力分析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果业生产系统,是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类型。其强调果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因此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遗产地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自2002 年FAO推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探索保护和利用途径、发展遗产地文化产业,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内容,已成为学者、政府以及当地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黄河流域经济、人口和交通等方面去分析该区域传统果园的旅游潜力。借助GIS 10.2 软件把遗产地分布与区域经济、人口、交通因素的矢量图进行定位叠加,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经济、人口、道路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14-15],用于提取传统果园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和GDP 发展水平。

由图2~4 可知,传统果园的分布基本位于周边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的吻合度较好,说明传统果园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越的经济基础和客源地资源,而且从交通条件来看,传统果园大都分布于主干道和道路主干网汇集处。从经济、人口和道路优势的角度,可以把黄河流域的传统果园分为2 大类,即黄河流域中上游的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区域和黄河流域下游东部发达区域。前者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的传统果园,后者包括河南和山东的传统果园。

图2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图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分布与人口的关系

图4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1)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佳县古枣园为例,该传统果园位于陕西省东北部的黄土高原,与黄河毗邻。这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稀少。对于此类传统果园,周边缺少现成的旅游客源,适宜因地制宜挖掘其独特的生态和人文价值。佳县由于气候和土地因素,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发展旅游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多样化,丰富和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寻找人文情怀的去处相对迫切,这也是传统果园农业系统人文价值体现的最佳契机。佳县古枣园被FAO 认证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的千年古枣树被悬崖峭壁的大山三面环绕,犹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聚宝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古村落保持相对完好,在这里有依山而建的上百年的石窑洞,至今保存完好的木雕门楼,历经百年的老戏楼,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记忆等。由于气候条件限制,能够生长的植物较少,枣树是旧时人民的救命粮,当地村民世代与红枣之间形成的红枣食俗、民俗、礼俗等红枣文化延续至今。同时,人们在长期耕作生活中,形成的唱陕北民歌、剪纸等特色民俗。除此以外,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在与大自然长期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农业技术和经验,佳县古枣园就是一个当地居民于恶劣环境中寻求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枣树文化,就像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完美地呈现出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这类凭借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独特的传统农业经验及独一无二的文化情怀,为传统果园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未来旅游休闲业发展中需要重点挖掘的内容。

(2)黄河流域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山东峄城石榴种植系统为例,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口密度大,旅游客源丰富,尤其适合周末一日游和环城周边游。峄城石榴种植有2 00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峄城政府立足石榴资源优势,着重在石榴标准化生产上下工夫,在石榴产业化上做文章,有力提高了石榴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1992 年峄城石榴园被开辟为中国友好观光年“花之路”旅游线主要旅游区之一,年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2007 年被国家命名为AAAA 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此外还开发了石榴饮料、石榴茶、石榴酒、石榴盆艺以及石榴庭院产业等。峄城石榴也因其面积大、品种多、产量高而成为全国主要的石榴生产基地之一。1996 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依托石榴资源开发的“中华冠世榴园”于2001 年被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总部命名为“吉尼斯大世界之最”,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借助这些高科技现代技术和发展模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把这些传统果园顺利转变为当代和未来果业创新发展的基石,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人文价值,增加了旅游开发潜力。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石榴果树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果树夏剪有诀窍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果树为何嫁接后才能结出好果子
石榴
石榴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石榴
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