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默的力量:一言之微,回天倒日
2022-04-20
我国自东汉起便形成了在重大节日庆典上举行百戏表演的制度,除娱乐、休闲之外,还有其他目的:俳优可以起到劝谏、下情上达的作用,这种劝谏往往充满了幽默的力量。元代学者杨维桢曾称赞道:“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
我国自东汉起便形成了在重大节日庆典上举行百戏表演的制度,除娱乐、休闲之外,还有其他目的:俳优可以起到劝谏、下情上达的作用,这种劝谏往往充满了幽默的力量。元代学者杨维桢曾称赞道:“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
俳优劝谏多幽默
古代专有“优谏”一词,指俳优在演戏中进行的讽谏,其中代表人物有优孟、优旃等。优旃是侏儒,秦二世想用油漆涂饰城墙,优旃说:“太漂亮了,早该这么干,但得先找一间能阴干城墙的大房子。”秦二世大笑,遂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设《滑稽列传》,称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岂不亦伟哉”。自古劝谏难,司马迁本人也因此受害。自战国起,出现了士大夫俳优化的倾向,体现在对晏子的塑造上。
晏子的父亲晏弱是名将,曾征战4年,灭掉莱国,享国老待遇,晏子因而成了齐国大夫。身为名将之后,晏子的身材可能不矮。而古代俳优多侏儒,《晏子春秋》描写晏子身材不高,显然是想把晏子塑造成“俳优之神”。
《晏子春秋》或成书于秦末汉初,正是劝谏最难的时期。秦始皇“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刘邦则鄙夷儒生,“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汉武帝更可怕,他说:“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如此氛围,大臣们都被逼成弄臣。
唐朝只许低级趣味的幽默
隋文帝曾废百戏,但隋炀帝又集天下三万余艺人于东都洛阳,设教坊,唐代因之。据《新唐书》,唐初太常寺散乐人计382人,仗内散乐人计1000人,音声人计10027人。唐玄宗时规模进一步扩大。
借口“俳儿戏子,言辞无度,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唐朝对俳优限制多,只许低级趣味的幽默。
比如清代黎庶昌从日本抄回的《古逸丛书》中,有《肥人篇》称:“昔者刘仓,腰带三丈,孟业身重千斤;满奋遍体膏流,赵伯肚脐藏李;董卓脂燃数日,赵女嫁易两夫;陈群马不能胜,庾嵩大车才受。”还是蔡邕、王褒式风格。
唐朝有参军戏,类似今天的“二人转”或相声。一人扮“参军”,一人扮“苍鹘”,以问答搞笑(后期也有三人或多人演出),比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茶酒论》,扮演茶的挖苦饮酒误事,扮演酒的指责茶廉价,争执不下。最后扮演水的看不下去了,斥责道:“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
唐朝幽默多似耍贫嘴。韩愈写过《毛颖传》等,用毛笔的命运讽刺世道人心,却被后人责为“出于谄谀、戏豫、放浪而无实者”。
“諧音梗”也能救人一命
唐宋优谏特别擅长“谐音梗”。唐昭宗准备任夸夸其谈的朱朴为相,俳优穆刀绫便扮演佛教徒,念经道:“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谐音“若是朱相,即是非相”,唐昭宗猛然醒悟。
北宋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敛财,铸“当十钱”。宫廷宴席上,俳优装扮成卖浆者,一钱一杯,有人买了一杯,付“当十钱”,卖家说:“我刚摆摊,没钱找,要么您再喝9杯?”对方喝了五六杯,实在喝不下去,说:“幸亏‘当百钱还没出。”宋徽宗悚然,下令停“当十钱”。
宋高宗时,御厨煮馄饨不熟,被下狱问罪。两名俳优扮书生见面,互问年庚,一人称“甲子生”,一人称“丙子生”,有俳优说:“都该下狱问罪。”宋高宗问为什么,回答说:“饺子(甲子)、饼子(丙子)都生,和馄饨生同罪。”宋高宗大笑,赦免了厨师。
南宋理宗时,奸臣丁大全任相,与宦官董宋臣勾结。一次内宴,俳优敲锣,另一俳优推开他,说:“不奏乐,整天叮叮咚咚的,你要干什么?”他回答说:“现在干啥事能离得开叮咚(丁、董)?”
明朝俳优讽谏更有骨气
明中期后,直言者渐多,比如俳优阿丑,得知保国公朱永命手下士兵给他家盖豪宅,就扮儒生,在内宴上诵诗:“争帝图王势已倾,六千兵散楚歌声。”这是唐代胡曾《咏史·乌江》中的名句,另一俳优说:“你记错了,是‘八千兵散楚歌声。”二人争论不已,最后阿丑说:“你还不知道?那两千兵正给保国公家盖房子呢。”
明代理学家鄙夷俳优,认为他们“染神丧志”“非徒无益”。但明代俳优颇有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上绝不退让。
明清之际,许多明臣投靠新主子,包括著名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在宴会上,他特意点《朱买臣休妻》,因座中有人姓张,剧中有角色名“张石匠”,欲以调笑。可俳优每唱到“张石匠”,都改成“李石匠”。就在吴伟业称赞俳优聪明时,俳优突然把台词改成:“姓朱的有甚亏负你?”剧中主角姓朱,明朝皇帝也姓朱,此处是一语双关,吴伟业大惭,避席而去。
甲申之变(1644年),某大司马投降,后仕清,一次在西湖赴宴,俳优表演《铁冠图》时,突然加入一句台词:“臣兵部尚书吴年齿迎接圣驾。”“吴年齿”即“无廉耻”,大司马只好半道退席。
连慈禧太后都敢挖苦
清朝也不乏耿直的俳优。学者李颖在《明清俳优戏的语言艺术》中钩沉,光绪时一次堂会,天热,座中皆武将,着装严谨,奴仆却多赤膊。一俳优指台下问丑角刘赶三:“此何炎炎,而彼何凉凉者?”刘赶三说:“各位老爷都是吃过冰的。”“吃冰”指武将贪污军饷。
刘赶三连慈禧太后都敢挖苦。一次去宫中唱《十八扯》,刘赶三扮皇帝。临入座,突然到场口说:“吾为假皇帝,尚能坐,彼真皇帝日日侍立,又何曾得坐耶?”因慈禧看戏时,光绪只能站在一旁。刘赶三当众指出,慈禧只好赐光绪坐。
甲午之战失败后,李鸿章的御赐黄马褂被剥夺,俳优杨鸣玉演《水斗》时,扮龟丞相,对手是鳖形大将军,穿黄马褂,杨现场“砸挂”,加了一句台词:“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褫夺不贷。”这表达了百姓对清军战败的不满。
话音未落,包厢座中一少年起身大骂,他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畬。剧终后,杨鸣玉向李经畬请罪,李经畬立掷以茶盏,骂不绝口。杨鸣玉不久病逝,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杨三(指杨鸣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指李鸿章)是汉奸。”
(《武汉晚报》)080E74EC-1A1B-4510-9581-E492F56D90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