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对孤残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
2022-04-20林碧映
林碧映
摘 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和心理品质障碍,因此对孤残儿童生理代偿、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等方面,是需要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1]。本文以阳江市福利院为例,以舞蹈为治疗媒介,探索一种适合福利院的舞蹈治疗模式,修补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关键词:舞蹈;孤残儿童;身心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3-0098-03
基金项目: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舞蹈治疗对孤残儿童身心发展干预的研究”(2019skyb21)
福利院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我国的各种儿童社会福利政策总体而言是比较全面的,但在政策制度保障方面只是针对孤残儿童的生活、医疗救助、康复训练等一般的生存需求较多。对孤残儿童来说,保障生存固然重要,发展也是必须的,孤残儿童的生理代偿、人格发育、社会适应力等身心发展特殊需求不容忽视,这些不仅有利于孤残儿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
一、福利院孤残儿童存在问题
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生就被父母抛弃的婴儿(以女童居多)和被父母遗弃的病残儿童;二是失去监护人的儿童(如父母已亡或其他)。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长期处于“高墙”内与社会隔绝,在心理层面上存在自卑、怯弱、攻击、抑郁等问题,缺乏自我认同感、自我能效感较低,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偏差行为等状况,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心理品质障碍;在社会层面上,孤残儿童往往面临社会交往、社会融入方面的困难。而在传统的集中供养模式中,福利院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智力及自理能力实行分区照顾,提供日常生活料理、预防保健、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生活技能的培养、心理疏导、特殊教育等服务[2],长期的院舍教育会给孤残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孤残儿童未来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艺术治疗分支的舞蹈治疗凭借其想象性、动作性、节律性的特点,能在改善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认知、情感等能力上发挥独特作用。
二、舞蹈对孤残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策略
(一)研究对象情况
笔者是阳江市树苗公益百灵鸟支教课堂的志愿者,几年来坚持为阳江市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一周授课一次,以阳江市福利院4—10岁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不同残障问题儿童为对象,探索舞蹈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应用,使舞蹈成为福利院孤残儿童教育、治疗的有效方法,也为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如表1所示。
(二)孤残儿童课堂表现特征
1.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
孤残儿童的情绪、情感不稳定,易變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当他们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很难以正常儿童所要求的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他们的情感。
2.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能力差
孤残儿童无法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神,常常被其他无关事物吸引注意力,课堂上东张西望或到处跑到处动,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会导致舞蹈教学活动难以正常顺畅进行。
3.感知活动的主动性差
孤残儿童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度不高,缺少正常儿童常有的基本好奇心,没有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事物特性的意愿,也不具备应变能力,不能随情景、环境转变话题,导致课堂活动中常常出现反应缓慢、交流短路等问题。
4.思维速度慢,概念难以形成
孤残儿童缺乏一些基本的方位、大小、内外等概念,理解能力低,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不能在互相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课堂上不明白教师的指令。
(三)孤残儿童舞蹈教学的原则
1.人本性
孤残儿童舞蹈教学不强调他们是否有能力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和知识,而是以舞蹈的手段对孤残儿童身心问题进行干预治疗,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孤残儿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顺应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注重他们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重视他们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以身体律动为媒介,搭建通往孤残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
2.参与性
舞蹈不只是单纯的身体律动,更重要的是舞蹈活动背后所隐含个人的思想情绪,通过其动作可以表达出个人内心的情感[3]。孤残儿童舞蹈治疗要重视参与性,他们必须要亲自参与、诉诸感性,才能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来。通过参与舞蹈活动,相互交流和互动更好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期对其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社会能力进行改善,补偿其身体缺陷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平衡发展的目的[4]。
3.团体性
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由于从小被父母遗弃,缺乏亲人的关怀和爱,加之生理缺陷等,很容易表现出冷漠、没有情感等特点,很难对人产生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实行个体教学会使他们防御、不安、退缩,很难把课程进行下去,将舞蹈教学在团体的环境下进行,将孤残儿童聚集在一起互动,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达到人际互动的同时也减少了个体身体和心理的自我防范[5]。
4.差异性
孤残儿童在情绪上存在明显的极端,一种是他们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筑起一道“墙”,对外面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所有的活动都没有兴趣,不参与进来;另一种是极度外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什么事情都不放心上,但在与人交往中呈现严重的不安和退缩的状态。孤残儿童舞蹈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某种舞步、规则的律动呈现,不以传统的模仿标准评价好坏,针对他们的缺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他们之间不同残障特性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有效补偿其缺陷,确保每一位孤残儿童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孤残儿童舞蹈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
它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长期目标是针对其心理、生理特点设计舞蹈教学方案,通过舞蹈训练提高孤残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感受能力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其活动能力、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力等问题进行干预,以期改善其身心方面的弱势,补偿其生理和社会适应行为的缺陷。具体目标中,一是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采用简单的律动舞蹈、舞蹈游戏等轻松愉快的活动,建立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增強孤残儿童的身体意识,提高社会交往意愿。三是训练孤残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观察、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理解能力。四是加强孤残儿童之间交流、沟通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互动关系的建立。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由于特殊的环境和自身生理或智力缺陷,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失落感和抛弃感等,一般都孤僻、冷漠,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互动。在开展舞蹈教学之初,利用舞蹈游戏如“找朋友”“碰碰身体”“老鹰抓小鸡”等让孩子互动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观察孩子们的课堂反应,对逃避、退缩的孩子多加关注和关爱,给予鼓励,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被重视,尽快接受这种新的具有治疗性的教育方式。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带领孩子们以简单的舞蹈律动、带动作的歌唱、音乐游戏等形式,通过局部的舞动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使他们对“动”产生兴趣,从而从被动发展为主动(如表1和表2所示)。第三阶段:整合训练,活动的最后一阶段,以提升孤残儿童的人际情绪控制力、人际沟通技巧为目的而展开,用肢体动作和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充分释放孤残儿童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有效分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创伤,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社会角色和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正确行为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提高自主能力。
三、研究结论
第一,孤残儿童舞蹈教学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不是活动的结果。在舞蹈教学中,跟随着播放的音乐节奏,身体随意律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获得安全感,满足他们自身成长性需求,获得更多的发展补偿机会,拉近他们与社会间的距离。
第二,这七名孤残儿童经过长时间的舞蹈治疗,总体上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增长,能明白教师的指令,配合度、参与度有不同程度提高。残障程度轻的儿童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有所提高,慢慢敞开自己的内心和其他孩子交流,掌握简单的社会交往;残障程度较重的儿童舞蹈治疗对他们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他们能在音乐中、在舞蹈中自由玩耍,体会音乐舞蹈带给他们的欢愉的感受,缓解他们机体紧张,调理他们的身体机能。
四、结语
先哲说:“你可以决定你内心的布置和陈设。你将它布满鲜花和光明,它就是花园;你将布满阴霾、蛛网、灰尘和残垣断壁,它就是废墟。”孤残儿童你给予他阳光,他也会发亮。作为舞蹈教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孤残儿童提供一些简单的心理援助,使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大家庭,是一件有意义的实践。舞蹈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为更多需要舞蹈的人们带去关怀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龚莹.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孤残儿童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赵东喆.F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关爱体系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
[3]刘淑霞.艺术治疗对提升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4]管倩.特殊学校视障儿童音乐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5]马古兰丹姆.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20.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