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怎样摆地摊的
2022-04-20酸奶没泡沫
酸奶没泡沫
不能没有地摊
德国地摊的正式称呼是“跳蚤市场”,在如今的欧洲,最热衷这种旧货摊的要数德国人了。很多人热衷于购买二手货,回去修修补补还能用。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来说,服装、餐具、厨具、装饰品,甚至汽车配件,没什么不能是二手货。这些物品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地摊。
德国的地摊因城市管理规定不同,一般出现在露天广场、公园空地、城市边缘乃至大学的林子里,不需要政府建设专用地块便能形成固定的摆摊场所,各个货摊按时出现、按时消失。不过地摊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随便摆,长期摆摊的摊主需要提前报备,申请取得流动经营批准以及卫生局提供的指导书。管理部门也会按照摊位的规模和所在地区的地价,向卖主收取摊位费,主要用于出警和事后的保洁工作。和国内的地摊不同的是,德国的地摊一般情况下出售的物品只能是旧货,售卖新商品的摊点需要获得特殊许可。
时至今日,卖旧货的地摊已经成为德国旧货市场的一大主体,德国的各个城市乃至一些村镇都有自己的地摊市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地摊市场并非每天都开放,而是有固定的日期和时间。一般来说,某个市场具体的开放时间和摊位规划都能够通过市政府官网提前得知。
赚钱是次要的
到了地摊“开业”的日子,摊主或许是一对退休的年迈夫妻,或者是一个外国移民,也可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作业。
摊位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旧货市场内,大至家具、冰箱、录音机,小到首饰盒、毛线团、旧车牌这样的基本生活用品都能找到,但从整体的市场规划来看,每个场所出售的旧货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地摊区域主打二手生活用品交易,有的侧重古董售卖,有的则专注于二手衣物交易。
无论卖什么,商品价格都比市面上的全新品划算很多,对半折扣是起步,二三折也很常见。显然,这些卖家摆摊的目的不是赚钱,实际上,他们多是站在环保角度,尽量让物品循环利用,毕竟废旧物品直接扔掉会一次性形成很多垃圾。
光顾地摊的人也很有特色,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当地“老司机”,深谙淘货门道,能以最短时间拿下喜欢的东西;二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想要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三是游客,纯粹感受一下地域文化,再顺便带一些纪念品回去。
当然,买家中也不乏一些专业户,他们可能出于某种原因长期固定收集某一类旧货,像信件、邮票、化妆品、旧书等等,也可能是大规模收购的买主,将淘到的旧货通过海运卖到日本、澳大利亚等痴迷欧洲旧货的市场,大赚一笔。
无论带着何种目的逛地摊,都会有所收获,可能是在柏林的地摊花上不到1000元人民币就带走接近全新的经典款博柏利风衣,甚至仅仅花上约3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双知名品牌的运动鞋……再不济,至少一圈逛下来,也能收获个好心情。
逛地摊的乐趣
在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买地摊旧货也可以通过网购实现。即便如此,德国的地摊经济依旧兴旺,其生命力能如此长青因它有其不可替代性。
和中世纪时的市场一样,这些地摊交易依然建立在古老又简单的直接交易原则上,可以立即验货,可以讨价还价。由于每个人对某件物品价值多少的看法会有很大不同,这就提高了人们买到令自己感到“物超所值”的商品的概率。
相比之下,网购虽方便但难以直接感受商品的品质,购物中心的商品价位又远超心理预期,地摊的简单交易反而更吸引人。另外,地摊的大量存在也满足了人们购物之外的其他社会需求,如社交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小型地摊卖家不会选择在网上开店,一是人手不够,二是他们的货物少而美,稀有難得。这也为传统地摊留住了一批常客。
(王传生摘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