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率2.8%背后的发力逻辑
2022-04-20朱鹤
朱鹤
上月十三屆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5.5%左右,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
5.5%的GDP增速目标是今年宏观政策的锚。为了实现这个增速目标,宏观政策必须要显著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财政支出要增加2万亿元,也就是26.6万亿元。
2021年财政收入是20.2万亿元,6.4万亿元的收支缺口怎么补?
从现有政策思路来看,主要有三个渠道:
第一,财政赤字融资。2022年财政预算赤字率是2.8%,结合5.5%的实际增速目标再加上2%的GDP缩减指数,可以推算出2022年的名义GDP大概是122万亿元,对应的赤字规模应该在3.4万~3.5万亿元。
第二,财政收入增量。2021年的财政收入是20.2万亿元,如果2022年财政收入增速在5%的话,对应的增量部分就有1万亿元。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财政收入与经济景气程度,特别是上游行业的景气程度高度相关。且不说今年的减税力度是否会增加,如果要实现5%的财政收入增速,对应的情景就是今年的PPI同比增速依然维持高位。
第三,预算稳定基金调入和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很重要的一条:“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这种补充财政收入的方式即使在2020年都没有出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企利润并没有按照规定足额上缴。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税后净利润总额2.47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是1.57万亿元。应该说,国有企业的利润现状是有支持较大规模财政支出潜力的。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也是财政发力的重要方面。从往年的经验来看,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入了一般公共预算,而这部分调入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政府性基金支出项中。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力度主要取决于收入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出让金,而土地出让金来自房地产企业的购地支出。
换言之,决定政府性基金预算能否发力的关键,是今年房地产企业能否保持像过去5年一样积极的购地热情。
综上,今年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力度是有保障的,但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在内的广义财政支出能否实现比较高的同比增速,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中央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重视广义财政支出的强度,让财政发力落到实处。
相比于财政政策,报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篇幅虽然比去年少,但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特征却更加突出。
按照报告的要求,货币政策既要做到量的增加(“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又要做到价的降低(“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但现有的基准利率水平很难完成“量增价降”的目标。特别是,防风险的任务依然重要,要为银行部门留下足够的缓冲垫,不能靠过度压缩银行部门的利差来实现融资成本下降。否则,银行部门很可能出于盈利或安全的考虑,将贷款配置到本不需要贷款的经济部门,反而损失了资源配置效率,背离了货币政策调结构的初衷。
因此,货币当局应通过降低短端利率,带动利率曲线整体下行来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这样做的好处是银行有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至少可以保证现有的缓冲垫并适当承担更多的风险。这是完成今年货币政策任务的最佳方式,也是最能调动市场积极性,发挥市场力量,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