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缘 科普情 知识就是力量65周年”系列专题
2022-04-20
进入2022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已走过整整65年,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本期,让我们通过读者故事,一起感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65年来陪伴一代代人成长的使命担当与深厚底蕴。
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驻站科学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世纪60年代读者
李炎
我大哥应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创刊订户,当时他还刚进厦门市第二中学读书,每到年底就自己动手将各期杂志装订成集,细心保存。于是书架上的合订本成了我儿时的好读物。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火箭和卫星的宇航科学成为我的兴趣与追求。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批准实施。2002年3月25日,我参加中分辨成像光谱仪海洋应用测试任务的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2020年1月14日,厦门大学批准实施“海丝系列”小卫星计划,同年12月22日,我参加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应用需求设计的海丝一号SAR小卫星发射成功。仅仅比较这3颗卫星立项到发射之间的历时,就可感受到不断创新的中国航天科技,还有一代比一代更自信的中国航天工作者——感谢当年的《知识就是力量》将我带到他们中间。
如今,《知识就是力量》的少年读者将来一定有人也会加入这个行列。你们发射的航天器,一定比今天的飞得更远,看得更透,仅用今天航天科技的认知,难以想象你们那个多彩的未来时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世纪70—80年代读者
知力科学小记者在“ 科学少年中国行”活动中采访苏德辰
我出生于1964年,1979年我上高中时,学校刚有了阅览室,对于如饥似渴到处找书看的少年来说,那里充满了魔力。当时最喜欢看的杂志有两个,一是《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另一个是《新华月报》。具体的文章内容已经回想不起来了,但是通过《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我知道了中国科学家高士其。
1981年,我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接触的机会明显增多。那时大学的教科书都是黑白印刷,拥有彩色封面、内容新颖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当时我见到的最好的杂志。最近几年,我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缘分更深入了一步。2019年,作为指导老师之一,我带领数十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主办的“科学少年中国行”太行山研学活动,又于2020—2021年在《知識就是力量》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多篇科学考察游记,完成了从读者到参与者兼作者的角色转换。以我们的《阿拉善大漠天池科考记》为素材的科考记录还被选入河北省2021年的地理高考试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学校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我愿意通过《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杂志,用地球科学相关的知识来解读更多的自然美景,为读者们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世纪80年代读者
小雨姐姐参加中国科协“ 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
1980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初中。有一天,学校请来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高士其爷爷,陪同他的一位叔叔为全校师生讲述了高士其爷爷的事迹,并介绍了他的一些科普作品。我对他创作的《细菌》特别感兴趣,我想我的好奇心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激发出来的,以致后来考大学我选择了生化专业。也就是在那次讲座之后,学校的阅览室里有了一本《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杂志里有高士其爷爷的科普文章和诗歌。当时这类杂志很少,同学们都爱不释手,相互传阅。
工作以后,我从教育部调到了北京电台,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讲就是30年。其间,我有幸参与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策划组织的很多活动,与知力小主播一起录制系列科普节目,如《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知力小百科》等。
2017年我被中国科协评选为“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在福建参加科普进校园的活动时,我还特意参观了高士其故居。就这样,高士其爷爷、《知识就是力量》似乎像一束光引领我走上了科普之路。
一个崇尚进步、革新和创造的社会,不仅会鼓励和培养人们的好奇心,还会把探索精神视为社会最有价值的资产。如今,《知识就是力量》已经走过了65年,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们有努力的目标,有不断探索学习的动力,这就是科学精神带给孩子们的力量!我相信这种力量!
(责任编辑 / 王佳颖 美术编辑 / 韦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