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沉迷新规”出台后,家长就省心了?

2022-04-20曹慧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敏玩游戏儿子

曹慧

自2021年8月30日起,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落实已经半年,孩子们对游戏的依赖有所减轻吗?一个问题解决,又会引起哪些新的矛盾?

一种新型诈骗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根据《半岛晨报》报道,1月25日,家住广东省开平市的12岁女孩小敏玩妈妈手机时刷到一则QQ信息:点击链接可以解除王者荣耀游戏等防沉迷功能。“防沉迷新规”实施后,小敏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玩一个小时王者荣耀,如果长期不玩游戏会掉星。她心里很着急,连忙点击链接,之后被拉进一个QQ群。

“客服”在群里说:“名额有限仅2位,火速来解除。”小敏添加对方为好友,“客服”问小敏多大,得知她今年12岁,便称需要监护人的身份证才可以办理相关手续。

小敏故意将一个错误的身份证号码发给对方。“客服”称30分钟内将会冻结她和监护人的账号,为及时解冻,让小敏下载“企业微信”App并通过语音电话教她操作。

就这样,在“客服”的指引下,小敏先后在“*宝”“拼*”“盒*”等平台购买了10次礼品卡,用妈妈的手机支付宝支付了5万多元,并且将礼品卡全部赠送给对方。但赠送礼品卡后,小敏發现游戏账号依然无法使用,对方也不再回复信息,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告诉家人并报警。

小敏的经历并非个案,用“防沉迷”+“诈骗”的关键词搜索,会发现类似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这种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进行“解除防沉迷”的诈骗方式正在悄然兴起。而骗子手中的唯一诱饵,是孩子对游戏的渴望。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玩网络游戏。

这项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后,到底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客观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确实在减少。伽马数据报告显示:近40%家长认为孩子游戏时长减少。以前抱怨孩子花费太多时间在游戏上的父母,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就此放下监管责任。一个问题解决有可能带来新的需求冲突,诈骗背后是孩子渴望玩游戏、不顾一切的反抗。如果我们了解“防沉迷新规”的由来,就会明白它的初衷不仅是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更希望孩子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父母能否在制度的保护下担负起养育责任,能否跟得上孩子需求的变化,能否迎接孩子成长带来的新挑战,成为更现实的问题。

追根究底,防沉迷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留给我们每个家庭的思考题。

如果以爱为根基,就不必恐惧

雨晨得知“防沉迷新规”,是因为玩游戏突然需要刷脸了,儿子跑来请求妈妈帮忙。雨晨以自己的身份信息登录游戏并进行实名认证,这样孩子就可以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限制。她从来不玩游戏,但知道儿子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子在学校疯狂写作业的动力;游戏,是他和同学交流的话题;游戏,是儿子和爸爸的独特沟通方式……

看着儿子每天渴望又小心翼翼的小眼神,雨晨突然有些心疼。她知道,儿子害怕被拒绝。大人对游戏是什么态度,孩子再清楚不过。大人越排斥,孩子打游戏时的心情就越复杂,仿佛在做一件错事又控制不好自己,内耗很多。

雨晨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你去班里做个调查吧,看看谁没有受到防沉迷系统的影响。”

第二天,儿子收集回来很多信息:小强和父母立了军令状,期末考试如果三科成绩均在95分以上,下学期就可以继续玩游戏。小轩借哥哥的账号玩游戏,定期向哥哥“进贡”零花钱。小磊和父母吵了一架,不仅不能玩游戏还被没收手机,他爸爸说:“反正你玩不了游戏,手机放在你手里也没用!”小雅被爸爸妈妈教训了一顿,但还是帮忙认证了……

“妈妈,只有你没有提任何条件!只有我,没有受到防沉迷系统的影响!”儿子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和感激。雨晨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终于放下藏在心底的一丝担心。

可能很多父母会困惑:雨晨为什么允许孩子借用她的身份信息玩游戏呢?非但不禁止,还支持孩子玩?

因为,雨晨和儿子之间有双重保险。第一重保险,是良好的亲子关系。雨晨和儿子向来无话不说,非常尊重儿子,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4岁,儿子就自己决定上幼儿园穿什么衣服;5岁,他决定不学任何乐器;6岁,他决定周末不上课外班;7岁,他终于找到自己的兴趣……大大小小的选择,儿子做了很多次,多数时候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雨晨敢于继续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第二重保险,是合理的家庭契约。母子俩约定:平日两次、周末三次、每次游戏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是儿子固定的游戏权利。“防沉迷新规”实施后,儿子还开玩笑说:“这个规定有漏洞,让我可以连续打一个小时游戏,这不科学!”有契约作为保障,雨晨当然愿意给儿子更多自主权。

当然,儿子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也存在超时等任何孩子都会犯的错。雨晨认为这很正常:“孩子犯错、超时,可以趁机和孩子沟通想法。早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大人监管,走向独立。”

别让“防沉迷新规”,为亲子关系背锅

“防沉迷新规”实施后的第一个游戏日,因为同时登录人数太多,杜建的儿子小博被挤掉线好几次。他急得在屋里暴走,全家人第一次看到孩子这么焦躁不安。

这件事,让杜建重新审视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许,玩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为数不多、可以自己掌控的快乐吧!现在,这项权利被剥夺了,孩子就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杜建发现,小博之后没有再登录那款网络游戏。他开始选择一些小众游戏,比如《生化危机8》,甚至是《国际象棋》。虽然打游戏的时间被限制了,但他从没有忘记游戏,经常和朋友们开语音聊游戏攻略,在电脑上追更……孩子总有方法满足自己。

杜建想过把自己账号借给孩子玩,但妻子问他:“万一儿子真的沉迷了呢?你现在让他陷进去,将来有办法把他拽出来吗?”听妻子这么一说,他又觉得需要再多观察一阵子。

杜建这类父母是把自己放在“旁观者”位置上,对孩子玩游戏既不鼓励也不反对,保持中立态度。

有的父母不甘心只做旁观者,可能会把问题变得更复杂。“防沉迷新规”出台后,丁晴第一个拍手叫好:“终于有人管管这些打游戏的孩子了!”

丁晴的儿子乐乐11岁,正是最难管的时候。每次长假结束,母子俩都会因为开学后能否玩游戏吵架。乐乐说:“手机是爸爸给我买的,你凭什么没收?”丁晴说:“打游戏不能耽误学习,谁叫你做不到!”这种对话,两个人已经重复过无数次。母子俩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所以“防沉迷新规”出台后,丁晴觉得自己终于扳回一局。可是,不能玩游戏的乐乐,没像她期待的那样变得奋发图强。多数时候,他都表现得很颓废,瘫在沙发上不搭理人。你问他作业写完没有,问两三遍,才能得到一个拉长音的“写完了”,让人听着就冒火!至于额外的练习册碰都不碰。

“不让打游戏,是希望你多学习!”丁晴在一旁唠叨,乐乐翻个身用后背对着妈妈。

“你这是什么态度?又不是我不让你打游戏的!”丁晴被儿子的态度刺痛,不依不饶。可任她怎么说,乐乐就是无动于衷。

丁晴急了,冲乐乐吼道:“就应该不让你们玩儿,自作自受!”乐乐噌地一下坐起来,盯着她的眼神满是仇恨!

丁晴很困惑:明明是国家不让孩子玩儿的,为什么儿子却恨上她呢?

李晗则是变得心力交瘁,因为要同时监管两个人—10岁的儿子和70岁的公公!儿子冬冬不仅用爷爷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还教会老人“刷脸”认证。这一切,都没和李晗商量。爷爷还觉得帮了孙子一个大忙,到处炫耀!李晗多次给公公讲沉迷游戏的危害,老人总是辩解:“别人我不管,我孙子不会的!”

有人撑腰后,冬冬变本加厉,搞得李晗加班都不安生,每隔10分钟就登录一次游戏账号,看“公公”是不是在线。冬冬好几次被抓到现行还死不承认:“是我爷爷在玩儿呢!”“我忘记退出登录了!”

李晗不想和长辈闹僵,只得给冬冬报了托管班和兴趣班,无端增加很多花销。“妈妈,你让我多玩儿一局游戏,我就去兴趣班!”冬冬不仅学会讨价还价,还越来越不喜欢去上课。李晗担心,总有一日,这种短暂平衡也会被打破。

横在钟明面前的难题,是儿子日益暴躁的脾气。“十一”假期,全家开车去自驾游,没想到游客太多,直到晚上8点还被堵在路上。儿子只得在车上玩游戏,但是信号特别不稳定,他一边哭一边大骂,好像疯了一样!全家人谁都不敢说话,就怕孩子受了刺激会跳车!

过年时,家庭冲突又爆发了。儿子不肯去亲戚家串门,连压岁钱都不要了。他怕晚上游戏开放时间回不来,坚持守在家里的路由器旁边。谁劝都没用,搞得大家非常沮丧,年都没过好。

现在,周末和节假日每天一小时的游戏时间,成了全家必须小心应对的敏感时刻,生怕出什么岔子让孩子情绪失控。

钟明想不明白:游戏,真的比命还重要吗?这个问题,他不敢和儿子争辩,因为害怕听到肯定的答案。

“防沉迷新规”,考验父母的游戏认知和弹性能力

游戏,到底应该在孩子生活中占據什么位置?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未成年人家庭都没办法绕开这个话题。“防沉迷新规”出台后,孩子们在被稀释的游戏时间中挣扎着寻找出路;父母们也要积极思考对策,跟得上孩子的转变。

如果孩子在游戏方面能够自控,建议父母继续向孩子交付信任。并且以游戏为契机,和孩子一起探讨“自我管理”“契约精神”等话题,拓宽孩子的成长视野,让他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游戏对于自控力强的孩子来说,只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

如果孩子已经逐渐失控,父母则需要思考:

孩子为何如此依赖游戏,游戏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孩子能在游戏中获得哪些快乐?

游戏弥补了孩子哪些情感需要,这些需要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能否被替代?

“防沉迷新规”帮父母踩刹车,强迫孩子暂时远离游戏。但父母要及时填补空白,帮孩子构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受挫,那么,父母试图用更多练习册来占用孩子时间,注定会失败。

“防沉迷新规”把孩子玩游戏的裁量权交还父母手中,是希望我们能够守护好这份权利。

守护权利要有弹性。不妨为孩子示范一个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告诉他:“如果你可以控制好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多权利。”弹性的尽头是帮助孩子走向自律,获得成长。如果我们不确定一项决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就要和孩子多沟通,多观察他的行为和情绪,不能武断下结论,更不要拿外界要求攻击孩子。

守护权利要有边界和目标。边界是契约,父母要和孩子商量如何健康地使用游戏权利,如何在越界后调整自己的行为,等等。契约不可能一次到位,要在不断尝试中纠错,形成更好的规范。有了契约,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获得成长,能够在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守护权利永远离不开良好亲子关系的加持。父母对游戏的认识,一定会影响孩子。想要孩子对游戏有健康的认知,父母要先客观公正地看待游戏。关系是平等的,当我们要求孩子读诗词、背外语,努力地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时,父母是否准备好进入孩子的游戏世界中,一起探讨他更看重的喜怒哀乐呢?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游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孩子沉迷游戏、生活失衡时,父母的职责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他找回生活的平衡。

“防沉迷新规”不应是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而应是帮助父母更好履行教育职责的工具。

猜你喜欢

小敏玩游戏儿子
《小敏家》:孩子终将长大
一颗珍珠的自述
打儿子
回到古代玩游戏
药店认识
一起遛弯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