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4-19乔砚飞高井全陈世新
刘 川,乔砚飞,杜 静,高井全,陈世新*
(1.丽水学院 医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国各大高校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专业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医学院校每一位教师亟须探究的重要课题[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基础核心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组织微细结构及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相关机理及功能的科学,是医学基础中的基础[3]。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口腔医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4]。自从丽水学院2020 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后,在2020 级口腔医学专业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挖掘蕴含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丽水学院2020 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36 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班和改革班,每班68名学生。两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授课教师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李继承、曾园山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 版)。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班开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的改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创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在原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育人目标,注重以德为先,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为主载体,充分挖掘课程内蕴的课程思政元素:医学历史、爱国主义、科研精神、人文素养、美学意识、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医者仁心、创新思维、法治意识等十大元素。根据课程特点、专业知识及学情分析,设计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在《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中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精准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 (续)
表1 思政元素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表
(3)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利用故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
(4)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任务、微视频、案例分析、测试题等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上,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如完成观看微视频、在线测试、小组在线讨论等。课堂上,以消化系统为例,教师讲述每个器官时,采用1~2 个小案例,且在案例中设计1~2 个思政元素,如讲述“肝脏结构”时,强调饮酒对肝脏的影响,引出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维;讲述“胃壁结构”时,切入诺贝尔医学奖马歇尔、沃伦发现幽门螺杆状细菌致病的感人故事,引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最后,教师进行重点、难点梳理及总结。课后,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
1.3 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1.3.1 期终理论成绩考核评价
课程结束时,采用教考分离方式,进行改革班和对照班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统一期末考试,考试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案例分析题含有课程思政元素。期末考试试卷批阅采用线上双盲改卷,并对两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1.3.2 问卷调查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阶段,设计“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问卷表”,对改革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进行在线填写,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3.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采用问卷星自动分析系统SPASSAU 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班和改革班考试成绩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mean±SEM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改革班和对照班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比较
课程考核结束后,对两班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改革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考试成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结果见表2。
表2 改革班和对照班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比较(n=136)
2.2 改革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课程考核结束后,对改革班学生发放网络问卷68 份,共收回60 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为88%。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3。
表3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n=60)
3 讨 论
3.1 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5],以前,医学教育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倾向,影响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是医学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开展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结果显示,改革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考试成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课程思政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95.0%学生对思政教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表示满意,93.3%学生激发了对组织胚胎学的学习兴趣,98.4%的学生认为能培养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医者仁心等。以上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帮助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3.2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开展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故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在课程的各章节中,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融入过程性评价,考核学生是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否具备良好的医者仁心、人文素养等。
3.3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医学专业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如存在为“思政”而“思政”、专业知识不连贯、教学重点不突出等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强化[6-7]。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以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同时,教师发挥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使课程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达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效果。真正使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8]。
总之,通过开展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负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值得在医学其他课程教学中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