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703.5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新旧标准对比
2022-04-19杨素彬王亚南王亚萍
文/杨素彬 王亚南 王亚萍 韩 军 杨 萌
纺织品的抗静电整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静电现象主要由面料、服装的摩擦或感应产生。在静电产生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造成衣服粘附,产生令人不适的电击,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不仅影响美观,还会造成静电安全危害。
1 引言
纺织品的抗静电整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静电现象主要由面料、服装的摩擦或感应产生。在静电产生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造成衣服粘附,产生令人不适的电击,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不仅影响美观,还会造成静电安全危害。为了指导服装设计,避免静电带来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GB/T 12703.5—2020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以下简称“新标准”),并于2021年7月1日生效实施,以代替GB/T 12703.5—2010 《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5部分:摩擦带电电压》(以下简称“旧标准”)。新标准在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不仅修改了标准名称,在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理、调湿和试验用大气、仪器设备、试验步骤、附录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较全面的修改,为了更好地理解执行标准,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对新旧标准内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供探讨。
2 新标准的主要变化
新标准的起草修改采用ISO 18080-2:2015《纺织品 静电性能评价的试验方法 第2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因此新标准在标准名称上也做了改动,相较旧标准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保持基本一致,试验方法更加一目了然。
2.1 范围
新标准适用对象增加了“能承受摩擦带电操作”,因为某些织物,如低强度或松结构的织物,可能不能承受本测试方法中的机械摩擦,或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新标准增加了“不适用于评价涉及个体安全及静电放电敏感装置防护的服装和服装材料”,去除了“不适用于铺地织物”。
适用对象更加严谨,更具有针对性,国内防静电服标准GB 12014—2009的抗静电性能主要是测试点对点电阻,即在给定时间内,施加材料表面两个电极间的直流电压与流过这两点间的直流电流之比。故不用本标准这一指标去考核,以上修改,使新标准对适用范围表述得更加准确详尽,有效避免了企业和其他使用者在内在技术指标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标准中的引用标准多数都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表明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新标准增加了5项引用标准,修改了1项引用标准,修改后的标准GB/T 8629更新了标准年代号。新标准增加了测量样品厚度,增加的标准GB/T 3820是检测厚度项目的依据。新标准修改了摩擦布类型为羊毛和棉标准贴衬织物,增加的标准GB/T 7568.1 GB/T 7868.2是两种贴衬参数的选择依据。新标准修改了样品的洗涤程序干燥条件、预烘温度,增加的标准GB/T 19981.2、GB/T 19981.3是检测项目的依据。
2.3 术语和定义
新旧标准在术语和定义上差别较大,不仅在旧标准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部分内容。
新标准有3个术语和定义,旧标准只有一个,新标准摩擦带电电压定义修改为一种材料与另一种材料或同种材料摩擦而产生的电压,增加了抗静电、导电两个术语和定义,使新标准更严谨更全面。
2.4 原理
新标准在原理上也做了较大修改,“相互摩擦”改为“机械摩擦”,“通过测量电极测定试样与摩擦布之间产生的摩擦带电电压”这一描述简明概要地阐述了试验过程,使得原理更加清晰明了。
2.5 仪器设备
新标准试验仪器更加完善,旧标准中试验仪器只是图示和简单地表述了主要部位参数,相较于旧标准,新标准在图示的基础上详尽地阐述了仪器各个部位的参数、测量范围、零件间距离、注意事项等。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新标准的完善能更好地控制试验过程。
2.6 试验步骤
新标准修改了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相对湿度,从(35±5)%修改为(40±4)%,删除了风速。防静电性能由于环境湿度不同而变化较大。旧标准中规定的测试相对湿度为(35±5)℃,新标准综合考虑国际标准和国内的使用环境对湿度进行了调整,修改为(40±4)%,既减少了测试误差,又提高了测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预处理方面,新标准修改了洗涤程序以及干燥条件和预烘温度。明确了洗衣机类型、洗涤剂种类,规定了洗涤次数。
试验的操作步骤变化较大,具体变化见表1。
表1 新旧标准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从样品制备到试验操作过程,再到结果的表述都更加全面、清晰。
3 结论
经过详细的新旧标准比较,新标准在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和补充了较多内容,内容更加全面,试验过程更加严谨、清晰、容易理解,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行的标准体系中,有利于检测机构统一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