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而绸缪,供应商协同怎么破?
2022-04-19杨益南京国睿信维软件有限公司资深解决方案顾问
文/杨益 南京国睿信维软件有限公司资深解决方案顾问
国内供应商协同管理现状
今天的市场已经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除了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之外,还要对它的供应商活动采取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了。供应商协同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出现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军工企业在供应商协同管理方面发展的情况及未来趋势如何呢?文章从市场发展、政策环境、管理现状及系统支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国防预算占 GDP 比重仍然较低,仅为1.32%,远低于美国(4.4%)、俄罗斯(4.4%)、韩国( 2.7% )等国,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我国 GDP 至少为 92.7 万亿元,若按军费占比 2.4%(英国水平)计算,则我国国防预算为 22 248 亿元。同时,我国军工企业管理服务外包比例将不断攀升。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军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规模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对军工企业的产能要求也逐步提升。
(2)政策环境
军民融合在 2015 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不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军民融合作为兴国强军之策,是我国国防工业一系列改革的主导思想和基础。从政策发布和实施情况看,军民融合已经进入落实阶段,相关政策将进入密集发布期,伴随军改的进行,“军转民”“民参军”壁垒将会加速破除。政策的引导会逐步提升各军工单位的供应商协同生产比例。
(3)管理现状
目前在外协生产及与供应商的沟通管理过程中,业务人员多依靠人工方式管理,面对精益化要求,出现不透明、难追溯、难以为继等问题。订单总量从千级到万级,使用传统管理方式,如电话、传真、邮件沟通,纸头、Word、Excel 记录,一个人一个月,管理二十几个单位上千个订单,想精细化不依靠信息系统已做不到。外协生产过程中的进度、质量、风险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管控,管理人员手中信息对外、对上都不透明,对合同风险控制只能定性描述无法定量分析。
(4)系统支撑
面向供应商管理的系统功能及数据分散,缺乏对过程管理的系统功能支撑,没有统一管理平台。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在 ERP 系统中,供应商准入、评价、改进等分散在供应商系统中,而外协生产过程的计划进度、质量控制、工艺审核等管理没有系统支撑,靠人工处理。导致针对供应商的数据统计分析困难,业务协同效率低,缺乏及时的预警提示。
综合来看,企业在供应商协同管理方面,外部面临着市场规模及政策导向不断提升自身产能及外部协同能力的压力;内部面临着缺乏完整统一系统平台支撑,过程难以管控的问题,急需建设统一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
国外供应商协同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在供应链及供应商协同管理已实践多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分别从企业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及咨询服务公司的层面探索及分析供应商管理实施的重点。
(1)空客
空客构建覆盖供应链的“扩展企业”,实现由过去的“大规模飞机制造商”向“大规模系统集成商”转变。在2006 年起就开始搭建全球供应链系统(eSupplyChain),通过该系统的上线实施,实现与全球数百家供应商的紧密协作,从而推动向“大规模系统集成商”的转变。该系统的协作区域是核心内容,包括 6 大功能:供应商协作、问题沟通与处理、警告与提示、资料上传/下载和订单计划协作等。
(2)国际供应链协会
针对供应链管理,国际供应链协会开发出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SCOR ) ,它适合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模型关注 5大方面,分别为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及退货管理,如图 1 所示。
图1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3)埃森哲
埃森哲提出智慧供应链( Intelligent Supply Chain,ISC ),它从传统供应链向同步供应链演变,关注计划、物流、制造、仓储及供应商,并分三步逐步实现。
第一步:重点是制造商内部活动及统一安排,整合现有供应链的职能。
第二步:重点是制造商、一级客户和供应商共同努力,通过共享信息、联合决策以及使用共同工具和流程,优化供应链,改善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协作和控制。
第三步:供应链协作的扩展,供应链上下延伸到多个供应商和客户,几乎将跨供应链的参与者同步为一个逻辑企业。
供应商协同的总体建设方案
(1)建设思路及目标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作为企业与外部众多外协单位之间的桥梁,用以支撑外协业务的有序开展及管理,涵盖型号研制外协业务(生产外协、设备外协、技术外协)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外协是指生产服务类的外协项目,包括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复材加工、PCB 加工、MIC 加工、LTCC、电子装联、环境试验、测试和产品检验等;设备外协(包括单机和部组件、大型工装等)是指由承制方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开展产品或工艺设计、制造、质量保证直至满足该需求,并完成产品的交付;技术外协指以非硬件形式输出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包括软件仿真、开发和评测、可靠性分析等。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针对不同外协业务及过程管理要求,围绕外协业务目标价值实现,以构建精细化/结构化全面管控为目标、以关键节点及质量管控为抓手、以构建高效沟通渠道为手段、以综合数据分析与优化为辅助的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信息化系统。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思路如图 2 所示。
图2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思路
思路一:构建高效沟通渠道。
构建企业内与供应商协作交流的载体,以订单任务为驱动,实现与供应商在订单数据、计划问题、质量问题、生产问题、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供应商认证等数据交互方面实现高效的沟通渠道,从而缩短外协任务周期。
思路二:关键节点及质量管控。
实现企业内对外协订单的计划、评审、质量检验、物资管理和生产等过程的关键及重要节点的有效管控,了解各业务过程进度,从而有效降低人工及生产成本。
思路三:精细化/结构化全面管控。
面向订单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全要素进行结构化、精细化的全面管控,从而大力提升产品及供应商服务质量。
思路四:对接工业互联网,数据自动采集。
对接工业互联网,从合同订单到仓库、下料、制造、检测、包装和发货交付全过程,围绕“人、机、料、法、环、测”,通过平台侧及边缘侧连接,进行状态跟踪及数据采集,从而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达到订单及产品状态实时掌控、制造过程全透明、质量信息完整可追溯、机器设备 ROI 最大化的目标。
思路五:综合数据分析与优化。
通过对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形成供应商完整数据包,并通过实时多维报表,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提升客户供应商协同整体效率。
(2)总体框架及核心能力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建设借鉴和利用业界最佳实践,将业界各种先进思想和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以外协订单管理、外协计划、研制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为基础,融合工业互联网等相关信息系统,为未来实现企业完整供应链业务管理提供支撑。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框架如图 3 所示。
图3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框架
为了保障数据能够顺利在涉密网与非密网间流转,同时又能满足保密要求,未来供应商协同平台将分别构建满足内网运行的内部供应商协同平台以及面向各供应商使用的外部供应商协同平台环境(两套平台逻辑与数据上保持一致)。基于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在内、外部供应商协同平台之间通过数据摆渡的方式保障数据的互通。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系统部署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体同部署框架1
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持连接智能设备、智能传感器、智能工控系统、工业软件、信息系统,实现标准服务化,以适配方式打破资源互通壁垒;支持 Modbus 通信协议、RS-232 通信协议、RS-485 通信协议、串口通信、TCP、UDP 等主流工业通信协议,实现主流设备的数据采集;支持协议转换和统一数据格式上报,实现数据归一和标准接口;替代人工统计及录入,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数据高效流转与利用。 数据访问系统如图 5 所示。
图5 数据访问系统
效益
通过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
1)统一的系统平台: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统一平台,覆盖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生产过程管理等。
2)全程的供应商管理:通过供应商准入、评估、执行、评价和改善,实现全面动态高效的供应商管控。
3)透明的生产过程管控:实现对外部生产制造中的计划、工艺、质量等的全程追溯与实时反馈,提升供应商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4)高效的采购预测与执行:通过对采购的集中管理,提高采购信息透明性,加速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5)合规的合同执行:通过结构化合同拟制,合同协商、谈判、签署、执行的全过程管控,保证合同合规执行。
6)完整的数据分析:通过对接工业互联网实现平台侧及边缘侧连接,对供应商数据的完整采集,形成数据包,并通过指标库进行综合绩效分析,互相协调优化,改变现有人员工作模式,从事务性人员向知识型管理人员转变。
7)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可借助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用户打造自主制造私有云,完善自身供应链体系,同时可对体系中成员进行收费,提升系统上线投资回报率。
总结与思考
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已成为企业竞争新手段、产业布局重要方向以及大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路径。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为企业提供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链中,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于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等环节,促进装备制造行业升级,构建行业新型工业生态环境系统。
在工业互联网支撑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由地理集聚向网络集聚转变,生产方式从集中变得更加分散,工厂不再是企业生产制造的唯一中心,通过产业链协同、供应链协同,有效降低企业资源获取成本,通过构建数据渠道,实现了与供应商和企业的数据互联互通,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整个制造体系智能化,从而打破空间疆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