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中考试题中的教学语言

2022-04-19孟庆彪严胜

关键词:试题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

孟庆彪 严胜

摘   要: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既包含着对课程的理解和诠释,也包含着对教学的引导和期盼。分析、研究中考试题,应克服应試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从试题与课程相互联系、试题与教学相互影响的视角,探寻试题蕴含的育人价值,领悟试题传递的基本理念,明确试题承载的课程目标,理解试题表达的教学要求,从而加深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善,使中考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分析;教学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8-0002-05

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统称中考)作为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试题的命制实质上是一种教育价值判断,命题的一系列活动是以学科教育目的为价值标准展开的。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命制的,包含着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体现着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学科教学要求及教学改革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试题既包含对课程的正确理解和诠释,又包含对学科教学的引导和期盼。

由于中考的高利害性,对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考试功利性色彩,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关注题型及其变化,以求找到相应的答题之策;关注试题情境的来源,试图找出试题选材的规律;关注试题任务表达的句式及用词,企盼摸清问题表述句式的特点;关注板块内容在不同题型上的分布,想以此提高猜题押宝的几率等等。诸如此类的关注点及研究目的,均是以应试为价值追求的,研究的是试题形式、呈现方式等浅层问题,没有涉及试题的课程及教学内涵等深层次问题。要走出试题研究单纯针对应试的误区,就应该回归中考试题研究的教学价值追求,从试题与课程相互联系、试题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视角,探寻、揭示其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传递的基本课程理念、承载的课程目标及表达的教学要求,以此加深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善,使中考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一、体会试题诠释的育人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的范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用特有的形式诠释着课程的性质,彰显出铸魂育人的课程价值。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浸润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渗透了宪法意识、法治观念、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等正确思想观念。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犹如一条立德树人的红线贯穿试题情境、任务、答案之中,诠释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追求。

研究中考试题,首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试题的教育价值,体会到试题所诠释的学科育人价值,这有利于强化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增强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的自觉性。此外,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会试题所诠释的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核心素质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教学行动上,自觉做学生心灵的沟通者、美德的激发者、智慧的诱发者、思想的启迪者,促使自己职业价值追求得到提升。

二、领悟试题传递的基本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建构,立足学生生活,遵循学生成长的特点,面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基础相结合,其教学内容都在一定的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要求,服务于学生的道德生活,因此,生活化的理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河北中考试题通过增强试题的时代性、情境的生活性、任务的实践性全方位体现课程的生活属性,传递生活化的理念。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与时代生活相通相融,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首先,试题情境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时代故事。情境中既有国家层面的抗疫斗争、中国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等,也有社会生活层面的医务人员逆行出征、英模人物无私奉献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展现了时代风貌。其次,试题任务设置基于生活情境,建立起考生与时代生活的联系。如第1、2、6、7题侧重考查对生活热点的感悟,第3、4、9、24(1)、25题侧重考查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第8、24(2)、28(4)题则侧重对生活问题的解决。

基于时代生活设计试题,旨在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特征,引领教学改变侧重讲授、解释教材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中感悟课程学习的生活价值。分析、研究中考试题就要读懂试题所传递的课程理念,将之转化成我们的教学理念。首先,从思想上接受并认识到,道德价值观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存在与现实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道德学习也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脱离生活的教学,学生得到的更多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难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并变成行动。其次,教学中要奉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理念,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要善于将静态的教材文本与动态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陶冶、认识上的提升。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实现课堂上理解到、领悟到,生活中体验到、运用到。

三、明确试题承载的课程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包含价值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价值目标是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科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等。严格地说,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融为一体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价值的接受和内化,可以说价值目标是统领,能力目标是关键,知识目标是基础。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制,在准确把握了价值目标、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考查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协调、全面考查。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采用以价值目标为统领、学科知识为支撑、侧重学科能力考查的思路,实现了三维目标综合呈现、融合考查。如第25题,4个任务均指向价值目标考查,正确解答问题又是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综合反映,而有关国家安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等知识则是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支撑。试题在全面考查课程目标的同时,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从识记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学科基本能力,到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等高阶能力,均进行了考查。试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突出特点是将能力考查与思维品质要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能力以思维为支撑,思维因能力而呈现,凸显了思维品质对能力的支撑作用,如第6、8、22、24(2)、25(1)题的判断,第1、2、5、23、24(1)、28(4)题的分析,第3题的推理,第9、28(5)题的论证,第28(3)题的概括,第4、7、10、25(4)题的综合,这些思维方法使能力考查的根基更为扎实,也使思维品质的考查更加突出。

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凸显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旨在强调道德与法治课是事关价值的课,而价值的接受和内化离不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交流分享、积极实践,只有具备相应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辩证地分析问题、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形成价值,指导行为。我们应该将分析试题所承载的课程目标作为研究试题的一个侧重点,既从整体上体会试题对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的坚守,又要善于对每一个试题进行解剖分析,清楚试题考查了哪些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具体是怎样考查的,促使自己增强重学科能力培养、重思维品质培育的意识,不断丰富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四、理解试题表达的教学要求

为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是中考的目的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具有以考促教的功能,如前所述试题所体现的育人价值、蕴含的课程理念及对课程目标的考查,均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科教学的引导。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看,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表达着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改进建议,这些要求和建议既有课程标准依据,又兼顾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现以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一)凸显教学的价值性

题例1(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4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1)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出该公民对宪法有什么认识。

(2)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如何对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建议?

(3)以上材料及问题启示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

该题以合宪性审查典型事例为情景,围绕运用所学解释、认识这一事例设置任务,涉及宪法、国家机关之间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民主、权利等相关知识,但任务主要指向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等价值层面,即考查的目标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这就启示我们,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克服只见知识不见价值的倾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和育人价值,将教学追求上升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涵养道德品质、激励责任担当上来。

(二)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题例2(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题):回望过去一年,是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是人民子弟兵闻“汛”而动、迎难而上,保江河安澜、护群众安全;是无数劳动者勤勤恳恳、辛苦耕耘,共同托举起中国经济的逆势上扬……这启示我们

①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②规则是行动的指南

③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④奉献让生命更精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該题将广大医务人员、人民子弟兵等普通劳动者的敬业奉献、勤劳付出放在抗击新冠疫情、抗洪救灾、中国经济逆势上扬这些重大事件中,让考生从这些特写镜头中领悟劳动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题清楚地表明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是与时代生活相通相连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遵循教材内容,又不能固守教材内容,要善于选取丰富鲜活的时代生活事件、事例等作为教学资源,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三)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题例3(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8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多数村民遇到问题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有法不用”“有法不知如何用”的现象。面对这些情况,有针对性的建议是

①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③加快农村法律人才培养

④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该题的情境从法治角度描述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任务则指向寻求应对之策,侧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从生活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视角再去分析河北省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就会发现,没有一个题目是就教材考教材,所有题目都采用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的设计思路,都体现了课程内容学习的生活运用价值。这就提示我们,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善于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对接,一方面用课堂所学去解释、理解、认识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案例及学生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去说明、印证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认识生活的视野。尤其要尽可能创设多样的生活情境,提供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真情实感,深化思想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四)强调教学的综合性

题例4(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大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述。如“国”,甲骨文,左边是一个方框,象征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到金文,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表示国界、疆域。(见下图)

材料二:中华经典诗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诗文表达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材料三:从拼上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拖着有病之躯还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张定宇;从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業的黄文秀,到长期献身艰苦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张桂梅;从为“中国天眼”殚精竭虑的南仁东,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的孙家栋……无私而忘我的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

(1)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材料一中“国”的字形演变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思想观念?

(2)材料二中的诗文所表达的共同的人生道德境界是什么?

(3)揭示材料三中的奋斗者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共同的价值追求。

(4)结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跨越时间的长河感悟中华文化,你能得出一个什么认识?

该题以爱国情怀为主线,让考生跨越历史的长河,理解、认识爱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体会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该题情境时空跨度大,任务角度转换大、思维含量大,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其实,其他试题也大都采用了主题式设计思路,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强化试题综合性,意在引导教学重视教育主题统领下教学内容的整合,提倡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克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离的倾向,避免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让相关教学内容在核心素养培育这一目标下联系起来,实现统整,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五)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题例5(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5题):全国模范法官胡国运时常对同事们说:“我们的每一次审判都连接着社会的神经,关系着法治的进步。法官不仅要做好每个案件的裁判,更要通过司法的力量去激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从中我们感悟到

①司法维护公正    ②政府应依法行政

③检察权受制约    ④法治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该题以法官胡国运的一段话为情境,要求考生感悟这段话所包含的价值追求,需要考生走进具体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领悟出正确答案。以该题为代表,河北省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任务都具有明显的自主探究性,答案也不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点或结论,而是考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这样的设计思路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事关价值的课程,“价值无法直接植入心灵”,不借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一切价值引导都会落空。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关注学生的感知、体验、发现、思考和感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通过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动心,让学生动起来,教育效果才会好起来。

猜你喜欢

试题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