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过邹平

2022-04-19大方无隅

商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邹平梁漱溟历史

大方无隅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文脉和传承,每一个地方都曾经有过许多有味道的故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我每每怀着恭敬之心去探究这样的历史,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让我们活得更加笃定与通透。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坐着火车往来于胶济线上了,胶济铁路经过的大多数地方我都到过,却从来没有来过邹平,想来总是有些许的遗憾。每次火车经过邹平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许多和邹平有关的人和事,这次借着到魏桥集团拜访的机会,我终于来到了邹平,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邹平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古称梁邹,舜帝后人的姚姓曾封为邹侯,可见,这里也曾经是一个侯国。邹关(今隘阜口)之东始就平地,故名邹平。

在邹平的公务结束的时候,我顺便查了一下地图,发现这里离黄山很近。此黄山非彼黄山,是邹平的一座小山,海拔只有100多米。山虽然不高,却很令我向往,向往的原因是因为梁漱溟先生的墓地就在这座小山上,于是,我便利用中午饭后闲暇的时间前去探访。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先生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有造诣,而且学贯中西,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即便是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出于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他也曾反对批孔运动中所出现的对孔子和孟子的种种歪曲,算得上是一位有傲骨的文人了。

梁漱溟先生从小在北京长大,而最大的贡献之一却是乡村建设,也因此与邹平结下了难解的渊源。梁漱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把中国传统的儒学治世思想同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合理成份结合起来,走了一条农村改良的道路,进行过一段有益的尝试。他在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突出表现了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融为一体的思想。可惜的是邹平的“乡村建设”,后来虽因日本的入侵而中断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影响和启迪是长远而深刻的。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他和那么多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过交集,而且又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这跨度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比拟了,先生去后,部分骨灰埋在了邹平的黄山上。

山上是不许车子上来的,我们只能步行上山。由于上山的人不多,前几天下的雪还没有融化,在路面上积了薄薄的一层,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放慢了脚步。道路的两旁是成行的柏树,倒是让这山路多了一份肃穆。

山路弯弯,到了路的拐弯处,有清晰的路标把我们引向梁漱溟先生的墓园。

梁漱溟墓三面环山,周围有翠柏掩映,是邹平城区一处风景最美又安安静静的地方。山路的旁边有长长的石阶通往墓园,两边有文人们悼念梁漱溟先生的碑刻。

张岱年题写的碑文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善养浩然之气,有学有守”,下联“宏扬中华文化,立德立言”。张岱年先生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曾经执教于北大和清华,另外特殊的渊源是张岱年的夫人叫冯让兰,是冯友兰先生的妹妹,而张岱年的胞兄则是中共党史上的早期人物张申府,他后来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张申府还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邹平竟能把这么多的历史连接在一起,我的思维也四散开去,不由得让人思绪万千。

冯友兰先生题写的也是一副对联。上联是“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下联是“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冯友兰大家应该很熟悉,他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简史》曾经是我的案头书。作为山东人,我们可能对做过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冯友兰先生的妹妹冯沅君更为熟悉,她原名是冯恭兰,与她的丈夫陆侃如合著有《中国文学史简编》和《中国诗史》等文学史。我前几天骑行路过青岛鱼山路的时候,还特别到他们故居的门口停留了一会儿,那座院落里也住过束星北和童第周,也是一个有故事的院落。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题写的挽联是“廷议天下兴亡,旷世难逢此诤友;学究华梵同异,薄海痛失一代师”。任先生是山东人,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2009年,他和季羡林先生竟然在同一天辞世,仿佛终结了一个时代。

梁先生的学生陶天白曾任张治中将军的秘书,陶天白题写的碑文除了前面的题署“漱溟吾师千古”外,正文算是比较长的,“邹平履霜,桂林步月,重庆雾浓,燕山云霁。五十年受教深恩,愧无报答,嗣后鲰生当继晷,觉悟重农。朝话示变要义,探做人心崇道,百万字研哲遗篇,多有创见,执中国是不言文”,体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我们更多地知道了梁先生的刚硬风骨,却鲜有人知他的宽恕与包容。从他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当中,我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思想,他两个儿子分别叫梁培宽和梁培恕,所用的正是宽恕二字。我也曾经看过央视对梁漱溟先生的孙子梁钦元的采访,主要是说了晚年的梁漱溟先生的家庭生活和对孙辈的教育。采访当中谈到了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提出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向上之心强,另一个是相与之情厚,我自己也想了想,如果这两条做到的话,那教育出来的孩子应该不差。另外,他还提出要对自己有办法,做一件事一定要有真兴趣,一定要有真性情,所以凡事都不要贪。包括读书都不要贪,贪了就会有所求,这让我想起了行有所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生命顺适通达,嘹亮清楚。

我看过老先生92岁时的一段视频,老先生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不是一个书生,我是一个拼命干的人,我一辈子都在拼命干。看了以后让我心底生出更多的敬佩。这次到邹平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拜谒了梁漱溟先生的墓园,而这样的凭吊,又让我翻阅了许多和梁先生有关的历史,又有了更多的感悟。“不欠钱粮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偏”,百年士林今安在?世上再无梁先生。

从黄山上下来,我又去了邹平的博物馆,但凡有一点时间我都会去看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最好去处。

在博物館里,我再次浸淫于邹平浓厚的文化底蕴中。也许您不知道,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和邹平这个地方有关。邹平是范仲淹的成长地,博物馆的浮雕墙上,就是范仲淹的形象。我想起了“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诗句,想起了划粥断齑的故事,也想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伏生也是邹平人,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可能就更陌生了。伏生生活在秦代,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冒着杀头的风险将珍贵的典籍《尚书》藏在自己家中的墙壁偷偷砌筑的夹层中,后来得以孤本流传。后人对伏有这样的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历代学者把这位邹平老乡誉之为"尚书再造",评价恰如其分,现在邹平还有伏生祠和伏生墓遗址,留待日后再慢慢探访吧!

魏晋时期撰有《九章算术注》的数学家刘徽也是邹平人,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运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南北朝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使用的也是刘徽的方法。只可惜现在知道刘徽的人并不多,我们真应该去花更多的气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邹平还有一位著名的人物便是清代的蘅塘退士,蘅塘退士原名孙洙,是无锡人,曾经任过邹平的知县。说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也不熟悉,但《唐诗三百首》在中国是无人不晓的,孙洙就是这本书的编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蘅塘退士最高的评价了吧?而这些故事都有和邹平这个地方有关。

我还留意到了一位元代做过工部尚书的邹平人贾驯,由于我自己也是学土木工程的,所以特别留意了一下。贾驯给后人留下两座不朽的建筑,那就是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邹平的范公祠也是他主持修建的。在邹平的历史上,真的是人才辈出呀!

都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邹平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可惜我到邹平只是匆匆的一天,不可能再去做更多的探究。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文脉和传承,每一个地方都曾经有过许多有味道的故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我每每怀着恭敬之心去探究这样的历史,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让我们活得更加笃定与通透。

笃行不怠的生命需要历史的滋养!

猜你喜欢

邹平梁漱溟历史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基本不等式》专题训练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在童话中游历
——阅读《能跑会跳的房子》
不一样的童话
——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新历史
邹平:“两址两园两制”解题人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