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2022-04-19魏薇
摘 要:作为一门通识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通过对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知识的讲授,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相结合,旨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顺应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各高校开始不断探索如何将安全教育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及困惑。文章以沈阳理工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为例,分析探讨如何将安全教育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到能力培养,切实增强立德树人功效。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6.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169-02
一、课程思政是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上海率先进行了各类课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的改革与尝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沈阳理工大学始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其对象涵盖包括专业课、通识教育课、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在内的全部课程。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现状——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
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由在校专职辅导员授课,主要针对大一新生,授课内容以自主研发的教材《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为主,涵盖政治安全、消防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学习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网络使用安全、心理安全、社会实践安全、饮食用药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同时汲取一些网络素材,如案例、图片、视频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课程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除理论讲授外,还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及小组展示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旨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效率和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在安全教育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课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校安全教育课程已自成体系。2015年,我校已完成《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的编写,内容详实、丰富,包含大量的案例,为课程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当时多数高校尚未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拥有教材的更是少之又少,主要通过印刷安全教育小册子供学生学习,或者在重大事件节点召开主题班会或专题学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点状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我校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主题展示、实践演练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教学效果。实际上,上述教学方式的理论基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国家安全问题,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了解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性;利用内外因观点,分析各类安全隐患出现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等。同时,课程中的展示环节要求学生针对一个主题,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为同学们讲解、展示知识点,并获得其他学生反馈,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十分有效的。
三、安全教育课程思政中现存问题
首先,安全教育课程思政呈现随意化、碎片化特征。很多辅导员老师将安全教育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蜻蜓点水,比较随意地选取一些流于课程内容表面的“思政元素”,亦或者直接将思政元素等同于国家的政策方针,直接生硬地灌输。实际上,安全教育课程思政是一个科学体系,需要遵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思政元素要与安全教育课各章节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安全教育课教师因为缺乏对于课程体系的理解,缺少对于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思考,系统提炼与设计,因此没有形成成熟、科学的体系,其课程思政仍属浅尝辄止。
其次,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安全教育课教师既要扎实掌握安全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安全教育背后的社会价值。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主要由专职辅导员老师开展教学。虽然辅导员老师的主责主业即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但是如何在一门通识课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挑战。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辅导员老师仍然缺乏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缺乏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挖掘安全教育核心知识点背后的社会价值,熟练、精巧地将思政元素嵌入安全教育课程,并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领学生深入学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如何通过出行安全和饮食用药安全等内容,在教学中点拨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局势以及解决自身的困惑,需要辅导员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要熟练掌握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才能够做到处处在引导。此外,要想通过安全教育课程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辅导员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回应学生的疑惑,有深度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方能引导学生熟练使用科学思维认知自己和世界,建立正向的价值观,这对于已经被冗杂事务缠身的辅导员而言是另一个挑战。
第三,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缺少特色和针对性。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和自我保护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只讲授安全教育教材内容,千篇一律,易出现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应充分利用地域、学校、专业等特色,根据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及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焦点问题,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在引领学生价值观方面实现效果最大化。例如,沈阳理工大学是“兵工七子”之一,具有鲜明的国防军工特色,多年来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兵工传人。但是我校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中却忽视了兵工特色,也因此错失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兵工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并以此强化学生国家观、安全观的好机会。同时,安全教育课针对全校各专业新生开设,但是缺少与不同专业内容及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广泛、深入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深植学生心中。例如,针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可以通过讲述中国信息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孟晚舟事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将这样的社会事件与价值观和国家安全知识相融合,既生动有趣,又不失深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于无形中引领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安全教育课程思政尚未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决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及时对其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但是如果这种教育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那么效果将转瞬即逝。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并非线性发展,而是成螺旋式发展,处在思想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往往比较叛逆,在风云诡变的国际形势中又受到各类思潮激烈交锋的影响,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因此不仅要在教育中为学生自我认知留有充足空间,更要确保思政教育持续发生影响。然而,我校安全教育课结束教学之后并没有后续的跟踪、观察、评估,学生拿到学分,教师完成讲授,看似学生应该学会了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而实际上,在消防安全、交际安全、出行安全等问题上学生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
四、深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科学、丰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思政体系。深入思考安全教育背后的社会价值,系统设计安全教育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以十大主题作为承载,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演练、小组合作与展示等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梦等思政因素融入安全教育课程中,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建立起知识完备、育人饱满,有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德育价值的安全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第二,切实提升授课教师思政理论功底和课程思政教学素养。教师作为授课主体,需要将丰富立体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安全教育课中,其理论功底和思政素养将直接决定着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建立校院两级和学科性等多层立体培训体系,开展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研修班,加强对安全教育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核心技能培训。同时,发挥优秀安全教育课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分享与交流,有效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以及深挖知识点背后社会价值的能力,以促进其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
第三,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地域、学校、专业、学生等特色,丰富课程思政体系和课程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找到通识、思政、特色的最佳契合点,多维度开展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科学、合理设置话题,将世界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抵制错误思潮,用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鼓舞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相结合。善用课程思政的差异性,抓住授课对象中的学生干部与入党积极分子等,深入讲解思政理论,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动作用,厚植爱国情怀。
第四,建立课程跟踪、反馈机制,提升课程持续影响力。高校应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育人机制,不仅要注重课程结束时的考核,更要注重后面三年中学生对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深化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引领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价值认同”到“能力提升”的转变。同时,通过加强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校园新媒体来巩固课程的持续影响力。通过课上教学、课后答疑、小组作业、网上交流等方式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跟踪和影响;利用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在内校园新媒体,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巩固安全教育课程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其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于无形中进行价值引领、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久久为功。
五、结语
安全教育课程思政依然属于新生事物,尚处在探索过程中,缺少将安全教育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性、深入性、逻辑性结合的教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这对安全教育课程教师和推进课程思政的高校均提出了挑戰。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更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效将通识教育的“知”与“德”进行结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以安全教育课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体系,真正使安全教育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用思政教育的“盐”让通识教育的“汤”变得更为“鲜美”,不断推动“三全”育人,有力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 杨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念与原则[N].中国教育青年报,2015(02)
[4]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06)
[5]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
[6] 赵富学,陈蔚,王杰,陈蕙芳.“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0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作者简介:魏薇,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及管理类等方向的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