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典型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2-04-19朱寿佳代欣召

经济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

朱寿佳 代欣召

摘 要: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关键词:国内外湾区 发展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 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023-03

一、引言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对于珠江口河口地区湾区发展具有很多经验借鉴[1-3]。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突出[4]。随着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对大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区域协作[5-6]、科技創新[7]、交通融合[8-9]、产业链条[10-11]等,且部分学者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协同作用[12-15],为本研究提供良好工作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迅速,但在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科技创新,区域统筹协调、海洋综合开发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海洋经济发展要素有效配置仍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对国内外典型湾区发展经验分析总结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政策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湾区。

二、国际三大著名湾区发展经验

(一)湾区基本情况

旧金山湾、纽约湾和东京湾,依托优良的海湾资源发展起来的,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航运中心,对全球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创新发展等产生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湾区海阔水深,河川延伸,背倚群山,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人均GDP全美第一。分为5大区域,主要城市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

差异化城市定位与产业特征,互相协作。奥克兰主要为港口工业中心,是美国西海岸造船基地。圣何塞主要为科技创新中心,硅谷在此成立诞生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公司。湾区依托海港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形成“创新经济”的产业布局,推动海洋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海运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奥克兰港为主,旧金山港为辅。奥克兰港是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的集装箱港。旧金山港是国际游轮母港,线路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墨西哥等国际国内航线。

强大的科研力量是旧金山湾区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旧金山湾区内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等25所国家级或州级科学实验室。大学多元化学科的设置、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湾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大学院所将基础性研究与企业的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湾区依山临海,吸引国际化人才。主要港口城市拥有现代化节能建筑,帆船、游艇、高尔夫、运动中心、技术中心、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完善,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生态圈,吸引大量国际高端人才在此定居和创业,成为湾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2.纽约湾区。纽约港口变迁,使得从工业向城市服务业转型,从贸易港走向世界金融中心。湾区内居民达2370万,不及上海,但GDP总量却高达16575亿美金,相当于北上广深四座城市GDP的总和。纽约湾位于哈得逊河入海口,水深30多米。沿哈得逊河北上连接五大湖区,是纽约工业原材料源地和产品腹地。

产业分工明确,产业结构高度互补。纽约大都市区发展金融贸易、商业、文化娱乐。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则聚集世界一流品牌精品店、娱乐厅、酒吧等商业服务业。华盛顿大都市区是美国行政中心、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费城大都市区发展清洁能源、制药、航空制造和交通服务。波士顿大都市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教育。

大纽约湾区拥有全美最大的港口群。纽约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纽约港货物吞吐量占比超过86%。波士顿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兼有渔港性质。费城港是近海货运,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设有自由贸易区。巴尔的摩港是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

纽约市是美国“东部硅谷”、世界“创业之都”。近期纽约制造业大幅萎缩,但健康医疗、社会服务、信息技术等行业快速发展。独有“硅巷”模式,用硅谷的技术对金融、广告媒体、零售和医疗等领域行业进行创新和建立细分市场,创新与优势产业升级换代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3.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指东京湾沿岸东京都、千叶县、神奈川县和埼玉县共同组成的湾区区域,是日本重要的金融贸易和工业核心城市群。内海湾口狭窄海岸线仅为60公里,多摩川、鹤见川、江户川、荒川等多条河流注入,南面以浦贺水道与太平洋接壤。

国家层面进行海洋立法,推行“海洋立国”战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推行“海洋立国”战略。2004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部关于海洋经济的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随后通过《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海洋基本法案》《海洋基本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海洋开发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的措施。

环东京湾六大港口,形成鲜明的产业分工体系。东京主营内贸,为输入型港口和集装箱港口。横滨港专攻对外贸易是国际贸易港、工业品输出港和集装箱货物集散港。千叶港为能源原料输入港和工业港。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横须贺港为军事港口兼少部分贸易。木更津港为地方港口和旅游港。海洋渔业产业、海洋造船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也较为成熟,已成为日本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

横滨实施未来港口计划,实现综合型港城转型。“未来港口21计划”的实施,办公、居住、文化休闲、商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从工业型港口向综合型港城转变。在临港区域发展综合服务业和滨海文化休闲产业,提升生活配套设施,实现港城一体。

(二)湾区发展经验

从全球发达国家来看,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普遍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湾区发展多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世界级湾区人口高度密集,湾区内城市分工明确,湾区气候宜人,人居环境舒适。世界级湾区是本国经济的核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

三、环杭州大湾区发展经验

环杭州大湾区包括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和上海,GDP占全国7.8%,城镇化率高达80%,人口密集,经济基础好,岸线资源丰富。该湾区拥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

上海。上海形成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新动能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重视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大海洋科研投入力度,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底观测网、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半潜式钻井平台、“海马”号遥控水下机器人、3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涌现;成立上海海洋高端装备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海洋观测、探测、海洋高端装备核心设备研发提供研发融资等服务,聚焦和孵化一批海洋高端装备创新型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二是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推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上海海洋经济开发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合作框架协议。促进银行业务创新驱动,加大对港口、航运企业、飞机及船舶经营企业、航运保险、货代等各类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助力高端航运要素集聚,促进海洋经济业务发展。

杭州。杭州地处杭州湾区内侧,其海岸线较短。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是杭州海洋产业集聚地。地方金融行为海洋企业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其他金融服务行业也为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制造等海洋主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不同业态、不同领域的金融支持服务,较好地支撑杭州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等缝合两岸交通,便利性促成城市网络效應。上海联手杭州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吸引湾区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宁波。海域海岛是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和要素保障。2019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620.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3.5%。形成以港航物流、海洋化工两大涉海产业为龙头产业,以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智慧海洋、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为支撑。全市海洋经济总体形成“一核、两带、三湾”空间发展格。宁波推进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为核心,引领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全市共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电科宁波海研院、宁波大学、宁波海洋研究院等海洋科研机构,已建及在建的海洋领域各级创新平台达到30个以上。以南北海洋产业带为两翼,实现南北差异化协同发展。北部海洋产业带,重点推进前湾新区建设,发挥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省规划面积最大的高能级平台。南部海洋产业带,海洋生态资源丰富,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生态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舟山。舟山形成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临港石化等产业为支柱,海洋文化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海水淡化、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船舶工业形成集研发设计、船舶修造、海工装备、船舶配套、船舶交易及相关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船舶产业体系,是中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建成亚洲最大的铁矿砂中转基地(铁矿石年混配量突破1500万吨,全国第一,约占国内市场20%,辐射长江沿线30家钢铁企业)、中国最大的商用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储备能力达到3100万方)、中国重要的化工品和粮油中转储备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LNG年接卸能力达到300万吨,占全省50%以上,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气源基地。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形成捕捞养殖、专业市场、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完整的产业。拥有100多家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备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已建成投产海水淡化工程29个,海水淡化能力已达到32万吨/日,已成为国内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的输出地。海洋新能源产业。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世界首台3.4兆瓦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四、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类似旧金山湾区,是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先行地区,资源禀赋良好,工业实力强劲,交通运输发达,人才科技资源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带动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有关键作用,具有战略意义。借鉴国内外湾区建设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广州都市圈和深港、珠澳都市圈建设具有显著意义,实现广深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现实需求。

(一)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

把握湾区东西岸融合发展的重组契机,积极建设以广州都市圈和深港大都市圈。构建环湾区A字形通道。实现湾区10条过江通过,规划新增4条,缝合海岸带两侧交通,联通两侧功能区用地,提高海洋功能区的产业集群区,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洋产业园区。

以东部高速为主轴,以北部快线、东二环等高快速路及地铁四号线、广中珠澳城际等轨道线路为骨架向南延伸,串联创新、金融、科教重点功能节点,打造“滨海湾区创业投资金廊”。通过高快速公路、轨道交通,向南继续联系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等,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101公路”。建设南沙站枢纽,强化广州对湾区东西两冀的辐射能力,形成联通港澳、沟通东西两岸的环湾区主骨架网络,通过广中珠澳城际、中南虎,能快速到达深圳、香港和澳门。通过深茂高铁、肇顺南城际、虎龙城际实现湾区腹地1小时可达。

(二)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互补

城市定位与港口差异化发展,形成圈层联系紧密,产业布局合理和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格局。建设由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港口物流业等构成的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将广州打造成为东南亚和非洲商品进入中国的首要集散地。以广州港为核心,整合珠江西岸港口群,依托海铁联运、海水联运拓展内陆尤其是泛珠三角地区腹地。以深圳港为核心,整合东部港口群,依托优良深水港及泛珠三角广阔腹地,主攻外贸干线,干支结合、逐步推动港口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增强近远洋航线密度;有助于深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深圳港、广州港的辐射力,加快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有助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进航道拓宽工程和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建设南沙邮轮母港和蛇口邮轮母港。大力拓展国际航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运服务政策机制。

借鉴旧金山湾区经验,深圳是创新资本的高地,经济实力和科创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广深各自优势,在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集群等方面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全省涉海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双赢。

(三)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提升院校对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争取更多国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大湾区,共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学中心。谋划建设高水平海洋研究院,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龙头,推动海洋科学实验室、产业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深圳重点瞄准深海和远洋工程装备领域,在海上钻井装备、海上油气浮式生产装置、海洋油气储运装备、海洋工程辅助船、深海潜水器及勘探作业设备等领域研发制造高端产品。广州依托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广船国际等重点项目与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科学考察船、游艇等新型船舶产业;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加快在钻井平台、水下机器人、半潜船制造、可燃冰开采设备等领域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基地。推进海洋生物基因库、海洋药物研发中心建设,建设智能渔场、海洋牧场、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四)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的组织模式

依托大湾区领导小组,建立海洋常態化联络协调机制。建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局以及广州、深圳相关涉海职能部门参与,建立海洋联动协调小组谋划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支持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园区等加强经贸及港航合作。

实施“粤港跨境货栈”项目,落实粤港两地海关监管互认及跨境快速通关,构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通关管理系统。创新CEPA食品检验监管模式,建立粤港澳检测结果互认合作机制。建设国际通信专业通道,试点开展离岸数据外包服务。探索开辟特殊区域直接由港澳或国际人才建设管理,引入国际先进政策体制,深化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对接,深化与港澳更高层次合作。大力引进港澳国际化人才和国际服务业企业。在产业准入、职业资格认定、创业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领域对港澳人士实行更大力度开放。

[本文为2021年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强市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毅,王云,李宏.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3):312-321.

[2] 张昱,陈俊坤.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度研究——基于四大湾区比较分析[J].城市观察,2017(06):7-13+24.

[3] 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16-18+20.

[4] 周连义,邓崇昉,裴兆斌.国内外典型湾区发展经验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启示[J].海洋经济,2021,11(02):104-110.

[5] 符天蓝.国际湾区区域协调治理机构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8(06):20-27.

[6] 李建平.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机制的演进与展望[J].规划师,2017,33(11):53-59.

[7] 覃艳华,曹细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3(02):255-262.

[8] 卢佩莹,王波.从区域一体化看融合交通——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港深广高铁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2):1623-1632.

[9] 吴志才,张凌媛,黄诗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协同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20,39(06):1370-1385.

[10]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7-20.

[11] 周春山,罗利佳,史晨怡,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37(06):802-813.

[12] 陈明宝.要素流动、资源融合与开放合作——海洋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21-26+191.

[13] 姚荔,杨潇,杨黎静.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香港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经济,2018,8(06):46-53.

[14] 王涛,宋维玲,丁仕伟,等.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海洋经济,2019,9(01):35-42.

[15] 向晓梅,张超.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亚太经济,2020(02):142-148+152.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6000)

[作者简介:朱寿佳,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岸带规划。]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