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场面描写

2022-04-18王春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拟声词特写

王春荣

关键词场面描写 特写 拟声词

场面描写是指描写特定时空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场面描写要点和面结合(先点后面、先面后点、点面穿插),以面托点,以点代面,重心突出,主次分明。“点”是对场面某一局部(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活动)的单独描写,属特写式描写,是具体的、微观性的描写。“面”是对场面的总体描写,属于全景式描写,是概括性、宏观性的描写。

场面描写时,语言要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味有形,要用最俭省的笔墨来表达最繁杂的头绪,营造特定的气氛,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样掌握一些场面描写的小技巧尤为重要。

一、开门见山

场面描写开头就不能像写记叙文那样先作铺垫、烘托,再按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一板一眼地记叙下来,而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断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枝节,开门见山,简洁入题。

1.先“声”夺人

以《挤车》场面为例,可以这样开头。

“笛笛——!”车来了。人们忙着抢占有利地形……(开头法之一)

简评:“笛笛——!”极具感染力,现场感强。

“咣当!”车门打开了,人们“轰”地涌到了车门前……(开头法之二)

简评:“咣当!”“轰”形象生动,一下子把读者拉近场面。

“哎哟!把人挤死了!”……(开头法之三)

简评:“哎哟!把人挤死了!”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了精彩的出场,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三种用“声音”(不论是“人声”还是“物声”)开头,不但直奔主题,而且造成一种声势,给人以现场感,增强了感染力,我们权且称之为“先声夺人开头法。”这种开头法除了凝练语言外,别忘了妙借标点符号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大声、干脆、愤怒、激动、惊喜的语气的感叹号(!),表达断断续续、气喘吁吁、欲言又止、无言等情境的省略号(……),表达语音的延长的破折号(——),表达强调、引用原声的双引号(“”),在网上阅卷的时代,因其醒目、鲜明、美观,所以,更能吸引眼球,引“人”入胜。

2.环境勾勒法

场面描写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电影脚本中,作者对分镜头的描述,一般先用简洁的笔墨,高度概括地勾勒出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背景,然后再展开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例如。

蓝天,白云,绚丽的草原。

草原上搭起了一顶白色的毡包和许多帐篷……

——电影《阿力玛斯之歌》剧本

简评:营造出浪漫的草原风情。

场面描写时可以借鉴电影剧本中这种勾勒环境的开头方法。如写“堵车”场面可以这样开头。

五月,烈日当头。

突然,车堵住了……(其一)

简评:“烈日当头”,“车堵住了”,“心”更是“堵”得慌,一个字,“烦”!

清晨,雨正大。

“吱一一!”一声急刹车,车堵了一片……(其二)

简评:“雨正大”,“车堵了一片”,“心”自然凉了—片。场面当然也乱成一片。

写“升旗”场面可以这样开头。

清晨,微风。

操场上,全体师生神情庄重地凝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简评:“清晨,微风”,新的一天在“国歌声”开始了,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和生机。

写“军训”场景。

夜深了,很静。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塌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简评:“夜深了,很静”和“炸了锅”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地点加自然景物,或时间加自然景物,或自然景物有序排列的环境勾勒法,创设出独特的意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收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简洁的环境勾勒一是交代故事的自然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映衬人物的心情;四是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强调一下,可以让用于勾勒环境的简洁词句独自成段,这样,更加醒目。

3.独词概括法

场面描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高度概括场面的特点(印象),以之作为开头,领起整个场面。如。

《等车》场面可以这样开头。

盼!盼!

人们焦急地盼望着……

简评:“盼!盼!”写出等车的人们焦急的心情。

《精彩的篮球赛》可以这样开头。

好!“球進了!”双方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其一)

简评:“好!”写出人们急切盼望进球,球终于进了的狂喜心情。

真精彩!

你进我挡,你冲我堵,双方势均力敌。……(其二)

简评:“真精彩!”高度概括场面的激烈状况。

写作时,采用独词概括领起方法,为了突出强调,一是要独词成段,二是要使用感叹号标点。

二、排比写“面”

一个场面中的人很多,头绪繁,写“面”时,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为了突出“面”,一般多用排比修辞手法来写。

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中写道:

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简评:这样使用排比手法,描出了海滩上的热闹景象。

有几个排比句式可以借鉴。

(1)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

(2)不必说……;不必说……;不必说……

(3)怎能忘……;怎能忘……;怎能忘……

(4)有的……;有的……;有的……

(5)看,……;看,……;看,……

我们在写场面或完整的记叙文,如《我的小天地》《我的“领土”》《老师的办公桌》《童年趣事》《点点滴滴都是情》《回忆,涨满了感动》等,不妨借鉴一下这些句式。

三、特写写“点”

“点”就是我们要精雕细琢的,详细描绘的部分。描写“点”,我们就应该用放大镜去放大它,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突出它。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新闻特写的方法。

新闻特写,就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截面”或细节,通过多种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行为、事件和主题。

镜头感。运用摄影或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巧妙的“截取”和适当的“放大”,使作品具有较强的镜头感。

现场感。这是新闻特写的一种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取材,将记者现场“目击”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选“点”就是要选最富表现力,最有个性特征,最典型的人或事,主要在捕捉强烈的瞬间感和现场感上下功夫。在描写中,我们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样,选取特写镜头。

例如《挤车》场面中,可选“个子高的”让他发挥高空优势;可选“个子矮的”让他施展“钉子”的本领;可选“风度翩翩者”让他“原形毕露”;可选“纤纤细步者,”让她斯文扫地……

例如朱自清《背影》特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简评:是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们的泪也很快地流下来了。因为感动,感动于“父亲”不辞辛苦,感动于“父亲”对“我”的关怀和爱护,感动于作者细致入微的“特写”。

总之,要选一二个最能表现场面主旨的人或事作为“点”予以特写即可。

四、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要“点”和“面”结合。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例如。

烈士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进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简评:“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面”,描写出志愿军战士群体的英勇、坚韧、刚强、不畏强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有一个战士”“另一个战士”特写“点”,写出志愿军战士绝不放弃任何一丝消灭敌人的机会,那怕只有一口气,也绝不放过。

五、拟声烘托

场面描写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隋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可以借助拟声词来烘托环境。

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声音的可感性本来就很强,可以一下子把读者带人情境。写场面为了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行、如临其境的效果。

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李森祥《台阶》)

简评:“沙沙”“蹦、蹦、蹦”“啪、啪、啪”,拟声词的使用,绘声绘色,如临其境,生动形象。写作时描摹声音,采用拟声修辞手法,就可以把场面写的有“声”,形象生动。

六、点染色彩

古人一提起画,就讲究“画中有诗”;一提起诗,当然是“诗中有画”,自然,诗中就少不了色彩的调配、点染。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简评:“黄”“翠”“白”“青”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鲁迅等也是“丹青妙手”。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简评:“红的”“粉的”“白的”灿烂夺目,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故乡》)

简评:“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少年闰土出场营造出干净、天真、纯美的童话般的意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铃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简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黃蜂”将“百草园”描写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写出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很浓,很厚,很深,很广,简直是“童年的乐园”。

这段本身也是“点面结合”的范例,值得借鉴。我们生活中一个色彩的世界里。服饰有色彩,车辆有色彩,建筑物有色彩,远山有色彩,天空有色彩……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缤纷,因此,在场面描写中,就应该用手中的笔去调配,去点染,用斑斓的色彩把场面装扮起来。

以上范例提醒我们要处处留心,只有细致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妙笔描绘生活,才能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才能写出精彩的场面。

场面描写是叙事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电影艺术“蒙太奇”,两个镜头的并列形成新特质,产生新涵义。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同样的,一个精彩的场面稍作加工就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多个相关场面。

猜你喜欢

拟声词特写
矿物美图欣赏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从特写到长镜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特写
英文里的拟声词与重叠词
汉语拟声词与维吾尔语摹拟词对比浅析
谈谈人物特写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