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加码稳增长:企业继续减负,货币政策发力
2022-04-18张颖馨唐郡丁艳宋文娟
张颖馨 唐郡 丁艳 宋文娟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上述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描述,源自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基于此分析,会议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另一方面,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背后方向清晰:稳增长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宏观经济大盘需切实稳住;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释放了持续帮助企业纾困发展的积极信号。”行业人士分析指出,今年开局一季度疫情加剧,从二季度开始实施暂缓养老保险缴费,显然是一项非常及时、务实的应对措施,是一个亮点。
与此同时,宽松信号亦被市场提及。有金融业人士直言,从会议内容看,当前通过宽信用稳增长的政策意图仍然清晰,货币政策的重点仍是宽信用。可以看到,中国货币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但整体仍将延续稳健基调。
对特困行业的扶助是此次会议内容的重点之一。
“当前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有的甚至停产歇业,必须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会议指出,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在今年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已实施的阶段性缓缴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范围,由餐饮、零售、旅游业扩大至上述五个行业,缓解这些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压力。
此外,会议还提及,要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符合条件的地区可从60%提至最高90%;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并向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财经》记者介绍,从2015年2月开始,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社会保险费开始实行阶段性减费。据估算,五项社会保险费的减、免、缓、稳岗返还、支持职业技能培训等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该规模是空前的,且力度一年比一年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2022年任务时只提到了延续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阶段性优惠政策,没有提到养老保险。今年开局一季度疫情加剧,从二季度开始实施暂缓养老保险缴费,显然是一项非常及时的应对措施,是一个亮点和务实举措。”郑秉文对《财经》记者表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认为,“此次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缓缴养老金,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起到缓税的效果,比较有新意。此外,在失业保险方面返还比例亦已提高,从60%上升到90%,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预计减税降费规模达到2.5万亿元,但是降费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财经》记者从地方基层了解到,目前该项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与执行细节还未出台。
据了解,在2020年疫情期间,缓缴、免缴社保费用政策就曾实施。所谓缓缴社保费用,即: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缓缴,原则上不超过六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在叶青看来,此次惠企政策与此前类似,但范围有所扩大。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中受影响最大,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储备少、抗风险能力弱,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末,中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8%。其中,微型企业最多,共1543.9万家,占全部企业的85.3%。
一家旅行社联合创始人对《财经》记者表示,“自去年8月开始实行跨省熔断之后,公司仅国庆有出队,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断断续续有营收,但仅是往年营收的10%不到,公司营收自今年3月彻底停止。不过,员工养老金还是按照国家要求正常交,目前主要依靠企业往年的留存利润撑着,公司最多只能撑三四个月。”
上述旅行社联合创始人指出,目前国家政策方面主要是让公司缓缴养老保险费等,希望能够给予公司救助基金、税收减免、补贴保障等帮助。
复旦大学保险系副教授陈冬梅亦提及,部分有资金压力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可给予其提供减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可以看到,此次会议中,稳增长仍然是核心议题。
会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切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其中,“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表述给市场对降准降息预期再添一把火。有分析人士直言,4月降准降息概率加大。
同时,会议表示,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主要指向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包括适时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通过总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适宜的利率水平,体现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中,亦有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等表述。彼时,温彬对《财经》记者直言,“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在他看来,在三重压力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还是要关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其中就包括使用好总量货币政策工具。
不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财经》记者指出,当前信用扩张的主要瓶颈不在于货币供给,而是由于银行信贷需求端不足,企业、居民等实体经济部门需求不足导致宽货币走不到宽信用上去。“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总量意义不大,货币政策可能更多要在结构上发力。”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取向,曾刚预计,一方面,央行将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商业信贷资金导入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时降准,对冲由于美联储加息、缩表等操作可能引起的资金外流。“降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流动性。”曾刚强调,在他看来,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这一提法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有出现。
对此,曾刚直言,“会议明确提出保持价格稳定,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CPI的上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他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供给端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稳增长取得一定成效,预计将拉动需求上行。两相叠加,可能导致国内物价上行。“如果预期通胀往上,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也是在下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没有下调名义利率的必要。”
温彬亦表示,如果通胀上升,或将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空间,因此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稳定,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将通胀保持在总体可控的水平。
事实上,相比3月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有了更多表述。
比如会议明确提出: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同时,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央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等。
其中,新设立的两项专项再贷款备受市场关注。多名银行业人士指出,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领域的定向支持,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主要凸显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直达实体经济,同时也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领域的支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财经》记者,预计两项专项再贷款在机制上,与2021年创设的小微企业相关专项再贷款比较类似,即央行按照对应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再贷款支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主要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确保货币总量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这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的财务和融资压力,稳定发展信心;同时也有助于释放潜在市场需求,促进内循环。”周茂华说。
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3.2%,比贷款平均增速高12.1个百分点;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50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近25%,较各项贷款增速高近1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银行信贷能力,会议亦明确,做好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等工作。
毋庸置疑,面对当前的复杂经济形势,资本短缺依然是不少中小银行经营面临的突出問题。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门累计批复21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业内人士认为,这有效地补充了中小银行资本金,提高了其服务实体经济与抗风险的能力。
不过,除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市场普遍认为,还可以通过渠道拓展进一步扩充中小银行资本。
此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直言,未来可以积极推动中小银行赴境内外上市,支持已上市中小银行增发、配股或发行优先股等方式来补充资本。扩大债权类融资工具的覆盖面。在风险可控与满足债务监管指标的情况下,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债权类工具补充资本金,推进中小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股东来增强资本实力。针对中小银行定向推出资本工具,包括更多减记型和转股型资本工具。
自今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呼吁银行保险机构要向“新市民”提供服务,紧接着的3月4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新市民的范围,并强调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一时间,新市民金融服务成为市场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亦指出,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等。
根据上述《通知》,新市民的群体范围包括:“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基于此,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成为市场机构反复思考的问题。这其中,部分机构看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消费金融围绕“新市民”的工作与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业务机会,将会成为普惠金融蓝海市场。据其透露,按照《通知》对新市民界定的范围,包括马上消费在内的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与“新市民”高度重合,有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有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分为县域用户和农村用户两大类。
“为让城市里的‘新市民’落地生根,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协助金融机构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助力‘新市民’获取均等化的金融服务,是新一轮政策风口下,金融科技企业新的机遇和挑战。”360数科CEO吴海生告诉《财经》记者,从360数科的业务实践总结来看,服务“新市民”与服务普惠金融群体内在逻辑相同,归根结底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找到人,二是看准人,三是服务人。
以“看准人”为例,吴海生指出,360数科主要通过三步走解决方案,即:贷前,通过构建关系网络,以知识图谱等形式找出风险点等;贷中,利用健康诊断实时评估用户风险,并通过动态决策模型调整用户的贷款额度与利率,同时以决策结果实时输出业务策略;贷后,根据客户特征判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情绪因素等,综合评估贷后管理难度,制定相关策略。
但正如硬币的两面,服务“新市民”亦面临不小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风控。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新市民’工作不稳定,缺乏收入、房产等资质证明,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用传统的风控模式衡量其信贷资质,造成服务空白。客观上,一方面影响金融机构拓展市场细分领域,另一方面也影响普惠金融的落实和渗透。”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直言。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指出,若是要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这就对消费金融的风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数字金融趋势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和水平显得格外重要。
(《财经》记者陈洪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