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关系
2022-04-18张凡葛先立孙培
张凡,葛先立,孙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超声科,郑州 450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多见于40~50岁女性患者。全球每年约140万人被确诊为乳腺癌,其中50万人死于乳腺癌[1-2]。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仅为30%,绝大多数患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3]。因此,早期检查和诊断对积极治疗乳腺癌具有关键性作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是一种专门针对乳腺检查而设计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其可以获得整个乳腺的横切面数据,并可自动重建成三维图像,进而显示出乳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乳腺癌的筛查、诊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4]。分子生物学因素决定了肿瘤的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而决定整个图像的表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肿瘤抑制蛋白p53、雌激素诱导蛋白pS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等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肿瘤的行为[5]。本研究探讨了乳腺癌ABVS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ER、PR、p53、pS2及PCNA表达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②术前均行ABVS检查;③经免疫组化染色获得ER、PR、p53、pS2、PCNA表达状态;④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年龄32~75岁,平均(52.0±15.0)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ABVS检查
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及14L5BV探头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5~14 MHz。患者保持仰卧位,完全暴露乳腺,先进行二维超声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然后再切换至ABVS检查。选择相应的模式,调整探头使之紧密贴于乳腺,锁定后自动进行扫描。由两名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图像分析,若两名医师的分析结果不一致,则经协商达成一致。
1.3 ER、PR、 p53、pS 2、PCNA表达情况的检测
乳腺癌组织标本均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二甲苯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为4 μm,然后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检测ER、PR、p53、pS2及PCNA表达情况,切片组织样本经二甲苯脱蜡至水,在pH值为6.0的柠檬酸液中用高压锅热处理10 min,加入一抗,4℃过夜后滴加二抗,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苏木精复染。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代替一抗。所有免疫组化相关试剂盒均购自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ER、PR和p53定位于细胞核,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pS2定位于细胞质,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阳性细胞数>20%为阳性;PCNA定位于细胞核,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阳性细胞数>20%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术前ABVS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VS表现
本研究纳入84例乳腺癌患者,肿块大小≥2 cm 37例(44.05%),肿块内有钙化39例(46.43%),肿块周围有毛刺征62例(73.81%),有淋巴结转移47例(55.95%)。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BVS表现与术后病理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0.732)。
2.2 ER、PR、 p53、pS 2及PCNA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84例乳腺癌患者中,57例患者ER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7.86%(57/84);51例患者PR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71%(51/84);51例患者p53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71%(51/84);55例患者pS2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5.48%(55/84);54例患者PCNA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4.29%(54/84)。
2.3 不同ABVS表现乳腺癌患者ER、PR、 p53、pS 2及PCNA表达情况的比较
不同肿块大小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及pS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大小≥2 cm乳腺癌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肿块大小<2 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0,P<0.05)。不同肿块内钙化情况乳腺癌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肿块内钙化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pS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988、17.436、5.682、6.489,P<0.05)。有毛刺征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征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8、39.425、33.303、19.245、10.122,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患者的ER、PC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53、pS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99、14.755、4.870,P<0.05)。(表1)
表1 不同ABVS表现乳腺癌患者ER、PR、 p53、pS 2及PCNA的表达情况( n=84)
3 讨论
3.1 ER、PR、 p53、pS 2及PCNA与乳腺癌的关系
正常的乳腺细胞中存在ER和PR,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ER和PR影响乳腺的增生和分化,当细胞发生恶变时,肿瘤细胞会部分或全部保留正常的受体系统,ER会刺激乳腺管生长,PR会刺激乳腺泡生长[6]。研究表明,ER和PR的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具有关键作用,ER阳性或ER和PR均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ER阴性患者的化疗效果较好[7]。p53是位于17p1的一段外显子基因,由11个外显子构成,可直接产生长度为2.5 kb的mRNA,翻译为53 kD的核磷酸蛋白[8]。p53可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不仅失去了抑制肿瘤增殖的功能,还会促进肿瘤生长,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恶性肿瘤关系最密切的基因之一,其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复发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9]。pS2的表达受雌激素调控,其与乳腺癌中ER和PR的表达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内分泌治疗效果[10]。PCNA是仅在增殖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合成或表达的一种核内多肽,肿瘤患者体内的PCNA含量较健康人高,其合成和表达均与细胞周期有关,因此其在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及恶性程度的确定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11]。因此,治疗前检测ER、PR、p53、pS2及PCNA的表达水平十分重要。
3.2 乳腺癌 ABVS 表现与 ER、PR、 p53、pS 2及PCNA表达的关系
3.2.1 肿块大小评估乳腺肿块的大小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评定乳腺癌的主要肿瘤区域,也是诊断和判定其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肿块大小≥2 cm 37例,其中ER阳性26例(70.27%),PR阳性24例(64.86%),p53阳性26例(70.27%),pS2阳性28例(75.68%),PCNA阳性29例(78.38%);不同肿块大小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及pS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大小≥2 cm乳腺癌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肿块大小<2 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刁岩等[14]研究了PCNA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肿瘤大小≤2 cm组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肿瘤大小>2 cm组(P<0.05),说明肿瘤大小与PCNA表达具有一定关系,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靳凤梅等[15]分析了乳腺癌患者中ER、PR表达与肿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肿块大小≥2 cm组患者的ER、PR阳性表达率与肿块大小<2 cm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3.2.2 肿块内钙化乳腺中出现钙化是由于营养不良引起钙盐沉积,一般以羟基磷灰石和磷酸钙两种形式存在,乳腺中钙化形态及分布是鉴别乳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16]。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现钙化39例,其中ER阳性35例(89.74%),PR阳性33例(84.62%),p53阳性29例(74.36%),pS2阳性20例(51.28%),PCNA阳性24例(61.54%);有肿块内钙化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pS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肿块内钙化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3 毛刺征肿瘤的生长是多中心的,生长的不平衡性会导致肿瘤边缘表现为毛刺、分叶或模糊不清,这就是肿瘤的毛刺征[17]。毛刺征对乳腺癌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有毛刺征乳腺癌的侵袭性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毛刺征62例,其中ER阳性46例(74.19%),PR阳性50例(80.65%),p53阳性49例(79.03%),pS2阳性49例(79.03%),PCNA阳性46例(74.19%);有毛刺征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征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薛林燕等[18]、黄凌萍和丁洁琼[19]的研究结果一致。肿瘤的毛刺征可以限制肿瘤细胞扩散,因此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
3.2.4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直接影响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周才明等[20]研究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与ER、PR及p53表达无关(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47例,其中ER阳性28例(59.57%),PR阳性33例(70.21%),p53阳性20例(42.55%),pS2阳性26例(55.32%),PCNA阳性28例(59.57%);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53、pS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乳腺癌ABVS表现与ER、PR、p53、pS2及PCNA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