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
2022-04-18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党建博士农业农村部干部袁为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党建)博士、农业农村部干部 袁为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党建)博士研究生 侯术山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准确把握并深刻领会《“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部署安排、重大意义、实践重点,不断凝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书写新篇章。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的具体安排,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
《规划》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推进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旨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潜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一、准确把握《规划》的部署安排
《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党中央和国务院32个部门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准确把握《规划》的部署安排。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规划》紧紧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三大核心指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深对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超大。这个基本的现实,决定了我们不能依靠别人来保障粮食安全。《规划》提出,要坚持立足国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到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
2022年2月11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麦田,村民驾驶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对小麦进行喷药作业。图:刘勤利/新华社
我国实行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广大农民平等享有基本的生产资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最重要体现。《规划》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大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成败。即使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仍有4亿多农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建设好城市,也要建设好乡村。《规划》提出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不仅要有“硬件”建设,更要有良好的“软件”环境。《规划》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规划》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民勤劳致富,促进进城农民工稳定就业增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我国人均水土资源匮乏且匹配性较差,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加快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弥补水土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
《规划》指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十个战略导向。
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支持和服务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更加重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为农民而建,遵循乡村发展建设规律,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切实做到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县域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注重地域特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进城农民工稳定就业增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生猪产能巩固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和水产品稳定发展,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持续改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积极成效,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有较大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队伍日益壮大。
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有效巩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并有效运转,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即“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
第一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等任务。第二个“提升”,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规划》提出了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任务。第三个“提升”,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出了部署。结合农业农村实际,《规划》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等任务。
第一个“建设”,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规划》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等任务。第二个“建设”,即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规划》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加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第三个“建设”,即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规划》统筹考虑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按照党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部署,《规划》提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任务,让脱贫地区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二、深刻领会《规划》的重大意义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深刻领会《规划》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规划》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凝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凸显引领性,彰显因势而谋的战略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位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内的鱼菜共生AI工厂内,温室作业机器人正在进行上下架作业。图:耿骏宇/新华社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品种丰富、供应充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较2010年翻一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6∶1。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实现全覆盖,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经营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彰显了党和国家因势而谋抓住机遇,积极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主动。
(二)凸显针对性,彰显应势而动的底线思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
观察和分析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参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肝硬化不同级别肝功能下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
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农业面源污染仍然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
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机制仍不健全,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弱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种养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效益偏低,农民就业制约因素较多,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农村精神文化缺乏,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新动能亟待培育。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仍然不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升。部分脱贫户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防止返贫任务较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底线思维指导农业农村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以敏锐的鉴别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规划》是党和国家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政治宣言,一系列部署彰显了党和国家爬坡奋进、滚石上山的底气、信心与能力。
(三)凸显实践性,彰显顺势而为的责任担当
“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质量效益都得到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持续加力,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乡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强化,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逐步健全,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行动是关键。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规划》是“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重点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实践要求。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当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依然存在且规模庞大。着眼于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多措并举,持续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首先,瞄准农村低收入人口这个关键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继续针对具有区域共性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作战,健全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有效防止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特别是对于贫困残疾人、因病因灾导致的低收入人口,要进一步落实低保、医疗、养老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其次,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外出就业机会的农村居民,要促进其在就业地稳岗就业,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最后,我国农业加快由传统向现代升级,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迫切要求农民同步实现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必须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手段,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要站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切入点。
(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当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仍然面临产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市场化运作机制不畅、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创新和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我国农情,顺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继续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减市场剩余的低端供给,调增市场紧缺的中高端供给,逐步构建起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的农技农艺,促进农业尽快从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经营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式经营,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实施农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现产业兴村、产业强县,围绕农业产业链做专、精、特产品,形成产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产业结构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推动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加快发展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十四五”时期,要加快研发农业新科技、新装备和新材料,推动农业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属性,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注重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提升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水平,将科研投入转向以推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技术人才引进为主的研发投入模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导企业独立承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任务,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居于主体地位。要着眼于“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一批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要整合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优势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奠定软硬件基础。同时,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体系,加强重大应用技术开发攻关的区域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区域开放、协作和联合攻关机制,探索农业科技产业融合新路径。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诸多内容,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大规模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要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遵循乡村建设规律,适应村庄演化特点,在厘清乡村建设主体、明确乡村建设重点、把握乡村建设路径的基础上,优化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要从农业农村两个层面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设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建设重点,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以交通、电力、通信、仓储、物流和冷链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和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优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把农村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纳入监测范围,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乡村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要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污水治理,继续实施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五)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我国而言,无论选择哪种现代化路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城市和农村都会长期共生并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仍然偏低,要素流动依然不畅,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需加快解决。“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通盘谋划乡村和城镇建设,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以县城、小城镇为纽带,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将空间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纳入统一规划安排,释放农村农民的需求,逐渐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要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通道,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评价体系,健全要素分配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城融合为着力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加大对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城市人才入乡机制,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乡村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乡村建设相互衔接、有机融合。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集体成员与社区居民的关系、集体组织与外来资本的关系,推动集体产权与社区治权有序分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六)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仅是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主动选择,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十四五”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要求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构建起高水平开放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健全统一协调的农产品外贸政策体系,鼓励高附加值、品牌化农产品出口,增加急需紧缺农产品进口,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充分利用全球农业资源要素,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提升企业跨国投资能力和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直接对外投资和海外运营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拓展农业科技合作空间,加大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引进转化力度,在开放条件下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形成独立自主的农业科技体系。还要充分挖潜国内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培育构建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倒逼农产品供给体系转型升级。
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制定发布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哪些实践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