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自信

2022-04-18吴帅

下一代英才 2022年4期
关键词:越线同桌标签

吴帅

做小学教师的都有这样一种感慨:低年级的孩子回答问题恨不得跳起来让老师提问,课堂互动积极性很高。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吐不快,孩子的大胆表达也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到了高年级课堂就变得沉默不语,鸦雀无声,举手者寥寥无几,有些公开课甚至需要老师刻意安排哪些学生回答问题。

这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原本活泼的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儿变得越来越小了呢?其实不是孩子的胆儿变小了,而是自信心越来越没有了。

前几天看了一位老师的教育随笔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在留言区我也有感而发写了如下留言: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天使,可我们老师和家长却在慢慢地折断天使的翅膀。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表达是人际交往的直接手段,是生活中正常交流的需要,所以说没有孩子不喜欢与人交流,孩子举手难,我觉得我们老师和家长是时候该反省一下了。

攀比让我们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

孩子是我们家长的一张名片,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尤其是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见面要问的问题肯定有一个是:“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考试考多少分?”每个学校老师的评分标准不一样,这样问往往会出现不公平的评价现象。

可能出于教师职业的敏感性吧,我到亲戚家做客会习惯性地想看看孩子们的试卷。我家孩子一直在我自己的班里,语文能够考八十多分,我就很满足了,因为我自认为扣分标准是很严格的。可当我看到那些从外地回来的亲戚家的孩子语文、数学考试都是一百分,尤其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我实在想不通,怎么可能?就拿语文来说吧,作文分最好的也得扣个两三分吧?

仔细一看试卷才恍然大悟,原来外地好多学校都是可给分可不给分的一定是满分,作文基本不扣分。这完全不是一个标准嘛,我怎么会拿我的孩子和他们比呢?

可是我们的家长又有谁能够这么思考过呢?我们只看到结果,不注重实质,有句话说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我们要看看孩子努力的过程,努力了心不愧。只有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的耕耘了,并给予鼓励才能够支撑着孩子继续努力下去。然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看重的只是一个数字,试问如果我们是孩子,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家长期望的数字,而你所有的努力都归于零的话,你还有努力的动力和必要吗?

更可怕的是,家长一味地攀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优秀的,自家孩子怎么都不完美,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孩子,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还有自信吗?我们家长一直都在给孩子贴“笨”的标签,不是有句话叫三人成虎吗?久而久之,笨字已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中了,哪里还有自信可言呢?

长时期的无视削减了孩子的表现欲望

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小手如林,恨不得把手举到老师鼻子底下,让老师关注他,然而课堂上一节课也就四十分钟,尤其是大班额班级,老师根本无暇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不停地提问的话也只能提问到二十来个学生。一次两次没有被老师提问到没什么,时间一长就坏了,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了,因为他心理感觉自己被忽视了。

课堂上我们老师提问学生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问那么几个活跃分子,要么就是看着谁在开小差了,借助提问震慑一下,要么就是抗挫能力强的,没有因被忽视而打倒的孩子。这类孩子表现欲极强,还比较自信,老师一般还比较喜欢听他们发言,因为他们总是能够说到老师心坎上。殊不知越是这样对比,对其他孩子越不公平,伤害越大。他们没有存在感,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了,当然对是否回答问题,是否举手也就麻木不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听不听课也无所谓了。

据有关专门观察课堂的老师反映,上课不积极参与到老师的互动中的学生多半有走神、心不在焉的表现,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我们老师上课时一定要营造出一种学习共同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我一般是这样做的,在班里制作一个盒子把所有学生名字分别写在一张小卡片上,美其名曰抽奖,既能让每个学生都集中精神,又避免了我的主观意识。课堂上回答问题我一直强调每人只说一句话,其余人可以补充,可以质疑,但决不允许重复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够避免个别“课霸”的一言堂,又可以有效调控学生听课效果。

老师不自觉的暗示浇灭了孩子的自信

人的脸部表情非常丰富,所有的喜怒哀乐基本上都写在了脸上。我们有时候下意识地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在脸上了,对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也是一样。

比如说孩子回答一个问题,离我们的目标很远,或者根本是背道而驰,这时候我们老师不自觉地就会有一種失望或生气的表情流露了出来。其他孩子是老师脸部表情的晴雨表,当他们看到老师不高兴了,当然也就肆无忌惮了。我们一定不会陌生: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错误时,底下笑声一片,这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一种羞辱。时间长了怎么还指望他们放开地去谈感受呢?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时候会直接用语言做出反应,比如“这一个问题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能错呢?”“这个是二年级就学过的你怎么还不会呢?”“这么低级的错误你都犯,都不知道你是怎么听课的?”……这是什么?这是标签,人最怕的就是贴标签,一旦贴上了标签,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很难走出来。

聪明的老师都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他不会问听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而是说老师讲明白了吗?还有没有老师没有讲到位的地方?在班里我给学生规定当别人回答问题后不许笑,你的反应要么是掌声,要么是真诚的纠正。

环境的不安全感,让孩子失去了表达的专注

心理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应激,也可以说是条件反射吧。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感时,我们不自觉地就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也叫应激反应。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身边有不安全因素时,孩子只顾着提心吊胆了,哪还有心思去听课,去举手回答问题呀?尤其是小学生,好多老师安排座位的原则是男女生穿插着坐,觉得这样孩子上课时不会说话,尤其是高年级。而小孩子的领地意识又特别强烈,男生女生同桌更明显,桌子上都会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谁越线了对方就会“惩罚”一下,这样一来孩子们一直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下上课,心心念念的是会不会越线呀,万一越线了,同桌会怎么“惩罚”我呀?我得注意同桌別越线了,他“惩罚”了我,我得好好还过来。这样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如何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呢?

上海师范大学的陈静静教授上课时为了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她把课堂布置成了一个咖啡馆,孩子们自由选择同桌,学生围成一圈,桌子上放着鲜花和咖啡。刚开始学生的确很热闹,好朋友终于可以坐到一块了,可以随便聊了。慢慢地聊天的声音就没有了,变成了读书声,讨论声。为什么?该说的话说完了,没事干了就该学习了吧?就像成人交往一样,刚开始热恋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说不完的话,可是时间一久,就没话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是安全的,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被同桌“惩罚”,发言也就积极踊跃了。

所以,归根到底是我们成人,是老师,是家长偷走了孩子的自信。不知从什么时候,孩子的手不再举起了,殊不知那收下去的不是手而是自信,自信没有了,拾起的自然就是自卑了。

猜你喜欢

越线同桌标签
机非标线分隔道路电动自行车越线风险模型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铁路岛式站台越线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标签化伤害了谁
羡慕我同桌
基于多进制查询树的多标签识别方法
论生态保护红线的越线责任追究制度之完善——从《环境保护法》第29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