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细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2-04-18王燕
王燕
语文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加强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在丰富高中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深刻体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本细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影响到文本细读的有效性。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本细读偏离目标
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专研,在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中对文本内容加以理解,对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加以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追求个性化阅读,在文本阅读中,首先参阅教学参考资料,对文本知识做大体的了解,然后直奔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鸿门宴》课文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文章不仅对“鸿门宴”的背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人物进行了细心的刻画,既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又通过每个人的行为细节,体现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将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文言文知识解析方面,对“鸿门宴”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等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未对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挖掘。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实际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
此外,还有些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中分不清主次,无法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文本细读的目标不够明确,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从而导致实际教学与目标的脱离,影响到文本细读的实际效果。
(二)拓展迁移游离文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还要结合教材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扩大高中生知识量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迁移是基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而部分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基础和前提,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内容与文本内容的脱离。
例如:《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写作中突出了秋天的“清”“静”和“悲凉”,在文章中,作者将北方的秋色与南方的秋天进行了类比,花了大量的笔墨对秋景进行了描写,使文章变得精彩纷呈,格外生动。在对《故都的秋》课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注重对课文的题旨进行分析,将故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思想的时代性,力求通过拓展和迁移消除学生的时代隔阂,让学生感悟作者在品赏“故都的秋”时的心态。
教师在教学中的“拓展”和“迁移”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课文在“拓展”和“迁移”中的本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精读,未能够真正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与作者展开对话,从而导致“拓展”和“迁移”缺乏必要的根基,呈现出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从而影响到文本细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三)文本细读流于形式
受到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希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大量合作探究的环节,在课文中寻求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切入点。比如:教师在《鸿门宴》课文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过度注重其外在的形式,将角色扮演仅仅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从而让语文教学看似“情绪高涨,氛围热烈”,但实则学生并未对文本有效解读,未能体会作者运笔的奥妙。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需要直面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耐心解读,在此基础上在利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从而避免文本细读流于形式。
二、立足文本细读,提升學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进入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教材涵盖的文本种类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而根据时代划分,又可分为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教师在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需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拓展。
(一)通过文本细读,体会文本之美
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古代诗词起源于《诗经》,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完善和发展,古诗词在语言、文本结构和表达意境方面均具有较高的造诣。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文本细读中,需要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带来的审美情趣。
首先,通过文本细读,体会古诗词的直观形象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文本细读中,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表达的意境,让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将自身置于绚丽多彩的直观奇景中,从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陶冶。例如:教师在进行李煜的《虞美人》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古筝曲营造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音乐的辅助下,体会“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等,感受古诗词中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通过文本细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性。古诗词的文本细读是随着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的,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文本中获得的直观形象将会让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品味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同样以《虞美人》古诗词为例,李煜在创作这首诗词时已经体验了亡国之痛,在其情感中饱含了对故国的思念,“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未能引起诗人的欢愉,反而唤醒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进而将直观形象进行抽象,发乎具有时代性的感叹。学生在文本细读中需要站在诗人的角度体验古诗词中细腻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对文本继续探索的动力,达到体验古诗词情感的目的。
此外,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古诗词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能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体会到语言表达中的音乐美。例如:《虞美人》古诗词中,语句合辙押韵,“何时了”的“了”与“知多少”的“少”;“几多愁”的“愁”与“向东流”的“流”,采用了同样的韵脚。此外,古诗词的语句大多由2-3个词语构成,具有音乐般的韵味,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些语句和词汇在阅读中会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韵律感,给学生带来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古诗词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需要避免讲古诗词碎片化解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通过文本细读,挖掘文本的特点与内涵
高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大多以记事和记言为主,多为应用性较强的文体。文言文的章法和句法都比较考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类文本进行细读时,需要重视它的句法、章法和表达的韵律。例如:《师说》一文的第一段,作者在短短数句中用到了4个“也”字,这种写法让文章阅读起来能够实现上下文的顺畅衔接,同时也能让阅读的节奏更加完善、自然,学生会在文本细读中自然而然体会到韵律感。文言文在文章创作中注重遣词造句,比如:“生乎吾前”与“生乎吾后”字数和意义相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与“也亦先乎吾”相对,语义递进,可见文言文用詞用句的考究性和工整性。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细读中,需要注重文本的内涵,注重对文本细节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理动态。比如:在《鸿门宴》一文中,张良献给项羽“白壁一双”;献给亚父“玉斗一双”,项王受了“白壁”后,“置之坐上”,而亚父收到玉斗后,“置之地”,拔出宝剑将其击碎。两人对待沛公所献的礼物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这里学生能够清楚地分析出项羽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特点,理解亚父为何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的心态进行分析,“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而刘邦的兵卒处于明显的劣势,“沛公兵十万,在霸上”,由此可见,“鸿门宴”之所以功败,实则项羽并未将刘邦放在眼里。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发掘文本的内涵,还原文言文所描述的场景,从而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注重文本细读的层次,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在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需要将“细读”作为阅读的基础,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出辅助作用,改善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
小说具有四大要素,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文本细读中理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够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才能让学生针对造成这种结局的矛盾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例如,在《祝福》一文中,要通过细读理顺故事发展的顺序,祥林嫂首次到鲁镇做工,然后被嫁了人;再次到鲁镇做工,再到临死时进行灵魂的拷问。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在倒叙的写法中还原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从文章中提取出人物的性格,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比如:祥林嫂也曾对命运进行了抗争,她曾经瞒着婆婆出逃,曾经在强嫁时打闹,并且不惜一死;她为了自己所谓的罪名,不惜花去自己的血汗钱,而到最后结局,她孤苦一生,发出了对神权的质疑。学生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找到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根源,掌握矛盾分析的焦点,从而帮助学生清楚理解文章的主题。
在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充分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不同社会环境的对比,体会旧社会的腐朽和没落,感受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优越性,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迁移,从而发挥出文本内容的承载力。此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适当、适度地使用,避免教学手段的冗杂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把握,从而提高文本细读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通过文本细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挖掘文章内涵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