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2022-04-18陈小波
陈小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自身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这就表明: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教授基本的语文文化知识已经无法达到教育理念的标准,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模式应进行创新,而感恩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与渗透则可以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景象,使学生融入到老师的教学中,将知识融会贯通,结合社会现状和实际进行理解和记忆。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一种不同于知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它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和感恩态度。初中语文是一门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学科,包括故事、古诗、散文、叙事等等,大多数文章都充满了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独特情感以及独特的道德思想,或是作者对自己、社会和处境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感恩,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吸收文章情感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通过了解语文知识,形成自身语文核心素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能够使学生形成一种回馈意识,例如感恩父母,学有所成后,回馈父母。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认同感十分重要。所以,初中语文感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感恩以及道德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 老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现如今的教育环境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成绩较为关注。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仍是以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关注,忽视了学生情感意识上的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座位上注意力并不集中,被动地接收知识。在这样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固化,对于事物的发展以及课文中蕴含的感恩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对于感恩意识以及感恩思想没有过多的了解与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并不是十分完善。
2. 老师对于感恩教学没有过多的重视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对于学生感恩、道德方面并没有过多地投入。由于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十分关键。但这也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为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
三、感恩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策略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师还应当切实抓好初中感恩教育,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素材,使学生通过语文素材,形成感恩意识。学生只有在初中学习课文过程中能有所感悟、体验,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受,使学生对感恩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初中学生自主探究,让初中学生在不断获得所学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能受到充分教育和接受启迪。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散步》中,蕴含了“敬老爱幼”的优秀民族传统美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情景,在生活中尊敬爷爷奶奶,而且自己还要深刻理解如何孝敬父母,应时刻感恩父母和长辈的付出与辛勤劳作。而在《背影》课文中,讲述的是一位父亲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境,在车站里,列车还没有来,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爱子之心深情且强烈,力量强大,可谓催人泪下。通过这样一种有意识、有实践目的的教学思维方式训练,使初中生的独立感恩主义意识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得到充分培养。
2. 教师改变固定角色和死板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感恩的变化
什么是感恩教育?是人们在受到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时,自身对周边人付出的努力和辛勤表示感激的一种教育。而感恩教育即将感恩(包括教师授课时的感恩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师生之间的感恩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外乎听、说、读、写。学生通过不断的重复和记忆,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老师也觉得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对此,我们应明确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教授学生知识,在关键性环节进行引导。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自由开放,不应该固定化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感恩变化,合理调节教学活动,无需一板一眼按照教案进行。如在下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并总结分享,同学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将学生不同的思想结果进行汇合,使得语文知识结构更清晰,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团体意识,拉近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尝试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而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正如“親其师,信其道”,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与某一科目老师交流频繁,该学生对该科目的兴趣度会相对较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接受能力,明确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师生情。
3. 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感恩活动
除了加强课堂德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感恩精神的文化熏陶,在愉快的网络教育中,培养我国初中生的一种健康感恩主义道德情怀,提高我国初中教育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发展能力,促进我国初中教育学生主动、全面的自我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大都喜欢看一些影视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及时进行加以宣传教育引导,让每个初中学生通过网络观看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影视剧,写出观后感,在家和班里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将会形成感恩的意识:同时培养一个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同时也会感激他人的一切热心支持帮助之恩,在他的日常生活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中乐于助人。
4. 不断深入挖掘感恩教学
感恩教育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感情,没有一颗真正充满感恩心,孩子永远也不会孝敬父母、理解他人。初中语文教育,不能一味只想着教师传授一些科学知识,更不能一味的要求教师只讲一些科学大道理,而要引导广大初中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学会做人的基本品德道理,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学会自我感恩。初中阶段不仅仅是自身受益于家庭教育的重要素质形成表现阶段,也是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养成培育逐渐形成的重要表现阶段,一些不良行为及自我道德理念意识的初步教育养成往往直接会影响着广大初中学生的健康快乐一生。在初中语文基本知识教学中进行初中学生自我感恩道德理念知识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让广大初中学生从初中语文基本知识教育学习中内省地自我道德培养初步发展,产生“我要学”的强烈社会感恩理念愿望,塑造广大初中学生健全的社会道德主体人格,真正有效地地促进广大初中学生的道德人格性和主体性自我培养发展。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感恩校本道德教育,弘扬优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建设学校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项感恩德育体系建设活动内容。“文化立校,特色办学”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应把符合学校校本德育体系建设发展工作的一个校本重点教育内容全部放到符合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体系构建的大概念理想教育背景下,放到学校学生感恩校本道德教育的大理念思想教育主题下,把深入开设学生感恩校本道德教育建设课程活动作为建设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生主动校本感恩德育建设课程,从语文教学活动方面、实践活动方面,积极引入感恩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感恩能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感恩意识,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知。
结语:总之,在推进初中语文素材教学发展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社会感恩实践教育,要充分研究挖掘语文教材中感恩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规律,科学进行引导与合理渗透;同时,要积极开展以“感恩教育”为重要主题的初中语文课外感恩实践教育活动,使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得到不断强化,使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得以不断升华,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与快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