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22-04-18林雪莲
林雪莲
中年级的習作是整个小学阶段习作的“分水岭”,它既是在低年级看图写话习作基础上的提高和延伸,同时也为高年级作文水平打基础。在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即使教师花费很多的精力也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文对当前中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对策。
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习作主要是以看图写话为主。在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对低年级的习作要求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时,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贯成一段话。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经验和识字量都不多,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文章的语句通顺即可。
但是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内容、难度和字数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习作教学主要以叙事作文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完整地写清一件事,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看法。相对比低年级,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无论从习作的字数、内容还是结构等方面都加大了难度。这对从低年级刚升上来的中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完成一篇作文是项巨大的挑战,致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畏学的心理,排斥习作。而在中低年级的习作教学的衔接方面,现有的教材缺少比较完善的对接口,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性的过渡让学生先适应;再加上部分教师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教学模式。像我遇到过一个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到习作时,就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字数为400字的作文。这样的要求,一些优生也显吃力,更不要说大多数习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且教学模式相对刻板,缺少灵活性,学生对沉闷的课堂提不起兴趣。综合以上原因,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就容易走进误区,错失学生习作最佳的启蒙期,结果就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浅谈一下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习作误区和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变得被动
低年级的学生刚升到中年级,由于他们的识字量不多、习作经验(特别是记叙文)不足,写出的文章水平都比较一般,像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低年级学生不会太灵活地运用。但部分老师还没等学生适应这个过渡阶段,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文分数,便采用灌输教学的方式,常在习作教学中出现样板化模式。例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他们会拿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让学生去熟背,然后在写作时再套用上去。再如,学生在文章中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经典句段”,写到心情的句子,无外乎——表心情就是像喝了蜜一样、表着急就是像热锅上的蚂蚁、表辛苦就是豆粒般的汗水流了下来……这样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让学生的作文分数在短期内提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得他们依赖老师的“习作指导”,慢慢地失去了对创作的的动力、失去了从习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使习作变得被动。
(二)重范文模仿,轻“下水文”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才是他们习作之路的真正意义上的起点。但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不足,写出来的文章要不就是七拼八凑、勉勉强强能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要不就是一记到底跟写流水账似的,没有任何的技巧和语言美可言。这样的文章被称为“下水文”,在部分老师的眼里是上不了台面的。很多教师批改时看到这样的文章往往是直接跳过去,写上一个“阅”字。而教师认为能够快速提高学生水平的方法就是经典范文的模仿。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写作也是一样的。模仿经典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样,写出来的文章无论在文字、结构还是内容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但这种做法也存在局限性,因为一些经典范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认识相差较远,学生只能模仿到“皮”却不能深入到“里”。看似华丽的文章,就像是兑了水的美酒,没有那味,没法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相反,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下水文”虽在文字的雕琢上和结构的梳理上还存在不足,可它们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文章,属于他们的原创,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更有亲切感、更有味道,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收获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忽视习作评价的作用
习作的评价是习作教学指导的延伸和补充,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它的作用,并未去好好利用。比如一些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评价中,会使用一些比较套路性的语言。诸如: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词句优美等等,这样笼统的、概括的作文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且对刚从低年级升上来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也理解不来这些评价词语的字面意思,这样习作评价就失去了它的指导意义,学生的习作能力就没办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教师对作文评价的方式也是比较单一的,当前学生的习作中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教师自己操作,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则很少使用。很多教师都很细心、认真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虽然稿子上留下了老师辛苦工作的痕迹,但是教师付出却没有和效果成正比。教师的辛劳却造成学生的惰性,他们依赖老师的批改,懒得去思考、不愿自己去动笔。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作文互评时,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作文与他人的作比较,发现自己文章的亮点和不足,取长补短,这样也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动笔的欲望;其次要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最后利用好作文评价,在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消除习作畏惧
习作之所以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短板,一方面是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对写作的畏惧。特别是从低年级刚升到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习作的字数就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的习作能力稳步地提高,有个过渡、缓冲的过程。那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營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
“兴趣”引进门比师傅引进门来得更有效,尤其是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能让学生放松自己,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课堂,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教具和教材等教学辅助用具来营造课堂氛围。例如:写《最喜欢的动物》时,我们虽不能让学生把实物带到课堂上,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图片和视频,教师在进行课件编辑。利用图片展示这些小动物的外貌特点,利用视频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中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应该适当地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衡量他们,要知道美丽的蝴蝶也是毛毛虫变来的,对学生的进步留一些空间和时间,对他们宽容有余。重视他们的“下水文”,哪怕他们的文章条理不清、结构松散、内容肤浅。我们要也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在鼓励的同时去引导他们把文章写得更加规范、更具水平。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提高他们写作的自信心,使他们善于写作、乐于写作。
(二)重视学生的素材积累,学会生活观察
“提笔容易、下笔难”,这是学生习作时的普遍现象。学生下笔难,是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较少、素材积累不多,所以才导致习作时无话可写。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从生活中、教材文本上去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和学习。
1.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生活就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全书,它是写作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记录周围的一切,获得写作的素材。比如在教学场景写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上下学时的情景,或者去看看菜市场买卖的情景,并记录下来。
2. 书本是习作的参考
我们不仅要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除了观察生活、取材生活,书本上的知识同样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年级的学生要想把文章写得出彩,单凭生活的取材是不够的。我们鼓励学生多看书,就是增强学生的语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并运用到习作中去,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三)重视批改的作用,培养自主意识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把习作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上,却忽视了评改的作用。有效的作文评改可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就像一个方向标,学生通过这些评价知道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的经验。中年级学生刚接触到作文,他们的写作技巧一定没有那么熟络。教师对文章的批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批改的作用是建立在有效批改的基础上的。但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这无疑是繁重的工作量。所以,我们挑选部分比较典型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们进行批改。除此,还可以让学生自评自改,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四)打破传统,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特别是中低年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能力不够,如果没有手把手教学,学生的习作水平没办法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教师采用模板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给学生固定的框架结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补写完整。这样的操作并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反而还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且采用引导式的教学。例如:在写作《一件xx的事》,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应该让学生抓住主干、体会情绪;写到《一件高兴的事》,应抓住这件事让你高兴的原因以及高兴的表现。引导学生去体会高兴的情绪,这件事情为什么值得你高兴呢?你的高兴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也学会了抓重点进行习作,离题、偏题的现象也会慢慢减少。
小结:
中年级是学生进行文章创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低年级写话习作的提高,也为高年级的习作打下了基础。在这个过渡阶段,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用心和耐心。我们清楚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当走出教学误区,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对策,让学生爱上习作,感受习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