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则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2022-04-18程应法
程应法
前言:
规则是每一名社会个体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契约,是保证人们生活幸福的主要因素。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还比较模糊,在此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学生开展规则教育,为学生后期成长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以课堂为主要途径开展规则教育,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规则要素,让其在学习中懂规则、守规则。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规则教育,如确定教学目标、科学选择规则教育主题、融合道德与法治等,旨在通过此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规则教育提供参考。
一、多层次分析,精准定位规则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有偏差,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低的问题。小学低年级道法教材中的规则教育,以学生生活为主要途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为规则教育课中目标的制定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参考下面标准:
(一)立足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德法兼备
规则教育多是在小学低年级中呈现,在新课标与法治相关文件的引导下,部编版小学道法教材的编写也凸显“德”“法”两大因素,贯穿道德与法治双主线。即使是规则教育,也融合了道德与法治的因素。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挖掘教材中的道德主题与法治要素。以《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目标的设置为例,具体为: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知道通过值日活动养成爱劳动、爱集体的习惯,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在集体生活中,要在遵守规则基础上还能够做贡献。参照新课程标准,本节课主题设置为;健康、安全地生活;有爱心与责任心地生活。从法治大纲着手,本次教学就涉及到规则教育。此次目标的设置虽然符合三维教学目标,但是详细分析更加侧重对学生值日生义务的强调,希望能够增加唤醒学生尊重与配合的道德因素。
(二)立足学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进行,设置贴合其接受能力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对教学内容把握不精准,出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趋低或过高。如“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设置的目标为: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情况、了解如何节约用水;经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再结合旧知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水资源,从“丰富”与“有限”两个角度讨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危机,建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初步了解节约水的迫切性,建立节约用水的良好品德。对此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此符合三维目标设置标准,但是此知识属于二年级范畴内,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中,“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情况”目标范围的设置比较泛泛。另外二年级的学生不了解唯物辩证方法,所以不能运用辩证方法讨论问题。基于此,将教学目标修改为“知道人类生活与水的关系,能够从小做起,保护水资源,知道水资源的宝贵”,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目标设置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规则意识。
二、挖掘道法教材中规则要素,多角度分析规则的内涵
教材是开展规则教学的重要载体,小学道法教材多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重视对学生主体建构的培养,新版教材在内容呈现与逻辑关系上有所优化。即在内容的呈现上更加简洁,图片内容增加,在此虽然呈现的内容更加简洁,但却有更大的解读空间。一个词语表达一层含义,但是图片能有多层内涵。例如“玩具交流很好玩,我收获了……”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玩具的分享述说快乐。“作业展示台”图文也为学生渗透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要学习他人,取长补短,优化自身。规则教育中,教师可从不同视角与维度、多层次解读教材,充分利用,让学生掌握规则知识,然后践行。
经过对课堂的观察,多数教师对教材的方向掌握是正确的,但是有教材实际要素使用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课外资源引入不足与教材留白使用不当等问题。
打开新版教材,发现《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很多留白的内容,其指向学生的生活,留白是一种艺术,可引导学生建立与教材的对话,从课中教学逐渐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以行动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实际课堂中教师却忽视了留白的教育。例如《上课了》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很多留白,如“我有一个好主意……”“我的办法是……”“我写的时候……”。但是课中教师很少利用教材中的留白进行引导与延伸。课中,虽然还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但是教师多是会提前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观察后“照葫芦画瓢”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考空间受到限制。
小学道法教材中,规则教育课程的建立,可融入导语、素材、留白、扩展联系等要素,每一种要素都有教育功能,若将导语的使用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那么留白就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课堂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课文主题的扩展可使用教学的任一要素进行。如《上学路上》一课中“我还知道……”“路上有温暖,我也发现了……”等留白都有特定主题,如引导学生观察上学路上的温暖瞬间、激发学生对交通安全规则的思考。此就是对课中安全知识与规则的扩展与延伸。教师要多挖掘素材、多层次分析教材,以教材中的逻辑顺序为基点,结合学生已有能力,使用教材要素,为学生给予更多方法的指导,获得道德启发。
三、挖掘生活资源,将规则教育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小学道法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品质形成,来自于其对生活的认知与体验,借助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而不是表面层次上的关于道德知识点的理解。另外,向生活学习靠拢是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教材以新的道德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此的规则学习也是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对小学生来说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能有更多与更深的认知,在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学生学习与教材的连接点,构建桥梁,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规则意识有更深刻的认知,进而能正确享受生活。但是教师很多时候在构建联系的时候,会出现行动上的偏差,最终只是囿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例如《可爱的动物》教學片段为: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呢?你觉得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喜欢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再提出:怎么样才能更喜欢呢?在新课教学中,教师直接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如金鱼会一直吃,但是吃多了会消化不良、金鱼要经常换水、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此教学片段的重点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小动物,进而真正地保护它,但是教师呈现的此部分教学内容更加机械与单一,只是单一照搬教材内容,学生没有思考与实践的过程。经过此课例发现,本班学生对小猫、小狗比较熟悉,教材中提及的金鱼与燕子学生却接触不多,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并无多大兴趣。在此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形式,以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照遇到的小动物。
规则意识的建议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规则的生活性,可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与认知。所以对于学生规则品质的培养,也要在生活中进行。小学道法中的规则教育为学生提供很多反应其真实生活的素材,在此生活资源上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明确规则,加强规则意识。如《上学路上》交通规则的讲解中,教师在网络中找寻十字路口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在课中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分析哪些车、哪些人违反了交通规则、遵守了交通规则,然后让学生根据此说出安全规则知识。这种结合生活案例的形式不但符合教学目标,还能够更真实地引导学生关照到自身的行为,是无形规则教学行为,让学生以此为鉴,正视自己不规则的行为并改正。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使用不遵守排队规则产生的踩踏事故资源,以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
四、转变道法教学观念,从管制转向引领
虽然现在小学道法教师使用多种方法教学,课中趣味性强,但是实际教学中,“说教管制”教育形式还较多。规则教育看似简单,很多教师只是以口头讲述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认为此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此行为明显忽视了知识中道德与法治因素的挖掘与运用。在此教师要从下面几点转变教学观念:
法治不只是在国家强制力推动下治理,还要人们自发形成正确的规则自治,在此将规则当作社会组建的基础基石,法治社会不能离开人们规则的遵守。学校作为培育学生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的主要场所,小学道法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在课堂中教师忽视了规则教育中法治观念的融入。例如《上学路上》课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红绿灯与其对应规则,讲解完后让学生跟着其说“红灯停,绿灯行”就结束了。教材中有一个图片是同学们在讲台前演示紅灯停、绿灯行的状态,教师以学生上学经过十字路口为例,带领学生认识十字路口的标志灯,整个过程没有融入法治观念。关于红灯停、绿灯行的知识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知道,在小学阶段开展此方面的教学要增加更加深奥的知识。如可为学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于红绿灯相关法律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此规则是建立在国家法律基础上的,建立规则意识的同时提升法律意识。
另外,小学道法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育德,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小学低年级道德教学中规则意识作为主要内容,其本质是引人向善,此不能离开德育的渗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道德与规则分离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规则教育的时候忽视了道德价值引领与情感激发。例如《校园里的号令》教学中引入“升国旗”教学片段,教师针对此只是教授学生要遵守哪些行为规范,让学生依照此行动,降低违规行为,此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在此教师不但要告知学生要怎样遵守规则,还要告知为什么这么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徽的情感。
结论: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来说,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则还不能完全了解,对法律更是认知不深刻,因此小学道法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的培养,让学生在知识内化中学会遵守规则。以小学道法教材为主要载体,挖掘其中规则因素,本文为教师教学提供几点有方向性的建议,完成了道法教学中规则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的完美融合,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