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4-18康丽婷
康丽婷
古诗词是一种与其他文学不一样的体裁,它具有很强的风格特点以及自身独特的格式。古诗词可以通过意境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经过时代的不停变迁,古诗词依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进行初中的语文教学时,老师根据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状况,可以更好地对其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丰富性,有利于体现传统文化对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初中语文经典及古诗词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达和进步,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会起到极大的影响。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出教学,才能够实现整体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将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其中的内涵,实现自我能力的更好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改善,将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学充分融入到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与进步。只有教师充分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的古诗词教学指引之下,实现综合素质的全方面提升与进步。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活动时,一般学到了哪首古诗就讲解哪首古诗,讲解之后又接着下一首,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形成必然的联系,也没有长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教师在讲授时,也缺乏一条清晰的课堂主线,学生根本就无法在模糊不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古诗词的真实内涵和意思,只能盲目跟从教师的讲解速度。
(二)内容枯燥
语文教材中,经常提起古诗词,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这侧面也体现了老师在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且讲课格调沉闷,老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学缺乏创造性;其次,没有抓住学生对古诗词的故事和诗文内涵感兴趣这一重点,让学生对其内容和含义进行及时地探讨和交流,导致古诗词教学课堂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高。
(三)教学落后
当前中国初中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枯燥的现状。中学生往往无法接受这种授课模式,从而逐渐对古诗词教学缺乏了兴趣。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但刻板保守,而且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很少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对该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导致学生不能融入课堂,也无法深入掌握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受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的限制,老师无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表现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也无法形成对古诗词的心理情感共振,课堂教学体验感受也欠佳,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
(四)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以及中国相关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学校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诗词的考点上,对考试内容大讲特讲,而对不考的部分卻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学习。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看重的也是考试内容,而不在乎古诗词的深刻韵味和文化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和保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造成阻碍,不利于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和古诗词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在中学古诗词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规定措施
中学阶段是学生通过积累基础知识养成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而且正是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所以初中语文教育就成为了能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要引导的基础课程。在课堂实践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必须融入传统教育思想,在经典的古诗词教育中保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知识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在经典古诗词教育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还可从以下视角出发,进行深入分析。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阶段的有关语文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联系学校生活组织教育活动,学生就可以对有关知识点形成深刻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有关语文知识点产生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课外古诗词进行课堂介绍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历,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词内容打下了基础。一方面,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描述自己印象中的故事内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描述对故事内容的特点加以总结;另外,老师也可以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影片或电视节目中选择部分表现故事内容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保学生可以对故事内容形成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入古诗词,可以引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掌握。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当学习者基本掌握这首古诗词之后,老师还需要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延伸练习,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后查找和本诗词意境相近的一些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查询各个时代诗歌评论家对这首古诗词的评论等,使学生在读书探索过程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运用类比手法,探寻共性关系
中学语文老师要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法进行古诗词课堂,使得学生对古诗词课堂产生新鲜感与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对比的手法为例,就是把相同类型或风格相似的古诗词放到一起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与共性,进而提出这类古诗词的共同点,学生集中讨论和研究,形成个人的见解,最终掌握这种共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便可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联系起来讲授。两首诗歌都是李白早期的代表作,年轻时候的李白仗剑远游,豪情满怀,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个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征,与古诗词交融,在研究与探讨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古诗词常识,提升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
在初中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于对学生的知识输出与传递,还需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探究。只有学生将所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充分地运用,才可以推动课程的更好发挥,达到更加优质和高水平的语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诗歌朗诵活动比赛,以及对于诗歌的形式进行自我创作比赛。在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之上,可以充分了解到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也就可以开展自我的诗歌创作和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完成诗歌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输出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自我社会文化认知的过程中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认知能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等。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实现对诗歌更深层次的学习,还可以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举办主题辩论活动,精解诗词寓意
为训练学生的思考拓展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主题辩论等教学活动,而辩论赛题材也大多围绕着一首诗歌的两个对立面进行。首先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在辩论过程中,从每一个小组当中挑选一个学生代表,首先陈述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接着再由各组其余成员展开补充和争辩,并对比一下哪一个小组的辩论内容更为完整,论点更为突出、具备权威性。以魏晋文人陶渊明所撰写的《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容易造成歧义。所以,老师必须从中提出主辩论主题,如中国诗人陶渊明的居所和悠然见南山中的心境是否一致。正方辩论的主题是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和居所位置无关;而反方辩论的特点主要是與这种心境状态和居所位置密切相关。在老师设定辩论赛主题之后,辩论小组首先就可以展开讨论,进而集思广益,收集大家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再由下一位代表负责回答。比如正方的辩论言辞是:“从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就能够看出,陶渊明已经身处闹世,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存在远大的理想抱负,即便外面声音嘈杂,而陶渊明却丝毫未受到干扰,这就是居于闹市而心自净的道理。”反方的辩论言辞是:“诗歌的第一段,就说明了诗人的居住地车水马龙,一种繁华之势;但在第二句中却又发现了僻静的字样,很明显,这两个原因间并不是直接联系,于是,只能说,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和居住地点之间有必然联系,但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打破这一束缚。”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深化了对诗歌的了解和掌握。当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过程给予肯定和赞扬,再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最后,教师再对这首诗歌的真正含义进行深入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断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诗歌认识对辩论主题进行探讨、解读,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实际上以及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了,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诗歌解读能力,学生的古诗词运用能力也得到快速提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能力,促进传统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
提升中学语文课堂容量,培育中小学生优秀的核心素质,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诗歌知识教学时,需要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合。只有教师对学生传授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让其饱览国学典籍,享受传统民族文明的陶冶、汲取先进文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