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探索研究
2022-04-18简正豪
简正豪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并且在之后两年的建设过程中,该教学团队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该校基于“1+X”证书制度与其他七所院校进行合作,同时持续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在两年的建设过程中已开展十项技术服务项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工业机器人行业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对该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1+X”证书制度与课证融通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水平,推动专业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因此,对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基于学生的学科专业对其开展学历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学历教育引导学生多维度了解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现内化转换,建立学生个人系统的知识体系与职业技能体系。院校再通过对学生进行契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课程融入当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等内容。而院校在开展推进“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结构等进行调整与创新,进而推动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学生取得学历证书是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联动
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做出相应调整,促进其转向轻量化、高精度、高速度、高智能化。在以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中,院校结合传统岗位的结构和操作技术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需求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能够促进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尤其是基于“X”证书开展的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实际岗位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装配调试等内容,进行系统化、针对性地人才培养。并且培训课程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等基本内容存在有效对接,既对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予以反馈,又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要求相对应。
(三)促进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推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逐步完成转型升级,这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在“1+X”证书制度的要求下,课证融通可以对院校方面形成作用力,促进院校对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教学时,切实遵从新时代产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主动调整实际教育教学的模式与内容,带领学生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同时,课证融通能够推动院校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和关键岗位需求,促进政府、院校与企业深化协同育人,促使工业机器人专业形成深化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衔接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培训新格局。如此,能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能实现工业机器人专业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困境
(一)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工业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实际岗位强调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而部分院校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没有联系整个行业环境与社会需求等要素,对其存在理解偏差等情况。所以一些院校在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以及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没有开设针对岗位需求并满足课证融通条件的实训课程,或者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等。并且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部分院校设计的基于“X”证书的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相脱离,与岗位需求相契合的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内容较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并且,部分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内容因缺少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无法与强企业规范进行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证融通的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制造比较复杂,并且对精密度的要求较高,且程序编程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时,教师一般会选择对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示范结束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长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保障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连接,无法驱动学生提高对实训课程及其内容的正视与重视,学生缺乏对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的全面了解,则难以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且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师难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检验与教学成果分析调整教学方式与方向。
(三)教学标准与证书缺乏对应
虽然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也有部分重技能证书与专业课程体系联系不足的情况。其一,一些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与岗位任务存在不一致,院校基于课证融通的教学标准无法同时满足证书校核要求与岗位需求;其二,部分企業的主要经营方向在于探索工业机器人前沿技术,但有些前沿技术在得到市场的正式授用前,院校无法对学生开展创新型技术的教学课程,并且这类技术无法及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中。而针对这类企业的岗位需求,院校无法结合证书设置相应的教学标准;其三,一些重技能证书缺少对理论知识考核的优化,知识点考核没有结合实际岗位变化调整考核内容。而部分院校教学标准也与之趋同,对于一些重技能证书的教学内容倾向于实践技能教学,而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刷题等方式进行,缺乏规范的教学标准。
三、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策略
(一)重构课程内容融通职业技能的知识体系
院校要准确认识到“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作用与影响,多维度构建课程内容融通职业技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教学环境。院校在重构课程内容融通职业技能的知识体系时,首先要参照实际岗位相关工作内容与典型任务,对课程内容融通职业技能的知识体系融入契合岗位需求的实训标准,补充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其次,院校制定实训课程、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依据工业机器人行业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设计每一课题的实训内容并提供拓展性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从课程内容融通职业技能的知识体系划分出实训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加强基于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教学;最后,院校可以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系统集成设计、程序编程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基于实训知识体系的结构进行衔接设计,并以此划分实训课程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专业水平。
(二)创新实训教学模式
创新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是实训教学模式,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大赛、“X”技能考证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从工业机器人专业一般课程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实行情境教学,通过模拟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工作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并促进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反馈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积极性。从职业技能大赛的角度来说,院校可以将大赛中涉及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作为考核要点,融入到课证融通的实训课程教学。还可以就职业技能大赛设立第二课堂,增长学生见闻的同时方便教师对其开展针对性教学。从“X”证书方面来说,院校可以通过不同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融入到课证融通的实训教学内容中,并且要保证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训练课程的课时分配合理。
(三)制定课证融通的教学标准
制定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教学标准,需要院校将职业技能证书考证与课证融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第一,院校要将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确立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的教学核心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确立核心内容并不代表对一般知识要点不进行考核,而是作为针对性强化教学的教学标准参考;第二,院校合理制定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后,对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作出调整优化,补充实训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容;第三,院校要在“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基础上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对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的测评体系,确保课证融通的教学标准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匹配。
基于“1+X”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是推动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创新、促进该专业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院校在优化相关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内容时,需要結合社会需求、岗位要求和执业证书考核要求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如此,有望进一步深化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资源。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为例(编号:JXJG-2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