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对策研究
2022-04-18南风华
南风华
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所需要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突出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数学学习习惯和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合作能力、数学思维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基于此,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对策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在以小学生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各方面能力为基础的前提下而设计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运算素养、空间想象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实践操作素养。从内容上看核心素养关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还从思维、想象、操作这几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界定,因此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要求都非常全面。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外国引进的概念,核心素养一般被认为是关键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学习数学后达到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它是教书育人独特的表现。培养我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利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能力。从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发展来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在方式和思想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学生只有具备基本的素养,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备自己独立的意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虽然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小学生并不具备这种素养,因而需要课程改革。
二、数学深度学习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深度学习是构建数学知识学习的起点。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要结合一定情境把新旧知识和经验互通,扩充和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把知识连接起来,让数学知识学习充满动态生成,促使学生主动处理、选择和加工新知识,有效地把书本知识生成为个人经验。深度学习是促进思维品质提高的有效手段。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判、反思和创新作用,促使学生置身情境生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实验、探究和创造等多样学习活动判断问题,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深度学习是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深度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会学生透过表层发现实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重在学生的质疑争辩、独立思考和合理迁移,把知识互通互联,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深度学习是数学多样化评价的载体。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态度、方法、技能和运用等综合目标培养,也需要数学综合评价的支撑。数学多样化评价,要有机融合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活动,创新评价内容和方法。围绕以学生评价为主体,融合集体、小组和自我等多样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在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案例
数学学习包含概念、公式等抽象性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只是将公式和概念教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理解存在偏差,在习题解答的时候也不能灵活运用。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调动。可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不能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一些生活案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时,可以引入生活中购物的案例,让学生把数学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的计算中去,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作用;同时,抽象的数学学习也会更加具象。学生在面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时候也更有代入感,以此推动了小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答。除了计算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进行导入。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图形,直接利用公式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借助趣味教学激发认知积极性
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小学生的主体支持,因此,趣味教学就成为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开山之作”。趣味教学具有较强的新奇性和吸引力,能够将小学生快速引入教师预设的认知轨迹之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小学生的生命活力、认知兴趣、探究热情和求知动机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遵循教材内容的创设理念而开展趣味性较强的实物教学,即为小学生投放足量的小木棒,让小学生亲自数一数、分一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整十意识”,将小木棒按照10个一组的分配方式去进行分组活动,最后再数一数剩余的小木棒的数量。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开开心心地进行小木棒分组活动,也可以初步培育“十进位方法”。因此,小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认知兴趣、数数能力和表现意识,从而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认知状态。
(三)重视和学生交流
学生面对困惑,不敢向教师提问。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小学生的胆子比较小,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敢和教师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都不了解,更无从谈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解答数学理论知识,还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积极品质。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共同探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和同学交流时更有共同语言,不会像和教师交流时那样紧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感受到主体地位,才能养成核心素养。
(四)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是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而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恰恰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之一。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不仅是数学生涯长期学习的保障,更是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必备要求。小学阶段正是各种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包括:①课前充分预习;②细心审题,不急不躁; ③勤于动笔,勇于发言;④课后复习,巩固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①学习过程跟不上教师和同学的节奏,理解比较吃力,这便是没有进行充分预习的原因;②明明会做的题,一考试就做错了,因为急躁、粗心看错了数字等;③有一些知识点不太明白,但是大家都会,就不好意思再提问;④课堂上都懂,都能理解,一做题就不会了。综合此类问题,究其原因都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五)实践操作素养为主导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论,突出了实践操作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数学这门学科也离不开实践操作,数学问题大多数可以通过模型来解决,模型可以囊括很多概念和知识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来提高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这节课时,其中有关圆柱体面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让学生以实践操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圆柱体的面积等于两个底面圆和一个侧面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分发一个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该模型,并且将该模型的底面圆和侧面剪开;学生发现该圆柱体的组成后,理解了圆柱体的面积计算公式。随后教师给出一个圆柱体的面积数值,让学生自己推测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并且试着剪出符合要求的圆柱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养成理解性学习的好习惯;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对知识展开应用,两个过程都是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展开。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数学这门学科和建模联系密切,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对建模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建模,通过建模来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六)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培养学生能力时,需要建立与现实相关、真实存在的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可以全方位使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解决遇到的多种实践问题。生活的复杂和多变可以帮助教师设置多种可能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散思路、调动脑细胞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创建的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近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思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息技术中应用的逐渐扩张,数学的应用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特征也逐渐显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开放性不仅在于小学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在于小学数学素养对人生存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创新文化认知,以动态思维审视数学发展,从而带动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