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回归与应然选择

2022-04-18王玉丽

考试与评价 2022年3期
关键词:案例化学高中化学

王玉丽

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也是化学新课程价值回归与应然选择。对此,文章首先分析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然后指出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1.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1 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活动需要结合真实情境展开。以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根据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或者是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Na和Fe以及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从这个教学任务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不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理论,还需要将学科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探索欲可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而如何有效地应用生活案例,并把抽象的化学知识生活化与形象化,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只是采取反复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难以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会逐步下降。以氮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一句俗语导入新知,即:雷雨发庄稼。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学生可能通过回想自己所学的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猜测“雷雨发庄稼”的原因,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呈现出这个俗语的原理,即:在放电条件下,N2+O2=2NO (无色),2NO+O2=2NO2 (红棕色),3NO2+H2O=2HNO3+NO。在这样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硝酸和土壤中的某些盐进行反应,最终形成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理论与生活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种生活化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效地提升了化学教学质量。

1.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探索生活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但是有部分学生认为这部分知识非常难,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讲解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难度必然会增大。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混淆了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等相关概念。而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并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引领,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问题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例题:用多媒体展示月饼中的小包装袋,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月饼中为什么要放入小包装袋?小包装袋里装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实验探究,并设计相应的化学实验,目的是探究小包装袋里物质的主要作用。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之后,开始进行实验探究,并讨论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导入,可以体现出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月饼的包装袋提出问题,并逐步导入本节课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设计探究实验,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解释问题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换,另外在实验最后,通过方程式的书写问题处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增强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知,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可以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可以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1.4 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多数问题能够通过化学知识进行处理。在讲解铁、氮及其化合物或磷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例如,铁锅生锈、尾气排放等将此应用到化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性,进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生活化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并利用旧知建构出新的知识框架。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真实生产与生活内容的导入,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以下将重点从生活经验、真实的生活与现代化科技信息以及生活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重点探讨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2.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化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应用点,教师以此为核心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道理连接化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在学习臭氧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常识并进行提问:在雷雨过后,空气会变得非常地新鲜,而且周边的环境也会变得格外地明亮与清净,这是什么原理呢?有学生指出,闪电过程中,空气中有一部分氧气转化成了臭氧,而且雨水还冲掉了空气中的一部分灰尘。这个常识的性质是少量臭氧能够对空气进行消毒与杀菌,因此,空气就会变得非常地新鲜。在讲解这个常识后,这可以设计如下例题:请使用活化理论解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常识进行相似类比。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原理方面的困难,教师在设置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融合一些生活常识,也可以采取比喻的方法,把生活案例的思想方法进行横向的迁移,进而为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奠定基础。

2.2 导入真实的生产生活与现代化的科技信息

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如下例题:现有一张铝制品说明书,上面的使用说明指出,不能使用鋁制品盛酸性或者碱性的食物,也不能装腌制品,例如:果汁、食醋等。如果铝制品上粘上顽固污渍,可以先使用温水浸泡一个小时,然后再使用软毛刷进行清洁即可,切记勿用钢丝球或者是砂子清洁铝制品。从这个例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铝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说明书可以直接了解到铝制品的性质,即:铝制品遇酸产生反应,也会和碱发生反应。从化学的视角出发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能够逐步形成化学思维模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习题: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源化综合处理作为教学素材——废弃牛奶盒的回收与使用。“一个牛奶盒,75%是纸,20%是塑料,5%是铝。”回收废弃牛奶盒等废弃物,并制作出各种衍生品。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借助这种教学案例,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化学,这是从本质上重新定位“生活化教学”。

2.3 设计丰富的化学生活化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而在傳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侧重于解题技巧的讲解,未能够考虑到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考试中有很多题目是联系生活设计的,由于学生未能够把握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实质上,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知识取自于生活,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探索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生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处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技能。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让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能够处理实际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进一步增强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联系,让学习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驱动力。以“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整合生活中的有关素材,并探索新知。比如,万里长城有很多地砖与石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人们正在寻求保护的方法;自由女神像受到了大自然的侵蚀;故宫太和殿栏杆上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是成了光板。结合上述案例,请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化学家提出酸雨的概念(一般是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酸雨被称作是“空中杀手”,这主要是由于酸雨对生物、土壤与建筑产生巨大的危害。全球有三大酸雨区,其中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与华南地区。对此,我国出台了酸雨防治计划。脱硫技术是减少酸雨的其中一种途径,含硫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消除二氧化硫,这一过程称作是钙基固硫。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烟气脱硫技术,利用石灰石或者是石灰浆液在烟气吸收塔中不断循环,可以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完全吸收。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案例应用了哪些化学原理?”借助于生活化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够把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变成知识与技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而这也是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学生非常了解的内容,因此在学习中融合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将学习和应用充分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新课标中指出,化学教学活动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为化学教育内容注入活力。生活化教学要从内容方面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成实践能力的锻炼,是高中化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案例化学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