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2-04-18孙莉
孙莉
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到了重要阶段,对于教育教学的根基,小学教育给予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对于审美教育的口号,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进行剔除,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审美教育也越来越迫在眉睫。现今小学教育里阅读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养成和培养,作为小学教育多类型、多样化以及人性化的体现,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审美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发掘美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审美思维的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与创新。
一、创造意境丰富文化导入,奠定审美文化基础
情境,使我们可以为想象创造空间,有了情景的搭建,学生深入到文本的阅读中更会在身临其境中引发思考,对文中主人公的思想也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在这种认知下,就会产生对人物的思考和感悟,在思考、认知、身临其境的过程中就是审美提升的关键所在。在这种状态中,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并构建自己独有的审美思维,并在创造的意境中发挥奇妙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就可以在自己构建的意境舞台上自由自在地穿梭。
基于此基础,我们就应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而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清楚地知晓阅读的主题,并在阅读之前搜集大量相关的文化素材,丰富文化底蕴和阅读课上的文化储备,加强意境教学与课程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引发学生的独立。而这种思考也是紧扣文章主题的,不至于偏离教学的目的,只注重教学的创新性,而忽略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更注重学习。我们是通过一种教学情境氛围来辅助教学,使课堂的氛围更加能让学生产生新奇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变得灵活。通过这种课堂氛围来营造学生对于课堂的新鲜感,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授课方式中体会不一样的教学感受,让学生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上课的乐趣,从而从情景中感受到美学阅读课程,在教育中构建他们对审美的认知,通过这种意境教学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就可以在备课过程当中把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写这首诗的文化等都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可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去整理归纳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教师做到丰富自身的文化储备,用课本以外的知识来进行讲解,保证课堂上相关知识更加丰富。这就很考验关于教师的知识文化储备,也可以利用这篇诗词来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比如相关节日各地风俗以内重阳节的节日内涵等。可以通过边介绍边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融合的特点,更要加以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词的内涵进行剖析,比如关于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节日内涵是“敬老、爱老”。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有背景支撑去更加了解这首诗的內涵,通过这种内涵的支撑再去进行相关的诗词鉴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建设。
二、创建情景阅读,为审美建设提供思维支撑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环境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并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在小学这个审美思维养成和建设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的见识和阅历都还有所欠缺,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来对教学进行辅助。然而很多多媒体教室的课堂用具都成了摆设,非常鸡肋,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思想,更习惯于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而把多媒体等辅助工具搁置一旁。其实二者并不冲突,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更能构建直观的阅读情景,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情景教学与所学课程知识的相关转化。用多媒体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将传统授课方式中需要在黑板上进行得较为抽象的画图、情景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现,用这种这直观的方式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点,增加学生的新奇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传统的板书更让人容易接受,当然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也可以用板书的方式进行体现,与学生一起用笔探索知识,会更使学生产生与老师一起探索知识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现,跟学生一起进行思维开阔,从而大胆进行关联,帮助学生增加文章的记忆点,从而保证学生对这堂课的阅读理解加深记忆,保证对这堂课记忆的时效性。
例如:在讲解《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有很多关于风景的描写,很多小学生对美没有一个鲜明的概念,可能这些风景每天都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由于没有美的概念,学生就会忽略这些美景,也不会去注意到生活中的这些美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方便学生的鉴赏,这种风景除非让他们去自己体会,否则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会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人都是感官动物,有些风景文字的表达会让人的想象有局限性,在备课中,可以提早通过多媒体做准备,在授课中进行展现,结合文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美学特色。由此可见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令教学方式增色不少,所以教师更应该结合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合理、高效地使用。教师有了使用多媒体的意识,就会在课堂上通过制作和展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地为学生展示。课程中有关于四季的描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相关课件时,同时对教师的审美也是一种考验。因为小学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其中的影响非同小可,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教师的审美会影响到还没有什么判断力的小学学生。而在展示过程中,通过四季相关风景的图片与视频的生动呈现,更会让学生加深对景色描写的印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想象和观察,由此可以延伸出在日常生活中对四季的美的相关感悟,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
三、组织合作鉴赏,为审美构建提供赏析空间
在进行开展阅读课教学活动期间,为了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做调整,从而实现审美目标构建的顺利实施。基于此基础,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剥离开来,组织开放性的授课条件,让学生自己在开放性的环境下去感受对于美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切身体会对于美的追求,从而构建审美目标,同时也在构建审美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对课程中的知识加深印象,在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本人对知识的解读与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建设,更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组织合作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教学,创新的不一定是教学风格,更有教学环境,特定的环境可以引发学生对不同环境的思考。不同的教学场景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思想体验场所,创造一个不同的教学环境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属于学生的舞台,学生的思想可以在舞台上自由穿梭。但是这种创造要接近于课本,使课本这个框架让学生不但有思考的空间,而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课本。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的场景,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就先让几位同学熟读课本后来到讲台上对《负荆请罪》一文中各个不同角色进行朗读和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变换和不同形式的情景教学来加深对课本的印象。也因为有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局限性没有那么强烈,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自我代入产生不同的思考。比如有些学生会带入蔺相如,有些学生会代入廉颇。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代入,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对这篇文章进行不同的思考,这也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加深记忆的方法,学生心理上会为自己的审美搭建一个空间:怎样扮演才会看上去更逼真。通过这种思索,进入课堂情境,从而对这堂课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并针对这些了解会有自己的看法。
在《陶罐与铁罐》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通过表演对文中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美学内涵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利用这种扮演,让学生产生共鸣,以这种共鸣去支撑学生对良好思维审美的认知。
四、读写融合训练,为审美提供创新支柱
在开展阅读课期间,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审美构建,教师也需要侧重于训练活动的规范组织。就像学生看见美丽的风景,知道美在哪儿却没有办法进行表述。这个时候就应该践行读写融合训练,在阅读中进行自己创作的思考,通过自己思考未来的写作,创建新的审美框架,通过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来明白审美的含义。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写作训练,把这种写作训练当成为学生的审美提供创新支柱的办法,可以在写作中进行思考,把自己观察到的美、在情景中融合进去的美都经过思考去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在阅读中进行创作也有许多好處,比如可以更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创新思维。在这种训练中加强自身词汇量的积累,用这种自身的思考去形成对于审美思维本身的认知。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对于景色描写非常壮美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语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来进行创作,甚至可以根据文章的描写特色来进行句子创编以及仿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感受文中景色的描写,一边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写作创作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这种创新写作加深对文章阅读的记忆,也可以构建他们对美学内涵的解读,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思考、对景色描写的学习,为他们以后文学鉴赏提供新的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学生对审美自己的看法与认知。因此,推行审美化阅读教育已经是主流趋势。基于此,在开展阅读课的教学期间,作为教师更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新,不但要把学习作为授课的目标,审美的培养也更应该提上日程,通过丰富的文化导入,创建情景阅读等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具体的阅读课程进行鉴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