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
2022-04-18李彩治
李彩治
教育部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还需要从它的四个层面上来分析。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它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语言经验,从而在书面表达和日常交际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建构与应用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审美鉴赏与创造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创建审美性的教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科目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也能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小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知识素养”“思维提升素养”“审美水平素养”和“文化养成素养”等几个方面,这些语文核心素养基本贯穿了整个语文学科体系。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和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且能在跟随教师思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当下小学教学“核心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过于看重成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人类成长和经济社会进步作为根本要求,尊重广大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发展至今,效果虽然是明显的,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创新能力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需要,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以素质教育的成果为依托,突破瓶颈,推动素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对这一名词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他们能主动把自己的核心素养教育培训目标与课堂设计相互结合起来,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化、多端变化的现象,少数教师甚至“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他们都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核心素养教育培训,但却是沿袭了以往“三维目标”的培养模型与方法,导致其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没有能够在学生身上“开花”。
(二)学生主体感受的忽视
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的中国小学语文课程,要求教学既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核心素养”建设作为专业教育教学导向的中国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教育专业各门学科课程的專业教学基本宗旨就是我们要努力培养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取得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良好品格。
因此,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内容必须从零散化走向体制化。但从目前情况分析来看,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内容零碎、缺少系统性的问题,例如学科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单元式教学或者是小型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该类别的课堂内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容相互孤立、分散、不成体系;我国的语文课堂和其他专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隔阂,学科之间又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了封闭、静态的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建设。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可以窥见一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以“字词把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为主要模式进行设计并展开教学。这一范式从本质上看虽然是紧扣文章的主题,但实际上却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没有挖掘出文本背后的真正含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作者思想和感情,也很难真正地感受到文章中字词的韵味,情感课堂教学的宗旨就变成了形形色色的空架子,学生主体遭到忽视。
(三)学生兴趣缺失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我国小学语文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立和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定位于特殊的学校和职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其工作的对象;第二,教师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传教士”这个位置,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了学习者这个位置,使得师生关系始终保持在传统的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第三,教师把每一个学生视为“朋友”或“伙伴”,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很容易因为自己的这种主观心态和情绪而对每一个学生个体产生了好恶之心。以上三种人际关系,从单一的角度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构成师生关系的三个不同侧面,但如果分开来看,就不能形成合力。前面两类是属于常识型的师生关系,比较刻板,缺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后一类是属于情感型的师生关系,其中每一个人都有着更多的主观情绪,容易发生注重自己的个体而完全忽略了整体的情绪交流现象。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守旧,课堂氛围枯燥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科目的教学类型和教学内容较固定,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文言文等形式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使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自己成为教材知识的搬运工。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开展课堂改革,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然而,调查显示,这些教师的改革措施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导致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不大,课堂氛围相对沉闷。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守旧,不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由于许多小学生认为语文科目是一门极为简单、轻松的课程,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大,所以没有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有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科目提分较为困难,加之不具备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另外,教师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学生合作学习等能力较差
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果不佳,除了因为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薄弱和语文基础较差,還因为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语文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使有些学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无法有效地参与师生讨论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无法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面对全体学生,要帮助学生打好语文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借助游戏形式,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性格较为活泼,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如果广大小学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就很难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这就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例如,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部分,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思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二)引入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主要受形象思维引导达到理解教材知识的目的。为了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性,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审美品质。通过真实情景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品读语言所赋予的思想与情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小组合作便是一种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样既能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也符合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创造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以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学生自主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挖掘广大学生的潜能,增强广大学生对于问题探索的内在动力,培养广大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自主实践能力。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突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一套立体化、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系统,培养并造就一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需要的通识型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教育宗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当前许多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把握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尊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通过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和自主性,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储备的同时,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