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蔚《九华纪胜》编纂特点研究

2022-04-17方明霞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九华九华山文献

方明霞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0 引言

陈蔚,字豹章,号梅缘,青阳九华山人,其编纂的道光版《九华纪胜》(二十一卷),包括序、凡例、山图一卷、原山一卷、录记一卷、诗词赋三卷、诸胜十二卷,物产一卷、艺文一卷、杂记一卷。其中恭纪盛典列于前,正文首山图,次原山,次录记、诗、词、赋,次诸胜,分记山西、山东、山南、山北,次物产,次杂记。丰富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唐至清历代以来,与九华山相关的文献记载,包括九华山名字由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历史变迁、九华山特有物产和历来歌颂九华山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书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陈蔚之前,编修九华山相关的地方志种类繁多,虽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但是很多是重复的,也有缺乏考证和散漏的。陈蔚本人在《九华纪胜》中说到编修此书的目的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8,因此,在编撰上有自己的特点。对此进行研究,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文献史料,具有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陈蔚的思想,同时为后续山志修撰提供借鉴。笔者将其与光绪版《九华山志》、民国版《九华山志》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陈蔚《九华纪胜》编纂的特点。

1 《九华纪胜》编撰特点研究

1.1 重形胜

首先,从内容架构和篇幅比例上比较,《九华纪胜》记载诸胜所占篇幅最多,多达十二卷,占本书的一半多,记载全面而详细;相比较而言,光绪版《九华山志》一共十卷,其中卷三山水、卷四方产、卷五营建三卷主要是记载九华山山水形胜的;民国版《九华山志》一共八卷,其中只有卷二、卷三和卷六三卷记载山水形胜。

其次,《九华纪胜》记载名胜首先是以景为纲,其余附之。陈蔚在凡例中说道“九华以峰胜,故分纪以峰为纲,凡岩、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随地著焉,其与溪、岭,仿此。”[1]13如卷七化城峰:

“峰以寺名,居九华之中,稍偏西南。自峰麓伏龙桥盘折而上,历甘露庵、定心石、涌泉亭、龙池庵、半霄亭,亭畔有半山,土地祠自桥庵至化城寺,路之半也,更上大小仙桥为碧霄亭址,陟望江亭,抵江山一览,亭路南下,左折过迎仙桥为接引殿,即旧怀仙亭址,稍前,阴鸷堂即下禅堂。”[1]197

详细地介绍了化城峰的位置,四周相应的营建、山水等,接下来引用《泛舟山浙录》中关于化城峰的记载,即“随溪而入,至乱山环合处,登化城岭,岭峻窄时,时回望诸峰,层出殊快心目又曰过苦竹邟,行至蜃蟠岭而化城峰尽矣。”[1]197再是相关诗文介绍,如周必大《题九华化城峰》、洪亮吉《自一宿庵至化城峰》和荒景仁《夜宿化城峰和洪稚存》,随后相继是化城峰四周名胜山水如伏龙桥、甘露庵、定心石、涌泉亭、龙池庵、半霄亭、碧霄亭等的相关内容记载,包括地方志文献和诗文。

又如卷九介绍少微峰时:

“少微峰在翠微峰南,以唐费拾遗隐居名,其故宅在焉,或曰卧云庵,是溪中有枕流石,峰北天香岭,使者焚香宣诏处也,旁有风轮石,石崖上有碧玉泉,泉上方石相传为窦子明醮坛,俗呼仙人石。”[1]343

先介绍少微峰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和周边景观,后引用《九华诗集》《刘冲山人稿》关于描写少微峰的诗歌,随后引用《神仙感遇传》《唐诗纪事》中对费冠卿介绍的内容,再是关于颂扬、议论、感怀费冠卿的诗歌文章,随之是对于枕流石、天香岭、风轮石、碧玉泉和窦子明醮坛的相关介绍,先是引用山志介绍景观地理位置,然后引用相关诗文,如枕流石先是引用顾志介绍“枕流石在少微峰下溪中”[1]358,再引用费冠卿诗作《枕流石》:

“不为幽岸隐,古色涵空出。源以清泚流,鉴此坚贞质。旁临玉光润,时泻苔花密。往往惊游麟,尚疑垂钓日。”[1]358

相较而言,《九华山志》将山水、方产、营建、人物、艺文、考证等单独成卷,这些都是并列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陈蔚在编撰纪胜时,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峰或岭或溪为纲目,与之相关的山水景观、人文历史、诗词营建等都一一记载,虽然比较繁琐,但是更加具体,尤其是在保存文献方面起到体系完整的意义和作用。从内容架构、篇幅比例和编排特色上,与两版《九华山志》相比较,各有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体现了陈蔚《九华纪胜》编纂上对形胜的侧重。

1.2 重考证

虽然没有和《九华山志》一样,将考证单独作为一卷,但《九华纪胜》在编纂上也是非常重视考证的。陈蔚说到编修此书的目的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8,故而在编撰上,对于九华山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物产、诗文创作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加以引证。如对于九华山改名一说,在《原山》一卷中进行了具体的梳理和考证,先后引证了《桂海虞衡志》《古今合璧》《明一统志》、明《青阳县志》《九华散录》等。正如他所说:

“引证诸书,证明所出证信也。九华志肇于唐,续修者不一家,惜诸编散轶不见原文,历代沿修,莫辨其说出自谁手。其存而可考者,不过数种。今见于宋陈清隐《九华诗集》注者曰陈诗注,见明苏淮楚侍御《九华志》者曰苏志,顾韻弢方伯《九华志》者曰顾志,见国朝吴少友文学《九华全志》者曰吴志,李介菴观察《九华志》者曰李志,《九华散录》曰散录,《九华目游集》曰目游集,《九华考异》曰考异,如旧志滕录、程图之例皆省文也。”[1]10

自唐至清,记载九华山山水、诗文、形胜等的书籍,大都不存。后来沿修的无从考证原文出自谁手,因此陈蔚在编撰《九华纪胜》时,无论是记载山水名胜、人文历史,还是物产营建,都一一对于引用出处在文末加以标注。多次引用陈清隐《九华诗集》注和诗歌,如卷九诸胜介绍处士岩“处士岩在卧云庵东北,处士失其名,岩内石床犹存。”[1]364再引用陈诗注“卧云庵东北。相传昔有处士居此数十年,人不知其姓氏。今石床遗迹及手植松柏在焉。”[1]364和陈诗“枯松痩柏几千年,老屋相依住翠烟。雷破前山风振海,先生兀兀正逃禅。”[1]364最后标注出自《九华诗集》。

不仅证引诸说,而且对于有异议的,陈蔚在《九华考异》中多次予以考证。如考异曰:“清隐《九华诗集》注广福寺云覆缻峰下,注覆缻峰云广福寺西。今观峰巅有石,欹如覆盂者,覆缻峰也。东协济祠在其东南麓,则广福寺应距此不远。俗以山西之平坦寺为广福寺,以平坦寺东之峰为覆缻峰,不思注云覆缻在广福西,非广福在覆缻西也。《江南通志》谓广福在峰下,后移山上。今平坦寺在峰下,与后移山上之说不符,则平坦非广福明矣。况周益公《九华山录》曰:山之东闻有广福等院甚佳,王文忠公《九华山房记》曰:宋子嵩营宅九华之东不确可据乎。总之,寺经迁徙久而遗基芜没殆尽,后人莫指其处,传曾多矣,然考沉机石清隐诗注在广福寺侧,此指原寺而言,则是石必在山之东且在山之下矣,即谓石在净信寺上则又山之上矣,其说岂足凭乎,故新旧山志及《九华散录》,覆缻峰仍列于东,不尽改于西,亦阙疑也,若何蒲溪《九华山记》云宝陀岩下五里,有幽谷为广福寺,此指徒建之所言耳。”[1]459对于覆缻峰的位置,陈蔚亲自实地考察,加以考证,否定了平坦寺是广福寺,认为覆缻峰在广福寺西边,并指出出现失误的原因在于广福寺几经迁徙且遗址已失。再如对九华高僧杯渡隶属朝代的考证:“《高僧传》杯渡元嘉三年行至赤山湖而死,还葬建康覆舟山。元嘉为宋文帝年号,阅七十五年方至萧梁,《九华诗集》注称梁杯渡误。”[1]421-422《九华考异》是陈蔚的一部专门考证九华山的作品,今已散佚,但纪胜中保留了不少记载,具有重要的文献考证价值。

1.3 删繁词

陈蔚《九华纪胜》不仅善于和重视考证,在内容选择上,也非常严谨,对于之前山志内容不符的,进行删减,重新加以编排。

首先,大胆删去与九华山无关的诗歌作品。他在纪胜中说道:“一旧志有非九华诗而扩入者,李青莲《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郑七松《赠曾畴》诗并序、赵青岩《过狄江红杨树追述覆舟》诸篇与九华无涉,薛陶臣《九华观废月池》七律乃蔡国公主上池院非山也,凡如此类,今悉汰去。”[1]12“一九华楼有二,一在池州城东门,一在无为州城移风门,上皆以望见九华得名,而诗中言楼而不及山如杜樊川《登九华楼寄张祜》,高九万、杨次公《九华楼》诸篇不得与《郡楼望九华》诗并录也。”[1]13“一前人青阳道中暨江行诸诗,每赋及九华,如王荆公次青阳文,文山解文毅过池州之类究与九华之什不同,概置不录。”[1]13

其次,将诗歌和序文放在一起,根据诗和序的重要性,相应编排,便于翻阅,确保文献的整体性,“一凡诗有序或序有诗者,旧志分列两处,不无割裂之弊,今观其所重而轻者附焉,序重则诗附,诗重则序附,如李太白九华联句序,刘梦得九华诗之类是也。”[1]13

第三,对于物产记载方面选择记载与其他山志不同之处,“物产方面异于他山者记之。”[1]15“一探诗文于九华如入宝藏,美不胜收,兹编仅登十之二三,其余不能割爱,别辑为《九华诗文集》。”[1]13对于不符合他选择条件的其他诗文,收集整理,加以编辑。

1.4 列书目

陈蔚在《九华纪胜》凡例中说道:“一志家以诗文为艺文,非古也。今仿汉书例,以历代所辑九华志,乘编目,附以序跋为艺文志,至诗文分载各条下,亦汉书载著作于列传例也。”[1]15《九华纪胜》集中记载诗词文赋篇幅四卷,和很多山志一样,纪胜中以诗文为艺文,按照朝代先后,文体不同,加以分载,如卷三为散文,卷四为唐宋元诗歌,卷五明清诗歌,卷六为赋。此外,卷二十艺文仿汉书例,将自唐至清九华山相关的文献编成书目,一共记载了唐《九华山录》一卷(未著撰人),僧韦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宋滕宗谅《九华山新录》一卷(又《九华山图》),沈立《九华总录》四卷,刘放《九华拾遗》一卷,曹机石刻九华山六图,程九万《九华诗》百篇(又九华山东西二图),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陈岩《九华诗集》四卷(图六幅),释希坦《九华诗集》一卷,元方时发合刻《九华诗集》四卷,杨少愚《九华外史》四卷,吴天赐九华四图,明包广《九华山诗集》二卷(正德十三年辑),王一槐《九华山志》六卷(嘉靖七年重辑),柯乔、施宗道、江可立同辑《九华山诗集》二卷,苏万民《九华山志》六卷(万历七年重修),蔡立身《九华山志》八卷(万历二十一年重修),陈天球《九华山帖》二卷,吴光裕《天台游草》一卷,顾元镜《九华山志》八卷(崇正二年重修),李之世《九华逸史》三卷,施达《天柱志》六卷,张埁《九华山游记》一卷(青阳宁应祖序),吴钟《双峰诗》一卷,国朝吴光锡《九华全志》十二卷(顺治九年重修),刘廷銮《九华散录》三十卷,李璨《九华山志》十二卷(康熙重辑),钱之选、姜成宁同辑《九华目游集》一卷,僧祖格、清时同辑《九华东岩志》一卷,毛师彬《九华游草》一卷,吴襄《壶中九华集》一卷,陈捷《九华新志》十卷,陈蔚《九华考异》二卷,陈蔚《五溪诗略》二卷,陈萼《湛清园志》二卷等。陈蔚按照朝代先后,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与九华山相关的书籍,有私人著书,也有官方修志,周赟光绪版《九华山志》在列举相关书目时,从数量上与之相比,是不够全面的。陈蔚不仅梳理与九华相关的书目,而且对于这些文献作品加以考证,或引证他著,再加以考证,如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引用《文献通考》云:“《九华总录》十八卷陈氏曰邑人程太古撰。”[1]739引用陈岩《九华诗集》注云:“程介翁名太古,宋绍定中以僧应物、滕子京九华新旧二录,増以近时人诗文,编为《九华总录》。”[1]739接着在《九华考异》加以考证:“沈太守、成介翁二人所编皆名《九华总录》,而沈先于程百七十余年,介翁殆仍其名而增辑之耳。”[1]739再如对于唐《九华山录》一卷,考异曰:“《九华山录》,宋初撰《太平御览》已引之,其为唐人所辑无疑也。且《宋史艺文志》云:唐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又《九华山旧录》一卷,盖是录与应物山记并载于史而特以旧称,则其书尚在应物山记之前,虽无作者姓名,而为唐贤所著述断断然矣。郡志作宋《九华山录》误。”[1]736

此外,有些书目,陈蔚直接引用自序,比如历代官方所修的山志,基本上都附有序文,对于目前已经不存的书籍,引用的序文具备了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世乃至今天研究九华山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史料。如方时发《九华诗集》、包广《九华山诗集》、施达《天柱志》、吴光锡《九华全志》等的序文。

2 陈蔚思想

《九华纪胜》是陈蔚在编纂《齐山岩洞志》《九华考异》之后所作,折射了其个人的思想,主要包括经世致用和忠君爱国两个方面。

2.1 经世致用思想

《九华纪胜》编纂的独特性折射了陈蔚经世致用的思想,具体可以从其序文中分析:

“乾隆乙已,予尝作《齐山磨崖辨》。嘉庆甲子,复辑《齐山岩洞志》。时吾友俞子澹川题词有九华望君归作志之,语予因作《九华考异》二卷。今山僧即以是志请。夫我家世居九华南麓,岚翠环扉,烟霞入梦,此身日在云泉内,故无事白绫半臂图也。然九华自唐宋来,有山记、有旧录、有新录、有总录、有拾遗、有诗集、有外史,诸书至明嘉靖初始编为山志,万历、崇正间后先增订,相距数十年耳。逮国朝康熙己已纂辑后,历今百三十余年,不事续修,则贤哲之芳踪,高僧之梵行,名流之著作,故老之传闻,积久渐湮,良堪扼腕。况今景运维新,香烟日盛,御书叠锡,天使频临,佛祖叨承,宠渥山灵,与有荣光,洵旷古所稀,逢前志未曾有,尤不可不书也。爰载笔携筇,披岩讨壑,穷探幽奥,遍陟高寒,或仰摘星辰,或俯瞰云雨。凡夫春花夏放,冬霰秋飞,峰月恒明,岩冰不冶以及铁气金光,雪潭云海,医鱼药鸟,蠹简鸡碑,莫不亲见确稽,旁参曲证,于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历周两载,勒成一书,名曰《九华纪胜》,为二十一卷。”[1]6

可见,陈蔚本人在修志上有着一定的经验,《九华考异》对于九华山作了详细的调查考证,辑存了丰富的资料,这有助于《九华纪胜》能够在短短两年成书。另外,陈蔚编撰纪胜的原因在于其认为山志自康熙李灿编纂后,没有续编,为了秉承修志传统,弘扬传播九华山文化,其在前人山志资料的基础上,“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6,编成《九华纪胜》。编撰《九华纪胜》是陈蔚秉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自觉行为,是修志传统的体现,是实用性的需求体现。此外,陈蔚编撰的方式是亲见确凿,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因此,从《九华纪胜》编撰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陈蔚经世致用的思想。

2.2 忠君爱国思想

历代山志编修对于皇权的夸耀和赞美几乎是传统,这是地方志“教化”功能的体现。陈蔚《九华纪胜》虽然没有明确写作山志,实际上也发挥山志的史料作用。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这种思想也是必然的。如“宠锡为列圣所加礼,墨宝天香,尤山之藉以为重者,故恭纪,盛典特冠于首。”[1]19将康熙、乾隆两朝时,皇帝南巡、赐额进香等一一列于卷首,在字里行间中体现着对皇权的维护和赞美。

3 《九华纪胜》的价值与不足

3.1 《九华纪胜》的价值

第一,文献价值。作为详细记载九华山山水物产、人文景观和诗文作品等的史志著作,《九华纪胜》有其方志价值的共性,其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拥有地方文献同样的史料价值。

首先,对九华山历代书籍的书目梳理和考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让我们今天了解到自唐以来关于九华山如此之多的诗文作品。其次,从《九华纪胜》中找到了许多早已遗失的诗文作品,如明万历年间青阳处士施达以九华之天柱峰为中心,修《天柱志》六卷,分南山志、中山志和北山志三部分,记录天柱峰一带之名胜,此书早佚。纪胜卷十一施达《广福寺》、卷十三《五老峰歌》《嘉鱼池》《施达将家入天柱峰作》等作品都出自《天柱志》,在陈蔚《九华纪胜》中保留了下来。除了诸胜、物产外,在诗文赋等作品的编撰上,陈蔚在其后附出处,具有文献参考价值。

第二,文化艺术价值。《九华纪胜》不仅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史料,具备文献价值,同时也是九华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载录的大量的艺文作品,描绘了九华山特有的秀丽风光、独有的人文历史,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如文人笔下的九华山或气势壮阔:

“飞流三百丈,澒洞秘灵湫。峡坼开雷斧,天虚下月钩。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2]323-324

或秀美绝伦:

“伯仲怡然意甚真,齐肩握手笑相亲。云阴解駮排空立,秀出人间棣萼春。”[2]378

九华山宗教故事、历史传说更为九华山文化增添了浪漫神奇的色彩:

“八十四级石头路,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2]275

“五百年间岸谷移,邯将枕上梦回时。兔葵燕麦玄都观,好继刘郎旧曰时。”[2]333

充满禅意禅趣的诗僧生活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厯山房昼亦扄。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薫笔自抄经。”[2]422-423

第三,现实价值。当下,随着安徽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九华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九华纪胜》在拥有史料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价值,它可以为当下乃至未来九华山纂修山志提供借鉴,也为九华山的进一步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3.2 《九华纪胜》的不足

《九华纪胜》编纂上强调实用性,内容丰富而系统,但是由于过于强调面面俱到,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内容比较杂乱,不够清晰。陈蔚《九华纪胜》编辑以纪胜为中心,因此“以峰为纲,凡岩、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随地著焉。”[1]13在记载形胜时,以景为纲,其余如营建、人物、考证等与之相关的,随后一一加以记录,内容全面,但是因为所有的杂记在一起,尤其是和《九华山志》相比较,不免显得杂乱。例如《九华纪胜》卷十一先是介绍招贤峰:“在广福院西南,唐起宋齐邱于此,故寺与山皆以贤名,或曰唐有隐士栖此,旁有高僧石,直峙岩侧,高可三丈许。”[1]463接着引用宋代陈岩《九华诗集》中的《招贤峰》《髙僧石》二诗,然后介绍周繇,引用《唐诗纪事》、明《一统志》介绍周繇,最后陈蔚加以考证:

“考异曰:《明一统志》称周繇建德人,而万历《青阳县志》作青阳人,厥后,志家以李昭象送繇令建德诗有佩印还乡之语,遂定为建德人焉。案《唐诗纪事》曰:周繇,池州人,调池之建德令。盖言繇为池人,而建德亦池属耳。凡池人官建德者,皆可谓之佩印还乡,不独建德人也。若果籍隶建德,纪事当曰:周繇,建德人,调建德令,何必统称池州人乎?繇或非青阳人,亦断非建德人矣。且各志称其归隐九华,而覆缻峰麓有繇旧隐,子孙自唐迄今世居于斯,万历《青阳县志》之言不为无据。古人讬迹无常,况近在接壤,或因官而家邻县,或因隐而徙名山,谓之建德人可,谓之青阳人亦可,总之,不外池州近是,予故钦定《全唐诗》仍曰池州人。 ”[1]464-465

介绍招贤峰,涉及到形胜、人物考证,与之相比较,光绪版《九华山志》将招贤峰放在卷三山水中,“在广福院西南,唐隐者读书处。”[3]67民国版《九华山志》将其放在卷二形胜门子目录下,显得简洁清晰。

第二,艺文载录偏多,显得有些喧宾夺主。虽然陈蔚《九华纪胜》以纪胜为主,但是在诸胜及物产篇幅中载录了大量相关的艺文,加上录记一卷、诗词赋三卷中集中载录的艺文,一共载有诗歌729首,记40篇(其中碑文12篇),词1首,赋4首,赞4首。传统山志修撰认为山志中载录艺文数量不宜过多,如若过多,显得喧宾夺主,使山志成为了诗文集。

第三,记载考证错误。人无完人,《九华纪胜》虽重视考证,但是也有错误之处,例如周赟在《九华山志》卷十杂记中指出:“邑人陈蔚,于道光初,辑九华纪胜。其体例,视旧志犹为雅,饬惜疏于考复,去取太轻,其削太白登陵阳天柱峰诗,以为此宣城之陵阳山,非九华山耳。曾亦思宣城之山,何以名陵阳乎?夫陵阳山者,陵阳县之山也。青阳本汉之陵阳县,晋代隶宣城郡,此山与九华皆在境内,故皆有陵阳山之名,而天柱峰则在九华,予昨游焉。若此诗属宣城,是太白未至九华矣。谓青阳山不当名陵阳,何以青阳至今有陵阳镇乎?”[3]373-374对于陈蔚在《九华纪胜》中删去李白《登陵阳天柱峰》一诗认为是错误的,原因在于陈蔚将陵阳山作为宣城之陵阳山,而非九华山也。实际上,陵阳是青阳在汉时的陵阳县,陵阳山在九华境内。

4 结语

陈蔚《九华纪胜》作为记载九华山形胜物产和文艺作品的史料性著作,在编撰上有其独特性,表现为重形胜、强考证、删繁词和列书目;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艺文作品,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文献,具备文献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是陈蔚《九华纪胜》课题研究的一方面,为后期陈蔚诗文作品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纂修九华山山志提供借鉴。《九华纪胜》编纂特点和陈蔚本人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对其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入。

猜你喜欢

九华九华山文献
再现与重塑:从“九华立春祭”看二十四节气在乡村的保护与传承
一次难忘的投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杨九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