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探究
2022-04-17赵陈平
赵陈平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其中,校本课程是在分析校情和学情的前提下着手进行开发的课程,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执行,它需要校本教材来推动实施,对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基于此,以下对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立德树人;探究
引言
历史课堂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大环境和成长平台,会为学生探索相关知识内容提供基本的探索路径。课堂教学内教师有效挖掘德育元素,精心设计课堂中的不同环节,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感染力,同步指引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会推动学生历史整体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简单分析历史课堂渗透德育内容环节下呈现的不同问题,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让科学方法伴随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德育内容的了解,促进初中生的综合成长。
一、结合学生认知,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发达,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比较薄弱,统编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时会超出学生当前年龄的认知能力,使其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和差异,结合其校情、班情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的讲解顺序,使学生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尝试渗透德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在中国各个重大历史节点站出来的伟大人物,用他们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可以举例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详细介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做出伟大贡献的史实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讓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成功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感染,慢慢用历史知识教导学生应用什么样的姿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对国家深沉的爱,发愤图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比如,教师为学生介绍西汉历史时,就一定会提到西汉名将霍去病,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作为名将卫青的外甥,他在西汉中期多次跟匈奴交战,并创下了“两出定襄、三征河西、直捣漠北,使匈奴远遁瀚海,而漠南无王庭”的傲人战绩,也正因为他留下了如此耀眼的战绩,霍去病留下“封狼居胥”的传奇佳话,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教师在给学生介绍霍去病传奇的一生时,可以将西汉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穿插其中,让学生在惊叹于霍去病将军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对西汉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让他们学习霍去病将军那种保家卫国,愿意在国家动荡时挺身而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品格。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德育渗透,让学生能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语句中体会到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历史课程资源
教师一个人的语言解说历史不可避免地有些乏味、枯燥,而此时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改变教学形式,能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搜索《晚清悲歌》这个视频材料,然后将其发送到班级交流群内,学生提前下载,自主观看视频,借由视频中的内容初步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同时,为了督促学生真正去观看视频,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视频中的某一片段或镜头画面,简单地描述一下当时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了这些思维基础,学生在课上的深度学习就会比较容易。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丰富统编教材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与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建立网络联系,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等工具给学生呈现一些历史内容,充实所学历史知识的框架,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活化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育形式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高效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合作性的学习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仅仅作为课堂教学过程和小组研究学习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课堂的结构上,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起引领性评价作用。
五、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的德育渗透的方法会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也会增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对知识点的应用意识。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历史、探索历史,可以融合实际生活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明确历史价值,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学习的内涵。此外,促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德育思想。例如:在有关“莫高窟”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明确莫高窟存在的文化内涵或者是相应的历史价值。随后,要延伸至日常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旅游或网络所见到的莫高窟形象,以及相关单位人员对莫高窟的保护。在课堂内教师渗透和教授关于唐朝和明朝的相应知识,让学生明确在唐朝和明朝后期,人们生活出现浪费、贪污腐败社会风气盛行,以此让学生明确贪污腐败会加速国家消亡的观念。延伸至目前国家发展运行中的反腐工作,提升学生的清正廉洁思想。
结束语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课程,需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融合德育元素,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深入分析立德树人的内涵本质,拓展课堂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彬.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2021(37):7.
[2]沈孝俭.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类型和作用的研究[J].年轻人,2019(16):204.
[3]苏东梅.基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校本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