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自信基石
2022-04-16李华丽王思琪
李华丽,王思琪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地形条件不同,气候条件甚至也千差万别,因此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而且发生频繁、大多损失惨重。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洪水、地震、疫情等灾害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梦魇。每一次灾害来袭,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在一次次考验中涅槃重生。中国人民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信念和能力战胜屡次袭来的灾害,主要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中国人民凝聚的伟大力量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不断战胜自然和社会灾害的自信基石。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主心骨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且频发的国家,因此在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应急管理和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是党和国家机构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彼此贯通,各方面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迅速地将全国上下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时间内凝聚在一起。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1]我国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与西方的三权分立不同,在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发生任何紧急情况,地方都会第一时间服从中央的统一调度。灾害来临之际,中央做出统一部署,各地方政府和各部门根据职能不同分工实施,迅速形成抗灾救灾的强大系统,自上而下,井然有序。
为了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抗灾救灾效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及时构建了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和国办、公安部、农业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等各政府机关涉及应急管理的职责,全部整合在一起,组成应急管理部。主要负责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各种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以及重大灾害的指挥工作,同时还负责监督管理综合生产安全和工矿商贸行业的安全生产等[2]199。这样的改革和机构简化设置,职能规划清晰,充分体现了我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上而下,一呼而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既有利于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将分散在各个机构的应急救灾力量整合起来,建成一股常备的应急力量,对各种突发的灾害和安全事件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也有利于统一响应各级政府处理重大灾害,提高地方政府的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垂直的体系,网格化的展开,这样的效率和能力,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之下才能够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组织力和行动力为中国人民的抗灾救灾行动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之下则更加突出。2019年澳大利亚的山火持续了四个月之久,酿成了严重的灾害,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焚烧,千余间的房屋坍塌,澳大利亚全国有近10亿的动物被大火波及,甚至连邻居新西兰也已经深受其害[3]。在这次山火灾害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澳洲政府竟然让大火蔓延了四个月,这种对待灾害的“无为而治”的态度,不仅是政府宗旨的偏离,更多地还受限于体制的弊端,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体制,没有一呼而应的应急管理队伍,并且受当时澳洲经济下行的影响,这场山火,就只能靠消防志愿者和“天”来共同度过。与澳洲政府的“无为而治”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是安全事故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是党和国家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事情。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正值春运,这场灾害迅速波及全国,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联防联控首先召开电话会议做出战略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牵头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分设多个工作组,用最快的速度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序指导。中央做出重大部署,各部门迅速落实行动,立即启动“对口支援”,这次的疫情阻击战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控制住了蔓延的势头,两个月,本土每日新增病例不超过两位数,三个月,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胜利的曙光了。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效果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这其中党和国家的统一号召,各地从政府到社区的高度配合,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最好证明。中国这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答卷体现了举国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所发挥的核心力量,同时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根本保障,所以人民才有勇气与灾害抗衡、有信心战胜灾害。历史和现实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的制度会更加成熟,优越性也越来越显著,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的保障也就更加全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人民战胜灾害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这一路走来形成了很多特点和特征,但其最本质的特征仍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这一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强调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在中国,没有什么政治力量是比中国共产党更强的,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国家才能始终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党的领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活动的根本点,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动摇[4]8-9。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对中国人民产生如此强大的领导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来自人民,所以党和人民天然处在同一个立场之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党和人民群众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无论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这样的政党才能够成为团结人民群众,凝聚人民理想,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42年,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雹灾纷纷侵扰中原大地,河南省110个县,没有一个幸免于难,一时间流民四起,甚至一度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5]。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与国民政府措施不及时,错过扭转危机的最佳阶段是有干系的。当时的河南国民政府主席李培基在面对灾情蔓延的局面时,将人民的安危置之不理,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将灾情瞒报、少报,将救灾大报、多报。甚至有国民党官员将重庆国民政府拨给河南的救济款收入囊中,收买美国公债,玩经济杠杆,大发国难财,中饱私囊。这样的政党,不可能赢得人民的支持,更不可能领导人民取得抗灾的胜利。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时刻谨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牢固根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6]368。
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第一位,没有自己私利,只有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危放在心里、落在实处。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来源,而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也给了中国人民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力、领导力、执行力以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视程度都是通过行动体现出来的,无论发生任何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首先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灾区一线进行抗灾救灾工作的部署,这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相比,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是非常少见的现象。1975年大洪水发生以后,党中央立即派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到灾区慰问,视察灾区抗灾救灾活动;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后毛主席不禁落泪,特许可以动用部队和军需物资并委托华国锋总理带领中央慰问团慰问唐山人民;1998年长江大洪水发生时正值酷暑,江泽民和朱镕基却仍亲临抗灾救险的一线,看望慰问一线抢险人员和灾区人民,并指导抗洪救灾行动;“非典”暴发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要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多次召开会议,温家宝总理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一线指挥部署工作,鼓励支持广大医务人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已经抵达灾区,在都江堰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召开会议,分析地震形势,部署救灾工作。每一次灾害面前,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一线进行指挥工作,快速高效的行动,厚重的人民情怀,能够使人民迅速凝聚起来形成巨大合力,也给了中国人民战胜任何灾害的强大信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中国力量是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自信源泉
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繁荣,一个国家的逐步强大,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6]18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核心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是非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其核心内容就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在一起,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形成巨大合力,从而一次次地挽救陷于突发灾害中的国家,一次次将中华民族从灾害中托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聚的是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这种力量给了每个中华儿女强大的支撑,无论面对任何未知的灾害,都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和战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才是战胜一切灾害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302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一次次飞跃都是中国人民书写、创造、培育和奋斗出来的成果。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特质,铸就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并且延续至今。中华文明不仅影响着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十四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从孱弱到富强,从百废待兴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7]。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在一次次的灾害中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人民群众汇聚的力量,才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团结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是,无论在任何地方,无论在任何时间,都从来不忘记祖国,不忘记身上流淌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热血。中华民族已经延续了上下五千年的血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独有的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早已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血脉相连、心心相通早已是每个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价值观。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害,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会第一时间为祖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国内的,做志愿者身居一线提供切实的帮助;在海外的,提供各种物资援助和采买渠道;迫于现实没办法前往一线的,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为全国人民加油打气,中华儿女上下一心,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灾害。2003年“非典”暴发,首都的医务工作者一封封“请战书”,纷纷请求到一线参加工作,怀着对人民的情怀、对国家的负责、对党的承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始终奋战在一线,直至我们战胜病魔。灾害是无情的,但人间是有爱的。团结能够形成巨大的力量,互助能够给彼此最强的信心。在每一个抗灾救灾的现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是最醒目的字眼、最响亮的口号、最实际的行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便迅速在南苑机场集合,立即赶往灾区;四川省周边省区纷纷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非公经济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侨胞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纷纷踊跃捐款,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汶川地震的发生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也让中华民族的力量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了汶川地震救援的奇迹。新冠疫情的防控更是体现了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起战胜灾害的正能量。疫情暴发以后,参加过“非典”防控的医务人员首先报名以自己的实战经验支持武汉;工厂紧急召回工人,赶制口罩,不足十天,我国的口罩生产率已经恢复六成;各省都派出医疗队支援湖北各个城市;其余的公民全都居家隔离,所有人都用自己能采用的最佳方式来抗击疫情。与仍处于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了。中国人民应对突发灾害的速度和效果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聚的强大力量是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的,这也是无论经历任何困难,中国人民始终相信春暖花开的原因。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亿万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不仅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抗灾救灾奇迹,也凝聚了一批又一批的精神力量,二者互相成就,一次次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在中华儿女的基因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四、日益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给了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底气和能力
党和国家的发展思想一直是以人民为中心,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对抗灾减灾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也是力不从心。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三年内基本从事的都是清理废墟的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这与汶川大地震灾后一年多快速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物质条件匮乏,国家没有充足的财力去展开充分的救援工作,抗灾减灾能力弱小,面对遭受灾害侵袭的人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的重大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提供了殷实的物质条件,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能力抵御任何自然和社会的风险”[8]。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表现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而形成的综合建设成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机构精简,职能分化,队伍稳定,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一直搁置的事情。可以说是解决了不少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不少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4]239。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美丽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像现在一样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这种物质保障不仅来自国家层面的抗灾救灾款项以及物资的发放。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手中也有了更多的积蓄,在进行抗灾救灾工作时,不仅有中央的拨款帮助,还有社会各界的善款、物资都纷纷向灾区汇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救灾人员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首先是资金保障到位,灾害一经发生,中央财政都会迅速拨款,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天时间内,中央财政一经累计下拨8.6亿元的救灾资金[9],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患者就医也有充分的保障,财政部与国家医疗保障局明确通知要求确保患者不因为费用问题而影响就医。医务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而感染新冠病毒或因感染死亡的都认定为工伤,无论是否参加工伤保险,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无论是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是生产安全事故、党和国家都会第一时间迅速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优势,为救援提供支持。经济和制度的保障都是我们进行高效救援的保障,但是救援过程中的信心建设和灾后救援的心理疏导,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热爱和自信。国家提供的全面保障,是救援人员能够一往无前的最大底气,也是灾后人民能够再次重建家园的信心来源。
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一百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了七十余载,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起起落落,经历了无数的洪水、海啸、地震、传染性疾病等等灾害的严峻考验。然而,历经种种磨难的中华民族并从来没有认为哪一次的困难难以抵挡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中国人民也没有因为灾害来袭而放弃生存的勇气;任何灾害发生之时,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听从党中央的指挥,配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依靠日益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国力所提供的经济和技术支持,自发地凝聚团结强大的民族力量,一次一次取得了抗击灾害的伟大胜利,挺起中华脊梁,塑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岸形象。制度的保障、党的领导、人民的力量、国力的支撑都是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自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