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诗的英译
——以王维《竹里馆》英译本为例

2022-04-16武亚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韩礼德原诗语言学

武亚丽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401)

引言

韩礼德生于1925 年,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是世界上两大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一生致力于研究系统与功能,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作为伦敦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玛利洛夫斯基(Malolvowski)和佛斯(Furth)的学术思想,对乔姆斯基的形式理论提出异议。以研究韩礼德理论为中心的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已经召开过29 次会议,他的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韩礼德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迅猛,追随他的中国学者非常多,在众多的系统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的推动研究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此研究中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有像胡壮麟等大批从国外进修回来的功能派学者传播和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第二是有一个友好、互助的学术组织和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第三是国内大学生研究课程中开设有《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上述原因,很多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致力干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章在我国外语类的期刊上发表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的名字和对此研究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刊物所刊载,例如,胡壮麟、张德禄、朱永生、黄国文等。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汉民族创造的形式内容都十分特殊的语篇,具有很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下面笔者试图通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与评论,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古诗英译文本分析中的可操作性。

一、王维《竹里馆》的原诗简析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集》二十二首诗中的第十七首,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描绘了诗人独坐幽篁,弹琴长啸,又有明月相照的一个寂静夜晚,表面上语言清浅平淡,细细感知却是意味无穷,自然平淡的笔调下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再加上受家庭环境的当时社会上崇佛思想的影响,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深受同时期北派佛教思想的影响。《竹里馆》就反映出他清净为本的佛学思想。

《竹里馆》这首诗总共四句,表现了一种清净安详的境界,作为一个语篇本身是连贯的。从衔接手段来看,原诗的前两句有内在的语义联系——顺承关系,而后两句又体现了一种具有转折关系的语义联系,第三句与第四句的意思相反,第四句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正意,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诗人通过视听的对比,以声写寂,创造了这种空寂幽深,闲适舒达的意境,使其成为诗作中的千古佳品。

二、对译文的语篇功能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了《竹里馆》的八种英译文,分别来自于许渊冲、文殊、唐军平、王大濂、林建民、顾正阳、唐一鹤、孙大雨。下面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出发,逐句对原诗正文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

(一)原文:独坐幽篁里

译文:许渊冲译: Sitting among the bamboos alone

文殊译: Alone I sit in dark bamboo

林建民译: I sit alone in a secluded bamboo grove

王大濂译: While sitting in still bamboo grove alone

唐军平译: A solitary person sits in the bamboo clump serene

唐一鹤译: In the secluded bamboo grove / I’m sitting alone

顾正阳译: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

孙大雨译: Sitting alone in the thickest bamboo grove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把英语中的照应分为三类,

即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通过对篇章的首句翻译,可以看出有7 种译文都选择了第一人称来叙述,但我们也发现唐军平在翻译时并未用第一人称来陈述,而是选择了第三人称,后面译文用了更明显的“he”来指代,这样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距离感,同时与后面的译文形成了一个隐性的第三人称的人称指代的衔接手段,所传递的意义与用第一人称的完全不同。首句“独坐”交代了整首诗的一个大背景,指出诗人是独自一人,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故以第一人称的人称指代是更符合原文的。在对“独坐”一词的翻译有7 种译文大体上一致,分别用了“sitting alone”“sit alone”“sitting……alone”,以及同意不同形的“alone I sit”。“alone”表示单独、独自,在英文中用法较为平常普通,与其他几种译法不同的是,唐军平用了“a solitary person”来表示单独一人。其实“alone”和“solitary”都可以用来形容某一人或某一事物与他人或他事物相分离,但“solitary”还可用来形容很少有人到的偏僻地方,并且作为名词用时还有独居者、隐士之意。根据情景语境我们知道诗人当时已经过着半官半隐的而生活,所以在这里用“solitary”是非常恰当的。

(二)原文:弹琴复长啸

译文:许渊冲译: I play my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文 殊译: Strumming the lute ,whistling away

林建民译: Playing the lute then hiss incessantly;

王大濂译: I play my lute and sing songs of my own.

唐军平译: As he hums a song he plays the string

唐一鹤译: Plucking the lute / And uttering long whistles and moans

顾正阳译: I play my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孙大雨译: I plucked the heptachord to halloo and croon.

诗的第二句交代了诗人的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几种英译文在时态上有明显的不同。有4 种英译文采用了一般现在时,有3 种采用了过去进行时,有1 种英译文采用了一般过去时。根据整个篇章的语境来看,孙大雨所采用的一般过去时是可取的,因为一般过去时表示在过去某个特定时间发生,也可以表示过去习惯性、经常性的动作。林建民译文和唐军平译文分别运用了“then”和“as”作同时性关联成分,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在时间上没有先后之分或者无明显的先后之分。原诗中诗人用了“复”一词将“弹琴”和“长啸”衔接了起来,“复”表示又、再,因此在这里用“and”“then”“as”都是可以的,但是根据整个篇章来看,王维的这首诗整体基调平淡无华,清新自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和原文相符的用词,所以用“and”即可。另外,对于“琴”一词的解释,只有孙大雨的英译文没有用“lute”,“lute”一词是中世纪欧洲到巴洛克时期对欧洲古典乐器的总称。“heptachord”是指七弦琴,是中国传统弹拨弦鸣乐器,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后者更贴近于传统文人所演奏的琴,例如《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因此“heptachord”更为准确。

(三)原文: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许渊冲译: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文殊译: Deep woods that no one knows,

Where a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林建民译: In a deep forest unaware by the people,

Bright moon brings me a pleasant light.

王大濂译: Deep in the woods, none cares who I may be;

Only the silver moon shines bright on me.

唐军平译 :The deep grove excludes any soul’s coming,

But the moon shines on the clump illuminating.

唐一鹤译: Nobody knows me / In the recesses of bamboos;

She who shines on me / Is the bright moon.

顾正阳译: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 a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孙大雨译: The thicket hidden being withdrawn from men,

I was shone on by the full luminous moon.

可以看出有6 种译文不约而同地都把“深林”作为主位,“人不知”作为述位,只是选用的词语各有不同而已,但是原诗这句主要想要表达的是“人不知”这层意思,所以突出强调的应该是没有人知道我(在深林中弹琴),因而需要将“人不知”放在主位,“深林”放在述位,故唐一鹤的译句更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在逻辑联系语方面,原文中的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转折关系:虽然幽深安静的密林中没有人知道我在弹琴,但是却有明月与我相伴。 唐一鹤译文使用了“but”使得转折的意味更加强烈,但是为了符合原文的意境,用“but”不太适合。最后一句的译文都不尽相同,其中许渊冲、文殊、唐一鹤、顾正阳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翻译,将月亮拟人化,许渊冲、顾正阳用了“peeps”(偷看、偷窥)来表示明月的映照,文殊用了“comes”一词,不仅将月亮拟人,还表现了一种动态的感觉,唐一鹤则直接将月亮拟作一位女子。但原诗当中并没有明确将月亮拟人化,其余几种译文说是拟人可以,说没有拟人也可以,故而更为合适。另外最后一句透视点是明月。孙大雨译文对这句的处理是被动态,因此,孙大雨译文突出了“明月”,但是相较于原文的简单明了,译文显得复杂了许多。而王大濂译文则用“only”隐晦地指出只有皎洁的月光相伴,用词简洁合理,体现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把原诗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最后一句王大濂的译文较好。

三、结语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选取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竹里馆》对原诗的译文进行了功能语篇分析,目的是通过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分析诗歌,并结合语篇分析,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诗并正确看待相关译文。

猜你喜欢

韩礼德原诗语言学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