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伤病的研究

2022-04-16宋家彬菏泽市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运动性伤病消防员

■ 宋家彬 菏泽市消防救援支队

改革转隶后,随着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体能训练的科学普及,体能训练的健康防护水平逐步提高,对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训练中伤病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严重影响了消防救援人员的训练进度,降低了消防救援人员的训练热情。文章针对目前消防救援人员基本素质和体能训练的现状,从预防训练伤病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率,提升消防救援人员整体训练水平。

一、对训练伤病的认识

训练伤病是在训练中直接或长时间累积而引起的。运动伤病可以分为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两类。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但其损伤程度相对比较小,运动性疾病发生率较低,但其危险性非常大。

(一)运动损伤

“在消防员训练过程中,皮肤撕裂、擦伤、腕部、踝关节扭伤、腿部、腰部肌肉损伤、肌腱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骨折等问题十分常见”[1]。根据相关数据统计,35.8% 的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影响日常训练的运动性损伤,有些严重的运动损伤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

(二)运动性疾病

主要包括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晕厥、运动性哮喘等,特别是运动性猝死、运动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死亡率较高。近几年,随着消防救援队伍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应急救援任务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相应的,队伍整体训练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训练中的伤病预防方法不够完善,致使各种类型的运动疾病时有发生,特别是力量训练中,由于动作模式不规范,从而产生各种健康隐患。

二、消防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一)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消防救援能力和处置水平,但与此同时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使得部分消防救援人员低估了日常救援过程中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这种认知导致了一些单位忽视了体能训练所需的场地、装备的配备,从而导致了体能训练方式单一,削弱了体能训练的效果。随着现今各种灾害事故情况愈加复杂,各种应急救援任务都是由消防救援人员来实际操作的,身体素质不够,很容易导致伤亡的出现。

(二)紧跟训练发展的需要

“在对消防员的实际训练中,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许多消防队员的体能教练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了训练方案的制订不够科学,只凭自己的实战经验进行身体锻炼,导致训练效果不佳”[2]。当前消防队员的体能训练都是以自重为主,主要是单双杠、俯卧撑、深蹲、折返跑、仰卧起坐等,要想丰富消防员的体能训练方式,科学有效地提升力量水平,应积极采取新理论、新方法加强消防员力量的训练。

(三)保障消防员健康的需要

消防救援队的日常体能训练作为应对各种灾害和事故的专项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过去,在消防员培训中,大多数消防员是从团队中长大的,还有一些是大学生,但真正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的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消防救援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能训练,这就导致了他们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来提高队伍整体的训练水平,同时由于忽视了体能训练和运动恢复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计划的进行,甚至带来一些伤病隐患。

(四)新时期消防员职业特点的需要

随着消防救援队伍的不断发展,消防人员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消防队员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训练与军事训练、运动员训练具有一定的区别,为了保证消防队员的身体素质,需要进行科学、深入、具体的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法和培训计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及各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只有不断强化消防队员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其成为一种常态,才能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消防救援人员体能锻炼方式。

三、我国消防员体能训练的现状

(一)训练量偏低

改制转隶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担负着更加多元化的应急救援任务,在防灭火工作之外,还要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灾害事故,随时都在做着战斗准备,此外,还有日常学习、值班、守备、会议、安保等任务,消防救援人员的体能训练时间大大缩短,系统周期性训练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夜间警情处置以及岗哨执勤等任务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队员休息时间,影响了基础体能和业务技能的正常进行。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极易导致训练强度偏低、容量不足等现象。

(二)缺少体能训练场地

基层消防救援站一般集中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人员迅速到达现场的临街路段,部分队站面积有限,难以满足体能、技能训练需要,如5000 米跑、400 米救人疏散、10 楼负重、整建制操法等科目无法在队站内部正常展开,只能进行一些分解动作,无法适应队员的训练需求。

(三)训练方法缺少科学性

“目前,我国许多消防人员在体能训练方面缺乏创新,仍然沿袭了过去军队的训练传统,相对僵化,不能满足当前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难以调动消防队员的训练积极性”[3]。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训练,导致消防队员的基础体能训练出现了偏差,比如柔韧、协调、平衡、核心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重视,没有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训练,有的甚至只注重短期成绩,而忽略了长期执勤需要。

(四)对训练损伤的防治重视不够

在我国,消防救援人员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消防救援队伍在进行体能训练之前缺乏对不同队员身体素质的整体评估,对训练过程和康复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同时对运动损伤、运动标准、基本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了消防队员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队伍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

四、体能训练伤病产生的原因

(一)训练心理因素

运动的心理因素在运动实践中形成和表达,在体育锻炼的实现中起着调节作用。心理状态差,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第一,培训期望过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每个人在不同学科中的运动表现,他们就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判断训练的难度,导致急躁、冒进,尤其是在训练场上,如果盲目攀比,很可能会导致在训练中受伤。二是缺乏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是个人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锻炼积极性的来源。在训练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容易导致热身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皮质不活跃、强度达不到、放松不彻底等现象。三是缺乏自信。比如100 米消防障碍、60 米肩梯登楼等科目,还有一些综合练习,由于技术性较高、操作速度较快,极易产生失误,导致科目成绩不佳,部分队员由于心理素质不强,从而丧失自信心。四是心理辅导的缺失。组训教员要充分认识每位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弱点,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与激励。

(二)人员生理因素

不同人员的体质有一定的差别,一些体质较差的消防救援人员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受伤的概率要比身体素质好的消防救援人员高得多。一是新加入的消防队员。在入职前,大多数的新队员都没有接受过高强度的训练,他们的体能素质普遍不高,入职后在集训过程中,如果没有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能训练,极易导致运动损伤。二是许多老队员都抱着“拼一把”的心态,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低水平、高目标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韧带、肌肉等组织的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梗、肾衰竭、热衰竭等。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第一是天气因素,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下,容易出现韧带拉伤、肌肉紧张、皮肤冻伤等;高温天气很容易引起疲劳、注意力降低。二是场地环境,部分基层消防队站场地不足,培训设施简单,部分设备老化。在这样的培训条件下,难以满足消防和救援人员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改进需求。

(四)训练因素

第一,训练方法不够科学。人的基本体能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敏捷和柔韧性,而消防救援队伍面对的各项任务都需要队员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按照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很可能会造成潜在的伤病隐患,比如在经常开展的翻轮胎训练中,身体核心不保持中立位就很可能给腰椎带来极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就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第二,训练量不合理。训练负荷设定不合理,通常会造成身体的疲劳,如果负荷控制不好,极易产生一些运动损伤,比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就是因为长期错误训练或者是负重过大产生的。此外,单一的培训方式也会使队员感到厌倦、畏惧,从而挫败训练积极性。三是忽视准备活动和拉伸活动的作用。训练前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极易导致身体循环、呼吸等系统无法适应运动需要,相关的肌肉功能未充分预热,中枢神经系统缺乏刺激,身体的柔韧性较低,黏滞性较高,很容易在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当前,许多消防队员训练前的准备活动都是简单的跑步、关节操,并且动作大多不规范,与接下来的课程没有太多的联系,造成了准备活动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能训练是一种“锻炼-疲惫-恢复”的循环过程,如果在训练后不进行适当的放松,会造成肌肉僵直、疼痛等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从而造成肌肉损伤,影响下一步计划的执行。“如果持续进行运动,肌肉僵硬、疼痛,会使肌肉失去作用,增加关节的负担,从而引发关节、骨骼等相关的运动损伤”[4]。

五、应对和预防训练伤病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训练安全意识,合理利用训练器材

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中,很多训练都是集体进行的,比如单杠卷身上、双杠臂屈伸等,一般都是1 名队员操作、2 名队员进行保护。目前来看,由于部分单位存在训练形式化的现象,忽视了保护人员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加强队员的安全意识,不仅在自己操作科目时注重自身保护,辅助他人练习时还要注意对其他人的保护。同时,在训练之前,要对训练场内的训练设施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修理维护,以降低因器材故障而造成的训练事故。训练时,要根据训练科目、天气、运动特点和身体状况,合理使用手套、护腰、跑鞋等用具,尤其是在力量训练科目中,要重点注意保护腰部、膝部等部位。

(二)充分开展准备活动和训练恢复活动

“在进行体育锻时,应注意完成锻炼前热身,合理安排锻炼时间”[5]。首先,在训练前应开展准备活动,提高参与者的体温,增强大脑的兴奋感,克服内脏器官、肌肉、韧带等器官和组织的“惯性”,为后续训练做准备,有利于降低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特别是,应该进行不同的训练项目的准备活动,如在水平杠引体向上,准备活动应该以伸展手臂、肩部、腰部、背部肌肉为主,而在进行跑步、深蹲等相关运动时,主要活动部位集中在核心和下肢。二是在训练后进行恢复活动。长期以来,队员普遍认为只要完成了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整个操课就顺利完成,忽视了训练后恢复活动的开展。“三分练习、七分放松”,在训练结束后,适当地将紧张的肌肉调整到放松的状态,合理有效地进行放松拉伸活动,能够迅速排解代谢废物,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肌肉生长,这样更好地为下一步的体能训练奠定基础。

(三)完善科学康复理念,合理看待伤病

尽管目前在消防救援队伍中设立康复治疗中心不太现实,但可以从培训组训骨干和教练员入手,推广普及基本的康复护理知识,逐步完善科学训练理念。对伤病人员通过康复锻炼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治疗,做好康复运动,防止损伤部位出现功能障碍,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等;要保证伤员充分休息,尤其是体能训练当中,要转变理念,杜绝出现“轻伤不下火线”的想法,防止小病养成大患,合理进行休息。

六、结语

总而言之,体能训练是消防救援人员完成各项应急救援任务的基础,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关系消防救援人员能否顺利完成各项执勤备战任务。目前,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在体能训练中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缺乏有效避免各种类型训练损伤的手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根据队伍现状,正确理解训练目标与意义,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注重建设专业体能队伍,完善科学训练体系,确保基层消防救援人员在体能训练中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更好地避免各种伤害,完成各项救援任务,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运动性伤病消防员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小小消防员 第十二集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