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022-04-16刁一峰
刁一峰
(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沈阳 110003)
近年来,循环农业已成为盘锦市大洼区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全区围绕“稻蟹共生”“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推进优质大米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促进当地养殖业优质高效发展,形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起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化农业循环体系[1],提高了本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1 大洼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背景
大洼区是我国闻名的农业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水稻、水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并远销海外,先后荣获“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整县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活动试点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等称号,建有高标准农田和有机水稻、优质蔬菜、水产养殖、畜牧有机养殖等标准化生产基地。 到2020 年底,大洼区主要农作物耕种面积6.7 万hm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1 万hm2;猪年存栏50.12 万头,年出栏71.29 万头;牛年存栏1.55 万头,年出栏 2.30 万头;家禽年存栏 2 111 万羽,出栏4 023.7 万羽;海、淡水养殖面积8.4 万hm2。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7 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 个,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 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0 个。这些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在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2 大洼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2.1 “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种养结合模式
以水生饲料(水葫芦、细绿萍)为净化核心,打造以水资源为纽带的猪粪尿水“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生态养殖系统工程。通过水葫芦—细绿萍—鱼—水稻田四级净化,逐级实现养殖污水的循环利用。第一步,以畜舍高浓度粪尿水为第一级肥水,经过耐高肥的水葫芦池,将其净化为第二级肥水。 第二步,引入细绿萍池,将其吸收净化成第三级肥水。第三步,将此肥水连同水中繁殖的大量浮游生物一起排入鱼池之中,经鱼取食利用后变成四级肥水。 第四步,将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水体重新灌入水稻田,经水稻吸收、利用和吸附、固定后,引提回来用以冲洗畜舍。 第五步,将水葫芦、细绿萍用作生猪养殖饲料,将养殖的鱼类和生产的水稻向市场销售并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四级净化、五步利用”,实现养殖污水的再循环利用和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的良性生态循环。 目前,大洼区已完成有机水稻认证基地0.1 万hm2,建成年产7.5 万t 饲料加工厂1 座,种植水葫芦、细绿萍等净化植物3.2 hm2。
2.2 “种植/养殖基地—秸秆/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种植基地”农副资源肥料化模式
大洼区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 水稻秸秆资源丰富。 为了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农业部门采取以下综合利用措施: 一是将部分秸秆机械化深埋还田,用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地吸纳雨水能力。 二是将部分秸秆加工成草帘子等草编制品,用于蔬菜大棚保温、保湿、遮阳。三是建设年产7.5 万t 的饲料厂, 以玉米为主料,米糠、豆粕等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为辅料,生产畜禽饲料,供项目区猪场使用。 通过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轻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实现了秸秆还田肥田,达到了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是对养殖场的干粪进行堆肥处理,年产有机肥达1 万t,用以满足项目区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处理需求,以及有机种植基地对有机肥的使用需求。
2.3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
大洼区是辽宁优质水稻和河蟹的重要产区。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推广“稻蟹共生”模式,既契合水稻的生长特点,又兼顾河蟹的生活习性,是一种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稻田可为河蟹提供生长环境和饲料,河蟹能清洁稻田并为稻田提供肥料, 两者互促互生。对此,大洼区坚持发展生态河蟹养殖业,建设稻田种养示范区、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大水面围栏养蟹示范区、苇田养蟹示范区、沟渠养蟹示范区,发展稻蟹种养基地133.3 hm2。该模式是一种立体式种养模式,既可实现“稳粮增效、以渔促稻”,又体现出“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促进了土地资源与水体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收、节本增效、协调发展的目标。 从生态效益角度看,稻蟹立体养殖实现了共生互补。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优质水稻和盘锦河蟹可带来品牌效应和可观收入。
该模式适宜推广区域为辽河周边地势平坦、 水量充足的地区。 水稻品种选择以分蘖力强、耐肥抗倒伏性能好、抗病虫害能力强为宜。 河蟹品种选择以中华绒鳌为宜, 其成蟹适宜在水温 24 ℃左右、pH 值 7.8~8.6、水盐度0.2%以下的环境生长, 养殖规模以每个单元33.3~66.7 hm2为宜,实现规模化集中连片种养。
2.4 “休闲农业+生态种养”模式
大洼区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以自然教育为主,打造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模式,同时,倡导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结合“自然教育”和“农业科普”体系,实施了集“旅游企业”“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省级自然环境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项目,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态”。 建立了生态农业观光区、传统农耕体验区、动物乐园区、采摘区、亲子互动区和环保手工DIY 体验区,让人们体验循环农业与生态良好。 在示范区里人们可以看到:水生动植物生长在肥水之中;生物防治代替了传统化学防治;农家肥代替了化肥;废弃秸秆变成了工艺品;米糠、豆粕等成为不可缺少的饲料原料。通过参观、体验生态农场循环模式,让人们对有机农业理念、有机耕作模式及有机生产技术等有了切身
3 项目示范区综合效益分析——以 “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种养结合模式为例
的体验。该模式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也可辐射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3.1 经济效益
利用养殖粪便、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生产有机肥,可年产有机肥1 万t、饲料7.5 万t,同时,能直接减少企业废弃物处理成本,带动农药化肥减施和标准化清洁生产,使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农产品优质品率达90%,农产品增值50%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面积达1 333.3 万hm2, 农民户均收入达1.2 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业功能[2],带动了以有机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引领当地粮食、蔬菜、瓜果等特色产品向绿色、有机的高端方向转变。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2 000 个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扶贫,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3 生态效益
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减少畜牧养殖粪水污染以及秸秆焚烧环境污染,使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3]。 同时,可使有机肥氮对化肥氮的替代率达60%以上, 有助于控制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改善土壤耕层结构,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4 结语
在绿色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洼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将会带动更多区域走上生态循环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