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措探析
2022-04-16蒋和平
□杜 荣,蒋和平,蒋 辉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00)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必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加速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早日迈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部署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和良好局面,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在粮食生产方面,粮食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粮食安全的基础进一步筑牢。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632千公顷(176447万亩),比2020年增加863千公顷(1295万亩),增长0.7%;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8285 万吨(13657 亿斤),比2020 年增加1336 万吨(267 亿斤),增长2.0%[2],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地应对了国内外风险挑战,并且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我们应及时调整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支持政策,系统性地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举措。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新发展阶段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先进生产要素快速集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落实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和管理工作,确保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将土地资源确权到农民手中,落实土地的“三权分置”,即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城乡要素流动性,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为根基,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特点,建立交易、审批、过户等一系列市场交易体系,提供系统的法律规范支撑,制定现代化的土地管理制度,节约土地交易成本,健全土地交易信息公开制度,发挥土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3]。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转出土地的农民提供保障或就业机会,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深化经营制度改革。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与广大小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大带小、强带弱、面带点的良好局面,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各自发挥优势,实现共赢发展。加强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推行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新型农业主体+大中型商场”等发展之路[4]。扩大农村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提高农业管理与经营效率[5]。三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鼓励基层党员定期进行党建知识学习,强化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组织力与凝聚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升级。其次,鼓励乡村地区全民共建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村基层村民自治水平,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过程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农村乡风文明新风尚,为建设长治久安的美丽乡村提供坚实保障。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农业的生产功能,促进质量兴农。以农业标准化和绿色种养技术推广为抓手,深入开展化学农药投入品检测,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要推进生物技术智能育种,设置专项农业和生物技术育种资金,在全国各地合理布局建立农业育种平台和育种研发基地。发掘优质种质资源、提纯复壮特色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保护育种知识产权、建设良种研发和繁育基地。二是聚焦农业的生态功能,促进绿色兴农。加强农业减排低碳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一批适合乡村振兴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应用一批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要进一步发展生态高值高效农业。要大力发展生态高值高效粮食产业。要实现粮食产业中化肥、农药施用量的“零增长”,推广增施有机肥、多种复合肥和生物防控,推动粮食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循环。要通过生物技术培育生态绿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特色和高附加值,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富硒功能水稻、降糖降血脂的小麦、优质蛋白玉米等重要功能粮食作物新品种。要大力培育生态高值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水果、花卉、蘑菇、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提档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具有地方特色和优质品种体系的农产品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生态高值高效优质的功能农业。据相关研究,目前我国患有“三高”即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口众多,大力发展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优质功能性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对于这一特殊患病的群体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加快发展生态高值优质的功能农业,也为乡村振兴开拓了一个新的盈利农业产业。三是聚焦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促进品牌强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原材料。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因此,要注重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加强农村耕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品牌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企业做大做强。要在全国各地打造和建设效益高、生产优、产业强、农民富的特色品牌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完善“城—镇—村”三维空间布局
新农村是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一是打造“城—镇—村”的乡村振兴架构,优化其空间布局。关键是做好“城—镇—村”的空间设计布局,抓好特色镇,建好专业镇,培育中心镇。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重要生产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二是着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强化其溢出效应和集群效应,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构建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和要素集成优势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服务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形态,提高空间配置效率。三是打造生态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重点示范村。针对满足集中连片化发展条件的村庄,通过建设乡村振兴试点村和产业发展示范村,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独具风格的村庄,凸显地域资源禀赋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链条。
四、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一是搭建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平台。利用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与专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平台共享,制定标准化、规范化制度,提升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盘活城乡间资源,打造公平高效的资源要素交易平台。二是激活标准化要素市场配置,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用。健全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和保护制度,引导人力、财力、信息、物质装备等要素进入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三是完善城乡要素流动的多方政策协同联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要素流通的发展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构建城乡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时了解城乡人员转移情况,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难,为返乡人才提供咨询等服务。在科技扶持方面,完善现有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小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利用多种渠道提升科技服务。四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保证体制机制发挥实效,激发城乡资源要素主体的积极性,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五、构建现代农村商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量质提升
构建现代农村商业体系,需要加强产销精准对接,通过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来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庄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一是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有效市场信息,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开拓特色产业发展,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利用电商行业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商标注册和营销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和渗透力[6]。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以畅通内循环为导向,建设联通国内农产品主要产地、集散地和销地的交通网络“四梁八柱”,强化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三是扩大农村电商网络覆盖面。试点农村电商“千村万户”引领工程,选择农业基础好、产品特色明显、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效益显著的村庄和农户进行重点支持。四是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条件。引进冷链物流新技术,加强农产品冷藏中心和配送库建设,采取集成配送模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质量和效率。五是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构建多元互补、双向贯通、高效快捷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农村商贸集中配送中心和商贸物流仓储中心,逐步形成村有快递网点、乡有电商配送中心、县有商贸物流园区的格局。
六、创新农村金融发展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都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做保障。应该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灵活运用风险补偿、贴息、奖励补贴等金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落实农村金融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定向费用补贴,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实施增量激励。二是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推动各银行机构不断创新涉农信贷产品,进一步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不断扩大涉农融资担保机构及其担保规模。健全农村金融信贷担保体系,给予涉农企业和小农户更多的金融优惠政策,强化农企投资风险调控[7]117-119,拓宽农村信贷渠道和融资渠道,更好地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服务。三是积极搭建“农—金”对接平台,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长效对接机制。四是建立乡村振兴专项扶持基金。要设立农村基础设施专项基金。农村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用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居住环境等民生基本工程。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建立高效、可持续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加大政府对农业企业资金筹集的力度,满足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降低相关风险发挥积极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型行业的优惠政策,通过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要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的能力。再如,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省级、市级、县级家庭农场示范基地。五是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及时更新农村金融信息资源,建立农户、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信息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发布诚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7]117-119。六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力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农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涉农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办税难和办税慢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税收优惠,在合理基础上开辟绿色通道,多方面、多角度提供税收引导与帮扶,确保税务红利及时惠及小农户。
七、构建持续助农增收机制,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一是打造联农带农扶农利益联结共同体。吸纳多种形式的涉农组织,引导各主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联动效应。在以往“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联农带农的共同致富新模式。二是打造联农带农扶农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品牌联合,带动产品的组合创新。例如,电商和网络直播为农户带来更多的消费渠道,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提高了就业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商和网络直播等促销方式,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在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大发展。三是激活农村闲置住房资源。这部分资源作为各地农户最主要的非生产性资产,在全国农村有巨大的资产存量,应盘活这部分资产,快速增加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依法推进我国农村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各地政府应制定针对农村房屋租赁的专门法规,以法律规范农村房屋租赁市场。
八、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人才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新型人才不足、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推进和强化农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打造具有专业技能的农业人才队伍。乡村要振兴,必须有一大批具备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户发展。二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新农人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培训,强化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品牌化培育。三是应创造条件实施“归雁工程”。通过精心培育、适时启用、关怀激励等举措,以正向激励的方式吸引乡土优秀人才回家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四是改革完善农技推广体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主体进行农技推广,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五是进行“人才导流回乡工程”试点。实施“乡村合伙人”计划,开展“引进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活动,吸引有产业、有资金、有项目的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
九、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基层软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
目前我国乡村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和后期管护工作不够到位等问题。因此,亟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基层软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一是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当下农村居民的休闲需求,兴建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行农村厕所基本入院,推进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处理工作。引导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持续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三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农业相关的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补齐农业设施的发展短板,做好项目后续的监管和防护。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和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和农机装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研发推广一批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开发推广一批适合丘陵山区设施农业、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现实基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注入基本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