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逻辑基础探析

2022-04-16谢小玉

桂海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李 睿,谢小玉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6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2]8他在2021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又提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3]545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定历史自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回顾以及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历史考量,正式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重要理论命题。坚定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建党以来的奋斗历史进行的积极、肯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争取更大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引导全党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对于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筑历史记忆、启迪历史智慧、共创历史伟业具有重大作用。在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逻辑基础,具有理论、实践、历史三个层面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提供了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形成和发展以历史认知为基础,受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本质范畴是坚持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现象的迷雾和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发现其内在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及党的初心使命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理论基础。正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历史的眼光和思维推进实践,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一)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源

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16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目标,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剖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5]3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鲜明的理论特色和独特的理论魅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出一系列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源。

(二)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支撑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历史规律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反映历史的本质和必然性,具有实践性、总体性、重复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会受到前人创造的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只有尊重和把握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支撑在于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由此明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赢得历史主动。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科学回答了党的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坚持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最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社会矛盾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去考察,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变化,作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决策。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理解唯物史观所强调的“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6]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和趋势进行积极探索,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由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观念基础

人们只能在现实的当下去认识历史,因为历史是过去的、已经发生了的客观存在。这既说明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又说明人作为历史认识主体是在不可能直接触及历史认识客体的情况下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己的认识对象化。历史认知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运用,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3]54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以正确的历史认知构筑全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从而坚定历史自信。一是坚持以大历史观来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来认识、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对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始终遵循客观公正的历史原则。三是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中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认知和认同,牢记历史警示和历史启迪,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进一步深化“四个自信”。四是深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全面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科学、坚定、恒久的历史自信依赖于全面、科学的历史认知,建立在正确历史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四)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彰显着党的性质宗旨、行动纲领、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坚守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7]他强调:“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3]545-546这一重要论断以初心和使命把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指明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执着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懈追问“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从人民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价值底色。从民族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从世界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博大胸襟和包容气度、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始终关注全人类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强化了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底气

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如果说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地基和梁柱,那么实践基础就是经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生成和构筑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奋斗实践中,并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强化。因此从实践基础考察可见,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底气在于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历史经验、构筑的精神谱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党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事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事实基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叙事主题,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革命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先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经历的三件大事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5]60“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5]6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5]61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加强国际合作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和推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的解决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样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心,夯实了坚定历史自信的事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

历史经验源于历史创造,产生于对历史创造的反思。人们在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创造中积累出许多可供当下与未来借鉴的历史经验,但是这些历史经验需要通过人们从历史回顾和反思中梳理而得。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汲取历史智慧,历史智慧则蕴藏于人们经过历史反思而得来的历史经验之中。因此,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正是党在重大历史节点上总结历史经验的智慧结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起到了增进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通过的历史经验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这是在建党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对党的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总结,是对党百年历史实践的理性认识,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整体,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一脉相承、相互贯通。这些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营养,不仅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的密码,而且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未来继续成功的法宝,赋予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历史实践、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构筑的精神谱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动力

自信是一种精神意志体现,历史自信是人们对自身历史充分认知后的自我确证,因此除却历史自信本身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外,注入外在精神力量也是使历史自信更加坚定恒久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的动力作用,在构筑精神谱系中持久积蓄着党的历史自信。马克思将精神视作一种生产力,认为精神生产是“关于意识的生产”[8]。李大钊曾指出:“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9]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虽历尽无数艰难挫折却能始终勇毅有为、自信自强,恰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伟大奋斗精神的具体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之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深熔铸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为坚定历史自信给予无穷的泉源泽润。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奋斗中孕育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赓续革命精神、坚守理想信念。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精神密码,还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精神动力。从相关文献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历史自信时,是与理想信念、党史学习教育等紧密联系的,多次强调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可见,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增强精神力量、坚定信心,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不断开创未来。

(四)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阐述了历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要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得益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敢于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大地在人民群众的变革实践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民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作用,深刻把握赢得民心的内在规律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心向背作为评判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标准,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人民参与监督、评价党和国家的工作,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

(五)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目标引领

方向明则信心足。历史自信与现实自信、未来自信是相统一的。历史自信不仅关乎过去自信和现实自信,更关乎未来自信。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安排,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不仅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蓝图,更前瞻2035年远景目标,为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行动指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能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要回答的时代考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未来五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科学明确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深谋远虑的历史担当和战略思考,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正确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注入了新动力。

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培厚了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底蕴

历史自信的构筑源于人们对待历史的自觉,人们透过历史自觉,表达出对历史的态度,通过对历史的比较、反思以及对历史价值的发掘,增强对自身历史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染下形成的,根本要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存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

尽管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文化转型之中,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革新的内容所构成的精华,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心理之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养分,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文化根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5]47在数千年的历史沿承中,我国的历史创造极为宏富,历史文化形式极为繁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14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发展引领者,具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识基础

历史意识是人们在继承历史、创造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并最终内化为主体自身精神的一种自觉意识[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识基础。首先,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厚重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而且孕育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等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和价值理念中形塑了自身的历史意识。其次,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独有特质上。我们如果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串连起来,不难发现连接它们的绳线正是蕴含于中国人头脑中的历史意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进行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历史意识。最后,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义传导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其强大的意义传导性,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恒的时代价值赋予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自信和高度自豪。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2]中国共产党能够坚定历史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无比自信和自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强大创新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牢牢扎根提供了结合点和文化生长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18焕发生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渗透到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内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与理论观点,要想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易于理解、选择和接受,需要借助一定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具有契合和融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文化基因、提供精神食粮,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使马克思主义更易于被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因此,必须坚定历史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