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2-04-16李冬凤

桂海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绿色

□李冬凤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幸福、国家大计与民族前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高远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与时俱进地探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了思想保证、道路指引、绿色发展、系统保护与治理、制度保障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充分彰显,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国家治理制度优势的生动诠释。加强新时代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理路的深入剖析和探讨,对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以及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学理认知,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定拥护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思想先行,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认识对实践具有的反作用,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加以重视和落实,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意识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了系列精辟而深刻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作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374的科学研判。他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359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62。他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362他要求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361。他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此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4]49-50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独创性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升华,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210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极其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而且高度重视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和提升。一是注重在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二是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民群众宣传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文件、政策精神,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三是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突出优势,运用“互联网+”的新型模式大力开展立体化、多样化、鲜活化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四是注重运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领导干部带头义务植树等实践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度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度自觉,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二、立足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前进

生态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永恒话题,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现实地看,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生态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危机状况存在着一定的殊异性。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现代化进程等的不同,必然导致各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存在着差别。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超越历史、超越民族,必须立足于具体的现实。这也就意味着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全球问题。一方面,生态问题是各国普遍存在、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各民族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可能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不能简单复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道路,必须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石,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切实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并且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曾深刻揭露:“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6]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然是工具性、手段性的存在。因此,受资本逻辑的主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统摄,当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增殖的无限扩张需要以及实现资本商业利益最大化、经济无节制增长的目标追求。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突出表现是:立足本国眼前生态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不顾他国利益和自身长远利益,尽可能地逃避理应担负的生态责任与义务,更有甚者罔顾国际生态道义与准则发起资源掠夺、污染转移等行动。毋庸讳言,这是一种发展目的与手段相脱离的片面化发展模式,是充斥着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的不合理人类实践活动。而且,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日趋严峻且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环境危机进一步加剧,最终造成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完全否定资本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而在利用、控制和超越资本的动态过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矢志不渝地贯彻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当代与后代两个代际,切实兼顾国内国际生态正义和代际生态正义,打破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与“人本”相对立的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与“人本”由对立走向统一,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人类美好生活需要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一条合规律性(科学性)与合目的性(价值性)相统一的新时代新型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指明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应对并妥善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且亟待解决的世界性生态危机的科学方案和光明前景。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当前,层出不穷且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无不深刻折射并印证“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7]。在这里,“人类的许多活动”指的就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就是说,现今人类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潜藏于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正是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尖锐化,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剧以及疾病和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威胁。因此,我们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务必吸取惨痛而深刻的生态灾难教训,切实从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思索危机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全面审视人们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作出的积极探索,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绿色是大自然最鲜亮的底色。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时代背景,坚持绿色发展最核心的是“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1]361-362。质言之,生态与经济一体共生、合二为一,经济发展一定要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必须统筹兼顾、齐头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坚决摒弃“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一时增长”等粗放发展模式,反对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老路与邪路,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就是要牢固树立基于绿色发展的政绩观,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且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业,进而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绿色化的新经济增长点,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和人民对优质绿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就是要注重培养全体人民崇尚节约环保、反对奢侈浪费的绿色生活理念和习惯,促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自觉践行绿色消费,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全体社会成员都要自觉“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做起,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8]。

毋庸置疑,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一场深刻革命,是解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系列生态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生存发展危机的治本之策、根本之道。只有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真正实现绿色化变革与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实现永续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才能转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现今,我国经济发展正朝着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目标不断前进,并已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崇尚节约环保、反对奢侈浪费的绿色生活理念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且日益成为人们身体力行的美好生活追求,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绿色发展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全国上下共同发力,不断向着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目标迈进。

四、遵循系统思维和方法开展生态保护治理,着力建设生态共同体系统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4]20换句话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系统思维和方法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牢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其中,系统思维和方法这一科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蕴含的鲜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从系统观念出发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遵循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统筹推进生态共同体系统建设,开辟了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的实践路径,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自然界并非人们主观臆想的虚无存在,也不是客观世界的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类实践活动介入、由诸要素遵循一定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而生成的,且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从本质上讲,是蕴含着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生态共同体系统。从自然内部来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363据此可知,如果我们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原先的良田就会变成不毛之地,人也就难以继续在此生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与自然也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离开了自然,人便失去了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根本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倘若自然没能得到应有的善待和保护,甚至遭到了严重的掠夺与破坏,那么,人类必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无情惩罚,必将面临由生态危机带来的危及健康乃至生命的惨痛灾难。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发出过严厉警示。从整个人类世界来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和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世界各国是共同生存于同一地球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这也就决定了生态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域性问题,而是具有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问题都不可能单独依靠本国自身力量得到真正的、长久的、根本的解决;另一方面,一国或地区的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会殃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全球性生态困境与挑战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唯有携起手来共担责任、合作共治,才能实现共赢共生。

一言以蔽之,自然界是系统地存在着的有机链条和整体,无论是自然内部、人与自然之间还是整个人类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生态共同体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从系统工程和全局高度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统筹推进生态共同体系统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反对片面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割裂地、对立地看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9],切实维持自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目前,遵循系统思维与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水污染防治、沙化防治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地区的开发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世界整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固树立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捍卫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以大国担当主动践行国际责任,向全世界作出了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此外,中国共产党极力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加强合作,积极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同心共筑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推动全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五、重视制度保障,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法律与制度从来都是治国之利器、安邦之保障。“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1]364自执政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深入总结古今中外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始终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问题,将实现良法善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加以推进。其中,重视制度保障,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就是党领导法律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与保障。

历史和实践深刻揭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复杂工程。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想真正从理想愿景转变为客观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想避免成为幻想中的“绿色乌托邦”,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还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不仅需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以及系统思维与方法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科学运用,更为关键的是,必须通过具有强制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健全及严密有效的贯彻实行来提供权威规范和刚性约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363“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210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制度与法治的重要性,并且在行动上加快推进实践探索,“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愿景,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尤其是针对“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1]363等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并不断完善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目前来看,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基本形成了由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制度(生态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以及具体制度机制(源头保护、过程监管、生态修复、损害赔偿、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微观制度机制)构成的较为系统完整,具有层级性、协调性和针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具有“四梁八柱”特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及实践成果的维护提供了最具效力的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是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彰显。实践证明,着力构建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之更好地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是有效应对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的环境容量有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等生态形势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坚决摒弃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23因此,这也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其必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将来时代条件如何发展变化,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文明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科学运用系统思维与方法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以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理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和实践要求,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结合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