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为什么能崛起?
2022-04-16燎原
燎原
带上船员证,几个年轻人乘着小船前往香港招商。“冷板凳”是他们常遇到的事,但“领头的”没放弃。
“机会过了就没有了,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领头的”多次跟身边的人说,“长安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土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土地,让它们发挥作用。”
这是3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领头”就是后来成为东莞市市长的李毓全。1984年,31岁的李毓全就任东莞长安镇党委书记,任内,他多次率队前往深圳、香港等地招商。
据其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他们多次带着盒饭到深圳罗湖火车站招商,看到老板模樣的从香港那边过来,就主动套近乎、招引他们到长安镇投资发展。
正是这种韧劲以及诸多后来者的接续奋斗,筑牢了长安镇的发展根基。2021年,长安镇GDP超880亿元,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
880亿元的GDP意味着什么?在东莞32个镇街中,位居第一。2021年长安镇GDP已占到东莞全市的8%。
跳出东莞看长安,同样发现长安镇的实力不容小觑——
云浮,广东省辖下的一个地级市,2021年GDP约为1138亿元。这意味着,长安镇GDP占到云浮市的77.3%。
从全国范围看,长安镇同样出色。拉萨是西藏首府,2021年GDP约为741亿元,只相当于长安镇的84%。
更亮眼的是长安镇的外贸进出口数据。2021年,长安镇进出口总额为3835.6亿元,占到东莞全市的25%、广东全省的5%、全国的1%。
在东莞,强镇长安并不孤独。
统计数据显示,东莞32个镇街中,没一个镇GDP低于百亿元。也因此,东莞经济发展模式被外界形象比喻为“诸侯经济”“街镇经济”。
经济赛场上,东莞32个镇街呈现出“百花齐放”发展态势的同时,如何做到了“多枝齐秀”,引领着东莞经济由低度逐年向上攀爬?
百花齐放
要了解东莞模式,得先理解东莞行政架构。和全国很多地级市不一样的是,东莞是“直筒子”的管理体系:市直管镇,中间没有区、县。
早些年,笔者和东莞一位已卸任的市委书记聊天时,他向我坦承:“东莞市委书记的权力要比全国很多市委书记的权力,大得多。”
因为设区县的地级市,其辖下的县委书记、县长属省管干部。换句话说就是,在县委书记、县长等人选问题上,不是市里说了算。但“直筒子”的管理体系,市直管镇,镇党委书记、镇长都属市管干部,市里有很强的话语权。
这种背景下,直筒子管理体系下的市委书记或党委常委会,其个人意志或组织意志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集权目的不是为满足个人对权力的癖好,而是为让个人或组织意志更好贯彻,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更好服务民生。
从东莞过去30多年发展历程和成效看,市委书记相对更强的权力,并没有演变成阻碍经济发展的阻力;相反,集权之后的充分授权——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上的充分授权,使得全市32个镇街呈现出“赛马式”的竞争格局,促进了东莞各镇街的跨越式发展。
从惠阳地区划出后,1985年,东莞成立县级东莞市。1988年,县级市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模式类似的,同年省内还出现了中山市。
东莞快速发展史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彼时,借改革开放春风,东莞各镇村从“三堂”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
所谓“三堂”,是利用过去村里的集体饭堂、会堂和祠堂,作为工厂落地载体,借此承接源自香港等地的“三来一补”业务,进而带动镇村发展。
东莞32个镇街中,没一个镇GDP低于百亿元。也因此,东莞经济发展模式被外界形象比喻为“诸侯经济”“街镇经济”。
原本闲置的“三堂”被充分利用于“三来一补”的加工场域后,有力推动镇村租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镇村的工业服务业发展。
受利益驱动,东莞各镇村可谓是“不扬鞭自奋蹄”,村、镇干部主动走出去,利用其在香港等地的亲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加速工业项目落地。
随着港资、台资等各路资本进驻,东莞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局面。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东莞GDP仅6.1亿元,但1992年就破百亿元了。10年后的2002年,东莞GDP破千亿,达1189亿元。2005年,东莞GDP破2千亿,2007年破3千亿元,2010年破4千亿,2012年破5千亿,2014年破6千亿,2016年破7千亿,2017年破8千亿,2019年破9千亿,2021年破万亿!
由此可见,东莞GDP在破千亿元后,每增加千亿GDP所需年份进一步缩短,普遍为2-3年,甚至1年。
这和东莞制造业快速发展有关,更和东莞区位优势有密切联系。否则,很难解释当2021年东莞GDP已破万亿元,但同为直筒子管理体系的中山市还在为突破4千亿元GDP大关而努力。2021年,中山GDP为3566.17亿元。
广州和深圳,是广东省两大中心城市。东莞位于广州和深圳中间,被喻为“位于广州和深圳这两大中心城市的中心”。
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东莞享受到这两大城市——特别是深圳产业的溢出效应。逐渐地,东莞形成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鞋业、大岭山家具、长安五金模具、石龙电子……“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
早在十多年前,东莞就被外界喻为“世界制造业工厂”,有“广深高速塞车,全球缺货”一说。
但东莞并不喜欢这一称号,东莞希望抢占产业链高端,打造东莞“智”造。
多枝齐秀
三年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东莞市主要领导公开表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特别发达,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五,“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
2021年数据显示,东莞GDP排在了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5个省份(自治区)前面。
傲人成绩和东莞具有前瞻性的谋划与努力紧密关联。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东莞到处是工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也因此,东莞给人“一片繁荣,一片混乱”的感觉。
东莞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是从2001年开始。彼时,东莞每年还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主政者决定改变东莞给人的“低端、混乱”的印象。
2001年一天,时任大岭山镇党委书记黎惠勤接到市里的会议通知电话,会议由当时刚出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主持。
到会后,黎惠勤发现,参会人员不多,主要来自东城、大岭山、寮步、大朗、黄江等几个莞深高速公路沿线的镇街,而不是来自所有镇街,他隐约感觉“可能有大动作”。
《东方光芒——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史记》一书,披露了2001年谋划时的情形,佟星说:“东莞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颇有名气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有一万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相当多的企业是租用了镇村的厂房。历史地看,这是一种成绩和进步,但这种过度依赖外资和粗放经营的路子难以长久。”
佟星想改变这种模式,探索和加快产业升级。他的构想是:在莞深高速两边征100平方公里土地,然后建一个大型的高新科技园区,以其强大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和聚集功能来支撑和推动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和促进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带动和辐射镇街发展。
黎惠勤第一个发言表态支持,因为在大岭山镇担任党委书记时,他曾費尽心思力邀一些拥有高新技术的大企业入驻,但对方直言“投资环境不好”。
说白了,就是东莞不够漂亮。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东莞主政者也希望集中搞个较大规模的工业区来办工业。时任市长郑锦涛曾下到镇村调研,但阻力很大,最后不得不搁浅。
主要是因为,工业园区需要从各镇街划出一些区域来成立,这意味一些镇街因此失去GDP,失去土地,也可能因此失去镇街未来发展所需的空间。
佟星主持会议时,就有镇党委书记提出类似担心:“把我们镇的土地给统了,以后我们镇发展靠什么?如果项目亏本,要不要镇里来承担风险?”
最后,市里将工业园区定在大朗、大岭山和寮步3个镇,从这3镇划出72平方公里建设一个工业园区。
由于前述3镇中间有个名为松木山的水库,后来工业园区取名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称。
如今,松山湖聚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生物产业领域,松山湖也引进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博奥木华等各类生物技术企业超300家。
松山湖的成功,有力辐射和带动周边镇街的土地升值和产业发展。
不只是松山湖
松山湖的成功,颠覆了过去城市发展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转变,即从过去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注重对人创新能力的挖掘,并以良好城市品质吸引和聚集高端产业落地发展。
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绿城”的建设。2001年起,东莞提出并践行“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发展思路。
有人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世界上的有钱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二是把全国贫困的人口吸引到东莞打工。
2004年、2005年,东莞市镇两级光是花钱买树的投入,就高达27亿元。
“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有什么样的产业”,在佟星看来,“没有一个好的城市环境,就不可能聚集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辐射”。
锚定发展思路后,一届接着一届干,从产业到城市面貌,东莞终于迎来了重大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32个镇街中,望牛墩镇GDP最低,但也超100亿元,达107.5亿元。虎门、南城、长安3个镇街的GDP则都超700亿元,长安镇以880亿元雄踞32个镇街榜首。
松山湖作为园区没参与排名。但2018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彼时,松山湖GDP就已和虎门、长安等一道,雄跻东莞镇街发展的第一梯队。
分析到这里,东莞的发展路径已很清晰:2000年以前,市里赋予各镇街充分发展经济的权限,各镇村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引资,也因此享受着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但诱发了产业围绕着低端和租赁经济打圈圈的困局。
2000年以后,通过统筹部分镇街闲置土地,东莞高品质建立连片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强化城市建设,注重城市经营理念,助推产业、城市以及人,齐步向前走。
这样,既有普遍的强镇(街),又有多个足以引领整个城市或区域某个板块高质量崛起的发展动能。
成功打造松山湖以后,在“双城三地”连接处,即在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大空港以及前海自贸区的连接处,东莞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滨海湾新区。
从规划上看,东莞滨海湾新区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以及滨海生态宜居的智慧新城。
有人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世界上的有钱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二是把全国贫困的人口吸引到东莞打工。依靠这两件事,东莞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东莞的目标是把全世界最有头脑的人,吸引到东莞来贡献智慧。
2021年,拥有1047万常住人口的东莞,其GDP正式破万亿,达10855.35亿元——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迈入“双万”新征程,东莞雄心万丈。2021年数据显示,东莞GDP排在了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5个省份(自治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