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04-16
近年来,西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守正创新、因时而变,不断探索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通过接天线、接地气的鲜活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的亲民口吻,小故事、大道理的递进方法,怎么看、怎么办的精准解读,面对面、零距离的共鸣交流,专题讲、常态讲的联动措施,网上网下协同推进的“四级十进”宣讲模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打通了基层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统筹上下、左右、条块,构建多级联动的宣讲矩阵
市委坚持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普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着力构建党委牵头负责、宣传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宣讲工作格局,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理论宣讲矩阵。一是在加强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制定出台《西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讲师团和理论宣讲工作措施》,健全各项理论宣讲工作管理机制,形成管总治本的总制度和涉及到各项工作的分制度,强导向、强宣讲、强队伍、强机制、强保障工作落实,推动上下衔接、横向联动,促进理论宣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成立市委讲师团,吸收党政机关、退休老党员、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第一书记以及各类先进典型等各领域各方面优秀人才105人,组建了理论宣讲专家库。培养一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政治素质过硬的基层宣讲骨干,完善县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理论宣讲体系,明确各自责任田。全市30余支宣讲队伍在基层常态化开展各类宣讲活动,架起了理论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三是在巩固宣讲品牌上下功夫。持续加强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在巩固百姓宣讲团、百姓话廊、文艺小分队、河湟曲艺宣讲团等已有宣讲品牌基础上,扶持和打造蒲公英宣讲队、红色宣讲团、农村大喇叭、巾帼宣讲团、劳模宣讲团、文艺轻骑兵等新品牌。自2017年以来,大通县“百姓话廊”、城中区“蒲公英宣讲队”和城西区退休党员安云峰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推动明理、增信、崇德,凝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把握大局大势大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一是把握重点精准阐释。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历次全会、中央和省市重大会议精神,把牢“航向标”,突出宣讲重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示范讲,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分管领域和联点地区开展理论专题辅导和形势政策解读,各级各类党委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一线精准阐释解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是贴近群众凝聚人心。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阵地式”“菜单式”“网络式”“组团式”“体验式”等宣讲方式,推动理论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寺院、进市场、进家庭。2020年以来,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精神等,开展集中宣讲7100余场次、受众33万余人次。三是联系实际服务大局。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宣传解读和理论宣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做好民生宣传、节会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成立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典型、张锦梅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劳模等先进典型宣讲团,在全市开展宣讲活动近百余场次,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在全社会营造了向典型看齐、向先进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创新方法、手段、形式,打造喜闻乐见的宣讲模式
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现实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着力在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上下功夫,提升理论宣讲效果,用心用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一是强化调查研究,增强宣讲针对性。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根据干部群众的理论渴求和政策需求,针对制约宣讲工作的短板弱项,把理论宣讲与调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宣讲、交流座谈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举办理论宣讲观摩学习交流活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总结宣讲特点规律,改进方法手段载体,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群众对理论的需求。二是丰富活动形式,提升宣讲影响力。坚持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结合起来,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送理论下基层”以及道德讲堂、炕头会、板凳会、小马扎等宣讲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到最基层。坚持理论宣讲与文艺文化深度融合、并行并进,依托花儿、小调等民间曲艺载体,创作凸显红色主题的歌曲、唱词、剪纸、书画等并展览展示,把党的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群众自觉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贡献。三是拓展平台载体,扩大宣讲覆盖面。依托“学习强国”“信仰的力量”、市县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线上宣讲,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作用,采用微视频、微动漫、H5、VR技术等多种方式开展网上微课堂、微党课、微讲座等理论宣讲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占领网络空间,全市116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廣“所、站点单”“中心派单”“群众评单”的宣讲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讲解,引导基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四、注重常见、听懂、真做,构建全市共鸣的理论磁场
高位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在提升群众素质、提高干部能力、引领社会风尚、引导主流舆论、凝聚社会人心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宣传解读领袖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外化于自觉行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凝聚起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强大合力。一是理论宣传日见常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中,西宁晚报、市广播电视台和县区融媒体平台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专题专栏,及时转载刊播中央主流媒体原文稿件、重点报道、评论员文章,策划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新闻报道、通讯综述、专家访谈、短微评论。统筹运用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两中心一平台”等,做好重点稿件的集纳转载和再传播工作,推出了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融媒体作品。二是红色教育引领方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确定西路军纪念馆等全市“四史”教育阵地13家,建设红色云端展馆7个、红色体验线路10条,各级党组织开展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学习教育6560次。全市18家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省市93个部门、42所中小学校建立联点机制,常态化开展长征精神、“四史”教育、党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等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六进”流动展览,使“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有效汇聚了全社会爱党爱国的情感共识。
理论指引前行,人民创造历史。通过近年来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工作实践,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一致性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接续传遍高原古城、飞入千家万户、深入人民心中,激励引领着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起到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论宣讲工作得到了几点启示与思考。
第一,结合实际,惠民宣讲才能解压解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中,宣讲人员联系“学党史,办实事”,联系“三乡工程”“一老一小”等,认真解读回答群众关心、迫切的实际问题,激励基层党员和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有力推动了领袖思想入脑入心。实践证明,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只有紧密联系地方发展实际,想群众所想,答群众所问的惠民宣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用心用情,理论宣讲才能走深走实。在基层理论宣讲过程中,在用心用情宣讲上出“真招”、有“真货”,以基层的实际、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通过有味、有声、有色的宣传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送到基层群众心坎上。实践证明,基层宣讲通过摆数据、谈措施、看成效等方式,把中央政策导向与基层发展实践相结合,帮助群众正确认识中央政策制定的初衷,提高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在基层走深走实。
第三,心中有民,基层宣讲才能凝心聚力。基层理论宣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依靠群众同动员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把群众参与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和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党员群众既坐得住又听得进,既学得会又用得上,才能不断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证明,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必须要以群众想听、爱听、乐听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惠民,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第四,创新形式,灵活宣讲才能入脑入心。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中,各级宣讲人员注重把理论语言转化为接地气、冒热气的方言土语,转化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曲艺作品,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新媒体产品,进而激发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实践证明,有感情、有味道、绘声绘色面对面宣讲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清楚、讲明白、讲出真感情,不斷提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精气神的力量源泉。
第五,同频共振,线上线下才能实现全覆盖。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齐发力,才能真正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线上线下传播矩阵。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中,全市开展各类文艺宣讲100余场次,网上推送各类宣讲视频、音频70余条,线上线下聆听宣讲人数达10余万人次,确保了全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实践证明,党的创新理论必须抢占制高点、争夺主动权,特别是要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推动基层阵地与全媒矩阵互动互补、新老载体联动结合,持续放大主流声音,传播正能量。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