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2-04-16杨娟丽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杨娟丽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真正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对于每一个高校老师而言是一个挑战。用系统观和系统思维去进行建设,要着眼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培养方案、放眼于思政元素、落脚于课程内容,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框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第一步要求教师能全面、准确地认知课程思政,要辩证看待“课程思政”的价值和立德育人的责任,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万物普遍联系”,因此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例如本人所教授的《项目管理》课程与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实践等有着密切关系,由专业理论联系到思政,可以将课程内容当中关于中国制造、中国项目所蕴含的民族自豪感,项目质量管理内容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项目合同与团队建设管理内容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和团队精神等,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借助专业课程的载体去体会思政的力量,更好地把握课程中隐藏的精神内涵。课程思政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在教学中寻找专业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效有趣的关联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新要求。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直接主体,“教育者先受教育”,上好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就要对自己“严要求,做表率”,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高校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教师对待教学与课堂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教学;对待学术要情怀深、思维新;对待学生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仁爱之心育人育才。这些对待教学、课堂、学生、学术的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也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给学生们一个价值塑造表率。因此“为人师表”就是思政课的行为表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是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三句话的总要求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了:我们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通过“9个要”阐明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加强品德修养、要增长知识见识、要培养奋斗精神、要增强综合素质、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这些内容是我们建设课程思政的底色,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结合专业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巧妙衔接不同维度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为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核心,是课程思政的主脉络和大方针。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巧妙挖掘有用有趣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充分、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且自然衔接,不能生硬,不能刻意,这就要求思政元素要有用有趣,找准课程思政的“挖掘点”。

用课程的“亮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痛点”,课程专业思政要素的挖掘要有亮点,梳理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展示那些与本课程相关的重要事件、重大工程和重大成果,颂扬与课程有关的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亮点元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痛点”,寻找到学习的方向,解决他们的精神迷茫,让学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學中,用新中国“两弹一星”项目中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为思政元素点,将爱国情怀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植入学生思想。

用社会的“热点”回应学生的“看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关注国家大事,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注意挖掘社会热点,包括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等元素,培养和训练学生用辩证、系统的科学思维、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项目管理》教学中,用新冠疫情的防控与疫苗接种项目这些社会热点为思政元素点,学生都纷纷表示,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抵抗疫情中的优越性,以及有效的项目管理是一个重大事件高质量完成的保障。

用教育事业的“重点”应对学生的“盲点”。当代大学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变化加剧、价值分化加速、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加之他们本身又正处于思想意识活跃的时期,心智还未成熟,往往会被一些错误思想俘获,失去自我,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他们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思想引导”是大于“传授知识”的,所以在思政元素中要挖掘我们的教育事业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点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治党治国治军的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积淀等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四个自信”,让学生思想明确,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厚植于心,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创新改革相融合

开展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叹“厉害了,我的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叹和震撼,这只是进行“课程思政”的第一步,要想让课程思政真正收到效果,就必须实现课程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就要勇于进行课程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将OBE的思想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学创新改革,使得课程成为一个有内容、有温度、有深度的别样课程。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将育人目标融入实践教学目标。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第二,将教学目的由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团队的互动性、责任性、自处理与反思能力,学生分析思路、解决方案的选择及决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能力,以此实现课程思政的思政目标。第三,将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由传统的单向“教—学”实现合作教学与学习,转变为“任务、兴趣与问题”三个导向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合作、完成任务,体现课程的“挑战性”。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估:设计“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是育人理念的创新,因此对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估要回归到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上,要看课程思政是否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本身就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

首先,建立“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教师的评价要有阶段性战略性安排,要从“有没有课程思政”逐渐上升到思政元素“怎么讲”,再上升到建设优秀的课程思政三个阶段去考评,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从“0”到“1”的突破、从“有”到“优”的突破。从“鼓励到检查”的评价思路,先鼓励教师去创新教学,通过一段建设周期后,再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师德师风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的学风、上课状态、作业完成质量、考试成绩评教评学中进行,尤其是从一些开放性作业与实践性任务判断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等。

其次,建立“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的评价标准。课程思政的效果不会在短时间内在课堂表现出来,需辐射到全过程、全要素,从课堂这个评价空间跳出来进行多维评价。第一,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评价,从课堂的学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思政元素的认同与接受程度要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活动,看其是否能否积极参与爱党爱国相关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体育劳动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校、班级的日常管理、综合测评来考评学生在校期间有无行为失范;第二,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跟踪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校友走访等手段,进一步对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思想品德、从业期间的职业规范性、是否坚持正确价值观、积极工作的持续性动力是否充足等方面进行持续观察评价;第三,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购车买房的房贷车贷的还款记录、诚信度、对社会发展的个人贡献等角度,对他在生活中是否行为失范进行考察。

本文系青海大学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LKCC—2021133)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责任编辑:张先云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