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消防队站灭火救援能力的思考
2022-04-16窦磊
窦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消防部门的作战任务不再只是传统上的灭火,当前的救援任务越来越复杂,给消防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全新的挑战。为了尽快适应时代发展,提升灭火救援工作实效,就要提高对基层消防队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全面建设消防队站,提高基层队站消防救援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基层队站;高效灭火;救援能力
灾害事故的突发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消防救援队伍必须快速高效地应对处置,消防救援队站作为第一到场力量,其初期处置成效往往直接影响着灭火救援行动的成败,因此基层消防救援队站的灭火救援能力对于灾害事故处置至关重要[1]。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提升基层消防救援队站的灭火救援能力需要从灭火救援力量体系、战术体系、指挥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立足实战效能,不断优化灭火救援力量体系
(一)人员因素
消防救援人员是灭火救援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往往影响着灭火救援行动的成败。一是夯实体能,提升单兵能力。消防救援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体能基础、技能本领、心理素质、急救能力等。其中,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核心[2]。体能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消防职业化的内在要求。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更能适应复杂、多变、危险环境中灭火救援的需要。消防改革转制后,消防救援人员将承担起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任务,跨区域增援行动将会增多,战斗行动可能持续几天十几天,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能做后盾。二是强化技能,加强协同作战。技能是消防救援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业务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战术。以扑救火灾为例,业务理论包括燃烧学基础知识、灭火技战术理论、常见灾害事故特点、作战训练安全等内容,消防救援人员可通过学习理论,认识作战对象,提高作战行动预判性。技术是消防救援人员掌握和运用各类灭火救援装备的基本技术,队站技术岗位分为战斗员、驾驶员、通信员、摄像员等,不同的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技能。战术要求指挥员具备战术应用和作战指挥能力,消防救援人员具备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班组、中队具备协同作战能力。三是改进模式,深化岗位练兵。完善战、训对接机制,依據作战需求和战斗力生成规律部署训练任务,增强训练的科学性、适应性。紧盯“高低大化”灾害处置难点,适应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洪涝台风救援等任务需要,拓展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式、提高训练层次,狠抓体系对抗训练、复杂环境训练、极限条件训练;同时坚持把指挥训练放在首位,通过主导指挥训练引领全员训练和协同训练。
(二)装备因素
消防装备是灭火救援行动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在装备配置数量上,《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明确了消防站车辆装备和器材装备配置数量和品种配备的标准。随着近年来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各执勤队站车辆器材装备大幅度增加,但调研发现,个别队站将部分器材装备摆放在库室而未随车携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灭火救援效率。队站应按照“下重上轻、左右平衡、便于取用”的原则,尽可能随车携带更多器材装备。在装备技术性能上,高精尖新装备更能快速高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例如消防直升机、消防灭火机器人、无人侦察机等高精尖装备。还有革新后的装备,如消防专用救生衣,其安全性能、营救性能更优;新式水带挂钩、水枪、分水器等,其机动性、灵活性更好;超细干粉灭火剂,粉体产生出极好的流动性、斥水性、耐低温性,灭火效率更高,有效缩短了灭火时间。在装备实战适用性上,队站车辆配置要覆盖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配置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抢险救援车等。同时也要结合辖区情况有所侧重,辖区内农村较多或道路狭窄,应配置城市主战消防车或小型水罐消防车;辖区内水源不足或存在缺水区域,应配置大容量水罐消防车;辖区内化工企业多,则应配齐配足特种防护装备和干粉、泡沫灭火药剂等。队站器材装备配置也应紧跟职能任务而拓展,比如洪涝灾害易发时,要配备水域救援的潜水装具和用于排涝的远程供水系统。
(三)战术因素
所谓的灭火救援战术是指消防救援人员在进行灭火救援工作的过程中,基层队站的指挥人员都需要对每个消防救援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内容,完成火灾的扑救、受困人员的抢救工作,但是在进行消防救援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团结合作。当面临重大火险时,需要不同的基层队站分工合作完成本次救援任务。合理运用救援战术,是保证救援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火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伤员数量,也可以降低消防设备的消耗。
二、制定作战编成,不断优化灭火救援战术体系
(一)按对象组织单元编配,破解作战领域同质化的问题
基层队站的作战单元编配是执勤模式革新、作战编成改革的核心要务。为确保编配工作的科学性,使其更贴近实际作战情况,对某地近10年来接处警数据和经济、人口、城镇建成区、重大危险源等“宏观”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将功能单元作为编成建设的基本单位,科学划分为作战指挥、精确打击、综合保障、技术支撑4大类18个单元。其中作战指挥类辖指挥决策和通信调度2个单元,精确打击类辖侦查搜救、灭火冷却等6个单元,综合保障类辖远程供水、药剂供给等6个单元,技术支撑类辖消防设施控制、工艺处置和专业堵漏3个单元。消防救援队站侧重侦查搜救、举高喷射、破拆排烟、化学救援等精准打击类功能单元的建设。
(二)按编成精准调度指挥,破解力量调度零散化的问题
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首先要提升突发反应能力,既要“调度响应快”,也要“部署展开快”。一是纵向扁平,让编成调派更快速。将以往行政级别模式的“支队全勤指挥部—大队—队站—班组—人”的指挥层级,大幅缩减为“灭火救援指挥专班—功能单元”的扁平化层级指挥架构,实现“每场战斗按编成调派、每个队站按单元出动、每个现场按单元指挥”,理顺指挥条线,使执行效率更加高效。二是分布聚合,让分级调派更精准。以重大灾害实战需求为切入点,根据可控、难控、失控三级灾害事故等级,科学制定“一键式”“系统自动生成”的功能单元的调派种类和数量,“小火针对打”“大火合成打”,可控事故打“歼灭战”、难控事故打“攻坚战”、失控事故打“防御战”。三是横向集成,让联合调派更顺畅。将政府、企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专家纳入作战编成体系,分灾种、分规模制定完善应急响应程序和预案,明确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信息共享、力量联动程序及职责分工,形成统一、权威、专业、高效的重大灾害事故预警响应、应急联动、领导指挥体系。
(三)按定位延伸作战领域,破解应对多样化灾害路径不佳的问题
从常规事故到特殊灾害处置,从平时救援到“高低大化”攻坚,通过基础功能单元模式,将编成建设向多样化领域延伸,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特殊灾害的高效处置。具体实践中,在建设作战指挥、综合保障、技术支撑等通用单元的基础上,以灾情处置需要为界定标准,优化细分处置特定灾害的精准打击力量,其中,地震灾害处置编配侦察探测、破拆救生等作战单元,森林火灾处置编配湿化设防、机具灭火、山林供水等作战单元,抗洪抢险灾害处置编配水域救生、排涝清淤、堤坝堵漏等作战单元,着力解决应对多样化灾害类型基础点不准、路径不多等问题。
(四)按需求分级布点建设,破解基础力量建设不强的问题
布防合理的队站格局是作战编成建设的基础。以“中心站+小型站”为主体结构,采取“以站管点、以点辅面”的建管模式,着力构建“一域多站、单元合成、布防合理”的蜂巢式消防队站布局模式。通过组建“高低大化”和地震救灾、道路交通、防汛抗洪等专业队伍,形成攻坚力量,有效应对多灾种现实威胁。以二级站、小型站、模块消防站、乡镇消防站织密功能单元布防基础,建强首战初控力量,有效缩短响应时间、作战时距,不断增加布防密度。
(五)按任务配备作战资源,破解作战保障不精准的问题
一是根据建设条件,优化编配方式。合理优化相关单元车辆装备,发达地区在配备适应本地区灭火与应急救援的车辆装备基础上,需要优化、扩展消防救援装备,配备高精尖车辆装备,以保证适应特殊灾害、满足跨区域作战,探索配备满足陆、海、空以及无人作战的消防救援装备;中等发达地区配备适应本地区灭火与应急救援的车辆装备,重点强化配备满足“高低大化”灾害跨区域作战条件的车辆装备。二是根据作战需要,优化编配标准。根据作战单元和作战编队建设需要,科学编制作战单元的装备、人员配置参考标准,明确每一种作战单元的“人、车、装”等作战要素配备标准,对人员按照任务进行科学编组,对车辆按照性能进行合理编配,对器材按功能进行优化调整。
(六)按功能落实训管一体,破解执勤管理“两张皮”的问题
一是着眼平战转换,创新队伍管理模式。打破“班”的概念,同一队站的消防救援人员平时实行单元编组,同生活、同执勤、同训练,战时按照功能单元进行响应作战,增强人员“一日生活”的协同性、“人装结合”效能的释放性,推动值班备勤模式由“交叉值车”“跨班管理”,向“人同班、车同库、装同箱”转变。二是着眼训战结合,革新作战训练体系。改变过去以个人和小班组为主的训练模式,建立“功能单元开展专项技能训练、作战编成组织功能单元合成训练、指挥部组织多编成协同演练”的层级化、常态化训练体系,有效提高训练的贴合度、融合度,实现功能单元间的专业技术互补,解决以往的重复训、循环训、无效训、不愿训等问题,全面提高训练效能。
三、实施精准指挥,不断优化作战指挥体系
(一)科学指挥
要研究灾害对象,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撲救火灾就要学习燃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类型火灾的扑救方法;处置水域救援就要学习水流力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水域救援装备操作应用;参与地震救援就应学习建筑结构等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救援装备操作应用。同时也要注重从实战中总结,学会识别危险征兆,如液化石油气罐爆炸预兆、原油储罐沸溢喷溅征兆等,确保危险时刻果断撤退,保证参战人员安全。要研究战术方法,做到熟练掌握各种战术,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实现高效灭火。例如,内攻人员进入着火空间后实施破拆排烟,有可能导致火场发生回燃,就需要破拆排烟与内攻灭火协同配合。实施排烟战术也应分清排烟的目的,辅助内攻灭火可实施进攻式排烟战术,通过向着火区域送风增压,形成烟气单向流动通道;保护被困人员逃生可实施防御式排烟战术,向未着火区域加压送风,形成相对高压区,防止烟气扩散蔓延。
(二)灵活指挥
灾害现场瞬息万变,要灵活运用集中指挥、分散指挥、逐级指挥、越级指挥等指挥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指挥效能。对于队站而言,当灾情和作战的关键方法比较明确,本级作战行动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时,实施集中指挥;当现场情况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和通信联络不畅时,实施分散指挥。队站指挥员指挥班长,班长指挥战斗员,属于逐级指挥。有时也可使用越级指挥,越级指挥是因特殊情况而打破正常的指挥层次实施的指挥,例如危险时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的指挥。除此之外,灵活指挥还体现在指挥人员临场机动指挥,例如在火势发展猛烈、但现场供水不足时,保守指挥是设置水枪灭火,还可以“以快制快”,用移动炮灭火。
(三)规范指挥
规范开展作战既能提高灭火应急救援效率又能保障灭火救援行动有序。规范作战指挥程序并不是每个作战环节都要进行,需要根据灾害现场实际情况决定。指挥人员要按照搜集的信息掌握现场情况、分析和判断灾情趋势、确定总体决策和行动方案、下达作战指令、根据现场变化实施临机指挥、督促检查并协调落实等。指挥人员要坚守指挥岗位,按照指挥流程实施,简洁明了下达作战命令,提高指挥效率。同时要总结不同类型灾害事故的共性和规律,提炼作战行动要点,并将作战纪律要求融入具体作战环节,便于作战人员理解掌握。无论何种灾害现场,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杜绝破拆作业时不戴手套和护目镜、液化气槽罐车堵漏不穿戴保暖衣物等防护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基层队站灭火救援能力的因素众多,提升能力也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其中需要各方面的协调,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提升灭火救援能力可以对消防救援人员进行体能训练,指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化的战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灭火救援体系。
参考文献:
[1]包石桩.对提高基层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方法的探讨[J].今日消防,2021,06(05):60-61.
[2]孙悦,李国鑫,杨兴爽.提高基层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方法研究[J].今日科苑,2019(0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