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2022-04-16东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这个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作了科学、精准的概括和评价。
回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回望那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那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年代,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四史”,具有重要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为了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准备召开党的八大,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用43天时间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和国家计委的汇报。
这43个日日夜夜,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每天都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为此,毛泽东还不得不改变长期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一起床,就开始在中南海颐年堂听汇报,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周恩来除个别时候因事请假外,每次都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有时也来参加。各部事先将汇报写成书面材料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听口头汇报时,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点评。
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概括出来的。对于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在1958年2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调查研究,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毛泽东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提出了国家和社会中必须处理好的十大问题(即十大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但又不是平行并列的。它侧重于讨论经济问题,从经济工作各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毛泽东后来说:“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这反映出在当时新的形势下,党在分析我国社会矛盾全局的时候,已经把探索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摆在首要的中心的地位。
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在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毛泽东提出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所有这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多方面探索的生动景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起来。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邓小平曾对《论十大关系》作出这样的评价:“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寻找正确道路中也历经艰辛。一开始,因为没有搞过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只能照搬苏联模式,一边倒,走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路子。后来,我们党认识到这种做法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思考,取得了一些成果,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等就反映了这个探索的成果。”
党的八大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1000多名代表,他们代表着1073万党员。
大会政治报告总结了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七年来的基本经验,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党的基本任务和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整篇报告贯穿着《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为全国人民描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的八大在经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策。第一,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二,探索改进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陈云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的思想。第三,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第四,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第五,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并初步提出“打开国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引进来的政策。在执政党的建设方面,针对苏联的教训,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突出个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原则。
中共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宣告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任务,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
中共八大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新问题,继续探索,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在国际上,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极大震动和混乱。在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不少群众还不能马上适应,党和政府一些工作部门也同样不适应,出现了严重的作风问题。总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此,全党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经验。一些干部习惯于按照革命时期的经验办事,用类似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问题,造成了矛盾激化。这种情况,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出现的新矛盾,社会主义政权将无法巩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在会前,毛泽东写了一个讲话提纲,题目是“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共12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是照这个提纲展开的。此后,讲话稿经补充修改,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在6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这个讲话的要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后者是非对抗性的;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就是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并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升到国家政治生活主题高度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至今仍然是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性文献。
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领导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虽然历经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五”时期以156项工程为重点的一大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为我国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武钢和包钢等十大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等重要企业新建和扩建起来;电子、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逐步得到发展;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在90%以上。
1959年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后,几万名来自全国30余个石油厂矿、院校的石油职工和退伍军人在3年多时间里建设起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随后,还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底,我国实现石油全部自给。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第一次通了火车。全国大部分县、镇通了汽车。
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以及人民大会堂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同时建成的还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华侨大厦,统称“北京十大建筑”,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最高成就。
1964年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了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凉山、乌蒙山、川陇少数民族落后山区有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三线人扎根三线,一干就是几十年、几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彰显出崇高的报国情怀。
在农业方面,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长期不懈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建成的安徽省的淠史杭、内蒙古自治区的三盛公、北京市的京密引水渠等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枢纽骨干工程,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水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作用。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12月26日,中国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中国卫星发射技术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在1988年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此外,在其他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例如,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72年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此,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袁隆平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卫生工作领域,新中国也取得了旧社会无法比拟的成就。到1958年11月,在全国12个省份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疟疾、鼠疫、麻风病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全国城乡的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推广。1976年,实行合作医疗的农村生产大队的比重由1968年的20%上升到90%,由合作醫疗担负的卫生保健服务覆盖了全国85%的农村人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书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道路探索,为我们继续探索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对这一段历史作出评价: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